之十七:城镇居民从贫困走向小康

1999/09/28 09:40

|

Aa

字体:
|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七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建国后的前30年进展缓慢。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奋起直追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建国五十年来城镇居民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风雨曲折历程。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向前跨跃了一大步。

曲折-徘徊-腾飞,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新跨越

    建国五十年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以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改革之后二十年为第二阶段。前三十年中居民生活改善甚微。在这段时期,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差距逐步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转机,从此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一、改革之前三十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1. 解放初:发展生产,争取温饱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挣扎。据1948年3月24日《新民报》报道,1948年的1000万元仅折合1937年的27元。由于物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连最低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据统计,1948年秋,仅北京市的赤贫户和次贫户共 6.8万户,人口24.6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4%。

    1949年金秋,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统计资料表明,1949年人均年现金收入还不足100元。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一五”期间,面对人口众多而生产力低下的现实,党和国家又采取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使人人有饭吃的理想在一种较低层次上成为现实。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254元,比1952年增长6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5% ,平均年递增8.2%。

    2.改革前:政治运动不断,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徘徊不前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反右运动、大跃进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反右运动扩大化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尽磨难;大跃进不仅没有把人们带入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相反却使人们在浮夸风和瞎指挥中重新体尝了饥饿,甚至死亡的滋味;三年自然灾害,好比雪上加霜,各种食品和轻工业品严重短缺,不少居民靠吃野菜度日,营养极度缺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革十年”,又将政治斗争推向高峰,几乎把整个国民经济推至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供应贫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到了十年动乱结束后的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3元,比1957年增长35.4%,扣除物价上升因素,21年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增长18.5%,平均每年递增仅0.8%。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但是人民生活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开始有了真正的转机。

    二、改革之后二十年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迅速增加

    改革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最多的二十年。调查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 343元增加到1998年的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20年实际增长2.2 倍,平均年递增6%。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生存到温饱再向小康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城镇居民就业面扩大,就业者负担人数减少

    1949年全国城镇总人口仅有0.6 亿人,城镇就业人数为1533万人,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3.76人;1997年城镇总人口增加到3.7亿人,增长5倍,就业人数增加到2 亿人,增长12倍,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降低到1.83人,负担系数减少一半。

    改革前,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多达 4-5人,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957年为1.33人,1964年为1. 56人,就业面不足30%。八十年代以后,家庭规模逐年缩小,1998年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仅为3.16人,就业面提高到57%。

    2. 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增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城镇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解放初期的1949年城镇就业者中职工人数为809万人,个体劳动者为724万人。随着年代的推移,城镇个体经济逐年萎缩,到1978年全国城镇个体劳动者仅有15万人,城镇就业者中绝大多数为国有和集体职工,就业形式极为单一。改革开放为城镇经济注入活力,就业渠道逐年增多,外资私营合资等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无到有,个体劳动者也越来越多,在城镇就业者中比重逐年增大。据统计,1988年城镇就业中,其他经济类型职工99万人,个体劳动者648 万人,二者合计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5.2%。到1997年其他经济类型职工猛增到1861万人,个体劳动者增加到1919万人,二者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8.7%。

    就业渠道的拓宽使城镇居民收入来源逐渐增多,1981年城镇居民收入中91%来自国有集体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补贴,其他方面的收入不足十分之一。1998年国有集体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下降到 66.9%,比1981年下降2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城镇居民从事第二职业等其他劳动收入明显增多,1998年按家庭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这类收入 174元,比1981年增长28倍,占全部家庭收入的3.2%。

    改革开放使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随着企业股份制的推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增加,城镇居民的金融活动日趋活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133元,占全部收入的2. 4%。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更为突出的反映在银行存款的变化上。改革之前三十年全国居民存款余额从1952年的8. 6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210. 6亿元。改革之后20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呈几何级数增长:1978年到1986年八年中存款余额增长10倍,达到2237.6亿元;又过八年1994年增加到21518.8亿元,十六年增长100倍;四年以后的199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又增到53407亿元,比1978年增长254倍。

贫困-温饱-小康,城镇居民消费变化三部曲

    半个世纪以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历程,人们大多已淡忘。只有老人们在最不经意的时候轻轻一声感叹:“我们那时候……”这轻轻淡淡的一声,五十年的风雨曲折就会从记忆深处缓缓浮起。

      一、为温饱奋斗的改革之前三十年

    改革之前三十年,城镇居民消费发展是起起落落几经波折。解放初期新中国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特别是“一五”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1958年大跃进又将中国经济带入低谷,紧接着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明显下降。文革前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又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回顾这三十年人民生活发展历程,风雨坎坷,改善甚微。

    (注:由于历史原因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工作没能连续开展,改革之前仅有1957年、1964年的调查资料和1978年的部分推算数据,这三年是改革之前三十年中经济发展较好,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三年:1957年是“一五”最后一年,是解放初期八年中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年份;1964年已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属于恢复阶段;1978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三年,经过几次调整工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开始进入上升阶段。因此本文引用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

    调查资料表明,195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222元,其中食品消费130元,衣着消费27元,吃穿占消费支出的70%,其他方面的消费不足30%;1964年人均年消费支出22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57年减少10. 4%,其中食品消费131元,衣着消费24元,吃穿占消费比重与1957年相比没有变化;1978年人均年消费支出31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57年增长22.6%,其中食品消费179 元,衣着消费42 元,吃穿占消费支出比重为71%,与前20年相比变化很小。改革之前三十年城镇居民大部分消费都用在衣食温饱方面。

    前三十年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特点是限量供应型。绝大多数生活消费品都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居民家庭消费变化事实上与收入关系不大,只能反映当时的市场供应状况。

    二、 迈向小康的改革二十年

    改革二十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比改革前三十年明显加快,改革前努力了三十年的温饱问题在“六五”期间(1981--1985年)短短几年中得到彻底的解决。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摆脱了票证的限制,真正达到丰衣足食的温饱阶段,从此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1. 食品消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 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 以下为富裕。改革前三十年以及改革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 以上,保持在刚刚脱贫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的水平。直到“六五”期间,国家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市场供应日趋繁荣,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取消了票证限制,恩格尔系数略有回升以后,1985年迅速下降到53. 3%,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了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的历程。

    进入九十年代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落50% 的大关之后继续下降,1998年达到44. 5%,用这一指标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五十年来,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变化从数量品种的增加逐步向质量营养的改善发展。改革前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极为单调,据调查1957年人均年食品消费支出130 元,其中购买粮食支出51元,占食品消费的39%,肉禽蛋鱼 26元,占20%,烟酒茶9元,占7%,其余34%为全年购买蔬菜调料水果等其他食品的消费;1981年粮食消费占食品的比重下降到22. 8%,比1957年减少16个百分点,肉禽蛋鱼虾26.9%,增加7个百分点,其他食品41.3%,增加7个百分点;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年食品消费1927元,其中粮食消费支出22 7元,占食品消费的比重为11.8%,比1957年减少27个百分点,肉禽蛋鱼虾 640元,占33.2%,增加13个百分点,烟酒茶消费185 元,占9.6%,蔬菜消费197元,占10.2%,干鲜瓜果类消费121元,占6.3%,在外用餐227元,占11. 8%,糖果糕点牛奶等其他食品消费330元,占17.1% 。

    主要食品消费量的变化也较为明显,粮食消费量逐年减少,肉禽蛋鱼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购买粮食86.7公斤,比1957年减少48.1%;购买肉禽蛋鱼虾49.5公斤,比1957年增长1.5倍;其他食品的消费量也有较大增加:年人均购买食用植物油7.6公斤,比1957年增长81%;购买鲜瓜果54.8公斤,比1981年(1957年无调查数字,下同)增长 1.6倍;购买鲜奶6.2公斤,增长51.2%。

    2. 衣着消费

    改革前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极为单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社会提倡的风气。据调查1957年平均每人每年购买成衣0.7 件,购买各种布料7.3米,大约可做不足一条被子(当时的被褥基本上是买布来做);1964年人均每年购买成衣1件,购买各种布料4米。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各种款式花色的服装为城镇居民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1981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购买服装2. 5件,比1957年增长2.6倍,衣料7米,与1957年持平;1998年人均年购买服装5. 8件,比1957年增长7. 3倍,购买衣料1. 4米,有所减少,另外购买纺织装饰品支出4 元,床上用品(床单被罩等)支出20元,反映出城镇居民衣着消费中社会化服务程度增强,自己动手缝制衣物的比重越来越小。

    3. 用品消费

    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又较为显著的反映在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上,改革前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初期又转向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目前电话,空调,家用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品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据调查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0.6台,洗衣机6台,电冰箱0.2 台,录音机13台,刚刚开始进入萌芽期;到1988年彩电拥有量增加到44台,洗衣机增加到73台,电冰箱增加到28台,录音机增加到64台,进入发展期;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5台,比1988年增长1.4倍;洗衣机91台,比1988年增长24. 7%,电冰箱76台,增长1. 7倍,已基本达到饱和期。而新一代的消费品又取而代之,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器20台,家用电脑4台,家用轿车0.25台,还有63.8%的家庭装有电话。

    4. 住房消费

    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衣食以外的消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这是前几年较为流行的一句口号,正说明改善住房条件的重要。住房是一项最迫切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五十年来各级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解放前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而且房租贵的惊人。解放以后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逐年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迅速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住房设施也相应配套。据调查,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上的家庭仅有13.5%,1988年上升到48.1%,1998年又扩大到76.8%。而无房户、人均4 平方米以下的拥挤户和大儿大女合居一室的不方便户,1981年高达37.5%,1988年下降到14.9%,1998年仅有0.9%。居住条件的改善更为明显,截止到1998年末,有68.3% 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或浴室,72.6%的家庭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41.1%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63.8%的家庭安装了电话。38. 1%的家庭住房有全部产权,23. 9%的家庭住房有部分产权。

    住房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198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21元,其中水电燃料费14元,分别占消费支出的4. 6%和3. 1%;1998年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到408元,水电燃料费增加到235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18.4倍和15.8倍,消费比重分别增加到9.4%和5.4%。水电燃料等消费数量逐年增长,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自来水31.2吨,比1992年(1992年以前由于消费比重小,没有分细项调查,下同)增长39.9%;电228.3度,增长1.1 倍;液化石油气15. 5公斤,增长56. 6%;管道煤气29. 3立方米,增长48%。

    5.交通通信消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进入居民消费中。 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交通通信支出仅6.6元,其中交通支出6.12元,通信支出(事实上只是邮电费)0. 48元。1998年猛增到257元,增长38倍,其中交通支出115元,增长17. 8倍;通信支出142元,增长近300倍。相比之下,通信支出的增长更为迅猛。据调查,199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购买电话7. 1个,BP机2. 3个;截止到1998年末城镇居民有63. 8%的家庭拥有电话,另外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 3个移动电话,3. 8台家用电脑;全年人均电讯费支出109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正在向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发展。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七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建国后的前30年进展缓慢。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奋起直追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建国五十年来城镇居民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风雨曲折历程。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向前跨跃了一大步。

曲折-徘徊-腾飞,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新跨越

    建国五十年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以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改革之后二十年为第二阶段。前三十年中居民生活改善甚微。在这段时期,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差距逐步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转机,从此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一、改革之前三十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1. 解放初:发展生产,争取温饱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挣扎。据1948年3月24日《新民报》报道,1948年的1000万元仅折合1937年的27元。由于物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连最低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据统计,1948年秋,仅北京市的赤贫户和次贫户共 6.8万户,人口24.6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4%。

    1949年金秋,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统计资料表明,1949年人均年现金收入还不足100元。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一五”期间,面对人口众多而生产力低下的现实,党和国家又采取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使人人有饭吃的理想在一种较低层次上成为现实。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254元,比1952年增长6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5% ,平均年递增8.2%。

    2.改革前:政治运动不断,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徘徊不前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反右运动、大跃进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反右运动扩大化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尽磨难;大跃进不仅没有把人们带入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相反却使人们在浮夸风和瞎指挥中重新体尝了饥饿,甚至死亡的滋味;三年自然灾害,好比雪上加霜,各种食品和轻工业品严重短缺,不少居民靠吃野菜度日,营养极度缺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革十年”,又将政治斗争推向高峰,几乎把整个国民经济推至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供应贫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到了十年动乱结束后的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3元,比1957年增长35.4%,扣除物价上升因素,21年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增长18.5%,平均每年递增仅0.8%。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但是人民生活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开始有了真正的转机。

    二、改革之后二十年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迅速增加

    改革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最多的二十年。调查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 343元增加到1998年的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20年实际增长2.2 倍,平均年递增6%。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生存到温饱再向小康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城镇居民就业面扩大,就业者负担人数减少

    1949年全国城镇总人口仅有0.6 亿人,城镇就业人数为1533万人,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为3.76人;1997年城镇总人口增加到3.7亿人,增长5倍,就业人数增加到2 亿人,增长12倍,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降低到1.83人,负担系数减少一半。

    改革前,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多达 4-5人,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957年为1.33人,1964年为1. 56人,就业面不足30%。八十年代以后,家庭规模逐年缩小,1998年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仅为3.16人,就业面提高到57%。

    2. 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增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城镇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解放初期的1949年城镇就业者中职工人数为809万人,个体劳动者为724万人。随着年代的推移,城镇个体经济逐年萎缩,到1978年全国城镇个体劳动者仅有15万人,城镇就业者中绝大多数为国有和集体职工,就业形式极为单一。改革开放为城镇经济注入活力,就业渠道逐年增多,外资私营合资等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无到有,个体劳动者也越来越多,在城镇就业者中比重逐年增大。据统计,1988年城镇就业中,其他经济类型职工99万人,个体劳动者648 万人,二者合计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5.2%。到1997年其他经济类型职工猛增到1861万人,个体劳动者增加到1919万人,二者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8.7%。

    就业渠道的拓宽使城镇居民收入来源逐渐增多,1981年城镇居民收入中91%来自国有集体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补贴,其他方面的收入不足十分之一。1998年国有集体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下降到 66.9%,比1981年下降2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城镇居民从事第二职业等其他劳动收入明显增多,1998年按家庭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这类收入 174元,比1981年增长28倍,占全部家庭收入的3.2%。

    改革开放使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随着企业股份制的推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增加,城镇居民的金融活动日趋活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133元,占全部收入的2. 4%。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更为突出的反映在银行存款的变化上。改革之前三十年全国居民存款余额从1952年的8. 6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210. 6亿元。改革之后20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呈几何级数增长:1978年到1986年八年中存款余额增长10倍,达到2237.6亿元;又过八年1994年增加到21518.8亿元,十六年增长100倍;四年以后的199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又增到53407亿元,比1978年增长254倍。

贫困-温饱-小康,城镇居民消费变化三部曲

    半个世纪以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历程,人们大多已淡忘。只有老人们在最不经意的时候轻轻一声感叹:“我们那时候……”这轻轻淡淡的一声,五十年的风雨曲折就会从记忆深处缓缓浮起。

      一、为温饱奋斗的改革之前三十年

    改革之前三十年,城镇居民消费发展是起起落落几经波折。解放初期新中国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特别是“一五”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1958年大跃进又将中国经济带入低谷,紧接着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明显下降。文革前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又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回顾这三十年人民生活发展历程,风雨坎坷,改善甚微。

    (注:由于历史原因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工作没能连续开展,改革之前仅有1957年、1964年的调查资料和1978年的部分推算数据,这三年是改革之前三十年中经济发展较好,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三年:1957年是“一五”最后一年,是解放初期八年中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年份;1964年已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属于恢复阶段;1978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三年,经过几次调整工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开始进入上升阶段。因此本文引用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

    调查资料表明,195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222元,其中食品消费130元,衣着消费27元,吃穿占消费支出的70%,其他方面的消费不足30%;1964年人均年消费支出22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57年减少10. 4%,其中食品消费131元,衣着消费24元,吃穿占消费比重与1957年相比没有变化;1978年人均年消费支出31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57年增长22.6%,其中食品消费179 元,衣着消费42 元,吃穿占消费支出比重为71%,与前20年相比变化很小。改革之前三十年城镇居民大部分消费都用在衣食温饱方面。

    前三十年中城镇居民消费的特点是限量供应型。绝大多数生活消费品都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居民家庭消费变化事实上与收入关系不大,只能反映当时的市场供应状况。

    二、 迈向小康的改革二十年

    改革二十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比改革前三十年明显加快,改革前努力了三十年的温饱问题在“六五”期间(1981--1985年)短短几年中得到彻底的解决。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摆脱了票证的限制,真正达到丰衣足食的温饱阶段,从此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1. 食品消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 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 以下为富裕。改革前三十年以及改革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 以上,保持在刚刚脱贫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的水平。直到“六五”期间,国家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市场供应日趋繁荣,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取消了票证限制,恩格尔系数略有回升以后,1985年迅速下降到53. 3%,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了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的历程。

    进入九十年代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落50% 的大关之后继续下降,1998年达到44. 5%,用这一指标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五十年来,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变化从数量品种的增加逐步向质量营养的改善发展。改革前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极为单调,据调查1957年人均年食品消费支出130 元,其中购买粮食支出51元,占食品消费的39%,肉禽蛋鱼 26元,占20%,烟酒茶9元,占7%,其余34%为全年购买蔬菜调料水果等其他食品的消费;1981年粮食消费占食品的比重下降到22. 8%,比1957年减少16个百分点,肉禽蛋鱼虾26.9%,增加7个百分点,其他食品41.3%,增加7个百分点;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年食品消费1927元,其中粮食消费支出22 7元,占食品消费的比重为11.8%,比1957年减少27个百分点,肉禽蛋鱼虾 640元,占33.2%,增加13个百分点,烟酒茶消费185 元,占9.6%,蔬菜消费197元,占10.2%,干鲜瓜果类消费121元,占6.3%,在外用餐227元,占11. 8%,糖果糕点牛奶等其他食品消费330元,占17.1% 。

    主要食品消费量的变化也较为明显,粮食消费量逐年减少,肉禽蛋鱼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购买粮食86.7公斤,比1957年减少48.1%;购买肉禽蛋鱼虾49.5公斤,比1957年增长1.5倍;其他食品的消费量也有较大增加:年人均购买食用植物油7.6公斤,比1957年增长81%;购买鲜瓜果54.8公斤,比1981年(1957年无调查数字,下同)增长 1.6倍;购买鲜奶6.2公斤,增长51.2%。

    2. 衣着消费

    改革前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极为单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社会提倡的风气。据调查1957年平均每人每年购买成衣0.7 件,购买各种布料7.3米,大约可做不足一条被子(当时的被褥基本上是买布来做);1964年人均每年购买成衣1件,购买各种布料4米。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各种款式花色的服装为城镇居民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1981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购买服装2. 5件,比1957年增长2.6倍,衣料7米,与1957年持平;1998年人均年购买服装5. 8件,比1957年增长7. 3倍,购买衣料1. 4米,有所减少,另外购买纺织装饰品支出4 元,床上用品(床单被罩等)支出20元,反映出城镇居民衣着消费中社会化服务程度增强,自己动手缝制衣物的比重越来越小。

    3. 用品消费

    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又较为显著的反映在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上,改革前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初期又转向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目前电话,空调,家用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品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据调查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0.6台,洗衣机6台,电冰箱0.2 台,录音机13台,刚刚开始进入萌芽期;到1988年彩电拥有量增加到44台,洗衣机增加到73台,电冰箱增加到28台,录音机增加到64台,进入发展期;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5台,比1988年增长1.4倍;洗衣机91台,比1988年增长24. 7%,电冰箱76台,增长1. 7倍,已基本达到饱和期。而新一代的消费品又取而代之,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器20台,家用电脑4台,家用轿车0.25台,还有63.8%的家庭装有电话。

    4. 住房消费

    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衣食以外的消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这是前几年较为流行的一句口号,正说明改善住房条件的重要。住房是一项最迫切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五十年来各级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解放前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而且房租贵的惊人。解放以后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逐年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迅速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住房设施也相应配套。据调查,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上的家庭仅有13.5%,1988年上升到48.1%,1998年又扩大到76.8%。而无房户、人均4 平方米以下的拥挤户和大儿大女合居一室的不方便户,1981年高达37.5%,1988年下降到14.9%,1998年仅有0.9%。居住条件的改善更为明显,截止到1998年末,有68.3% 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或浴室,72.6%的家庭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41.1%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63.8%的家庭安装了电话。38. 1%的家庭住房有全部产权,23. 9%的家庭住房有部分产权。

    住房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198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21元,其中水电燃料费14元,分别占消费支出的4. 6%和3. 1%;1998年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到408元,水电燃料费增加到235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18.4倍和15.8倍,消费比重分别增加到9.4%和5.4%。水电燃料等消费数量逐年增长,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自来水31.2吨,比1992年(1992年以前由于消费比重小,没有分细项调查,下同)增长39.9%;电228.3度,增长1.1 倍;液化石油气15. 5公斤,增长56. 6%;管道煤气29. 3立方米,增长48%。

    5.交通通信消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进入居民消费中。 198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交通通信支出仅6.6元,其中交通支出6.12元,通信支出(事实上只是邮电费)0. 48元。1998年猛增到257元,增长38倍,其中交通支出115元,增长17. 8倍;通信支出142元,增长近300倍。相比之下,通信支出的增长更为迅猛。据调查,199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购买电话7. 1个,BP机2. 3个;截止到1998年末城镇居民有63. 8%的家庭拥有电话,另外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 3个移动电话,3. 8台家用电脑;全年人均电讯费支出109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正在向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