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1999/09/18 14:11

|

Aa

字体:
|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五

    旧中国,由于农业经济制度是封建私人土地所有制,占农业人口不到 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部耕地的70%以上,而占有农业人口90%的广大贫下中农占有耕地却不到 30%,由于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主要农产品严重短缺,加上战争不断,广大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仅三年时间,粮食和棉花产量都已超过解放前最高年。粮食产量达到1.64亿吨,为解放前历史最高年产量的1.09倍,比1949年增长 45%,棉花产量达到130万吨,为解放前最高产量的1.54倍,比1949年增加86万吨,增长近 2倍。1952年以后,农村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1953年到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扩大5800多万亩,新增灌溉面积 2亿多亩。这一时期是建国以后我国农业发展较繁荣的时期,农产品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1958年农村中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虽然经过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调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又受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农业生产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不仅挤掉了经济作物,也限制了林、牧、渔业生产,农业生产进入徘徊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推动了农、林、牧、渔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供应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供应紧缺变成了供应充足,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种植业生产

    我国种植业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和烟叶等。由于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建国以来,一直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种植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种植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均产量提高,市场供应充足。

    一、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吨,增加到1998年的4.9亿吨以上 ,增产粮食近4亿吨,年均增产800多万吨,创造了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从各个历史阶段来看,粮食发展速度也不均衡,建国初期(1949-1958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改政策,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丰收,增产粮食8447万吨,年均增加 938万吨;但随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徘徊阶段,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我国粮食产量仅增加 1亿吨,年均增加 500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此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达到5.045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7和1998年虽然受到较大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仍达到 4.9亿吨以上,只用了近20年时间就上了两个亿吨台阶,年均增加1000万吨,比前30年多增加 340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粮食人均产量1952年仅有 288公斤,1978年为319公斤,1998年达到400公斤以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宁夏和新疆14个省、区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公斤。在粮食供求关系崐上已出现了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从粮食增产因素来看,粮食亩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1949年我国粮食亩产水平只有68.6公斤,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 公斤,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公斤,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3.5%。我国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生产投入加大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大面积推广。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科技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实施了丰收计划等科技措施,如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地膜玉米栽培、种子包衣等技术大面积的推广,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粮食单产水平大大提高。据有关部门反映,我国从1978年实施种植业丰收计划以来,农作物平均单产比实施前提高10-1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39%。

    从粮食分品种看,我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位居第二位,玉米产量位于第三位。194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仅有4865万吨,到1978年全国稻谷总产量达到1.37亿吨,比1949年增长 1.8倍,1998年全国稻谷产量已达1.98亿吨,比1978年增长 45.1%,比1949年增长3.1倍。 稻谷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与稻谷生产情况相比,我国小麦和玉米生产发展速度更快,从1949年到1998年的50年里,我国小麦和玉米分别增长 6.8倍和9.7倍,年均增产196万吨和246万吨。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小麦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受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大豆和薯类产量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前三个品种。到1998年,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达到1500万吨和3600万吨,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98倍和2.66倍。

    二、棉花生产:棉花是我国三大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纵观我国棉花生产的历史,虽然生产波动频繁,生产总量较建国初期仍有较大幅度增长,到1984年全国棉花总产量达到 625吨的历史最高产量,比1949年增长13倍;比1978年增长 1.9倍,年平均增长19.3%;之后受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虽然有所调整,但平均每年产量仍在400万吨以上,1998年棉花产量达到450万吨。棉花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人均产量由1949年的 0.8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3.6 公斤。

    从棉花生产各历史阶段来看,由于棉花商品率较高,受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棉花生产历史过程中波动较大。从1950年到1958年的8年里,棉花产量增加1 2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5万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棉花产量仅增加53万吨,平均每年只增加 2.5万吨,1978年到1985年的6 年间是我国棉花生产最繁荣阶段, 6年增产棉花 409万吨,年均增加68万吨;进入90年代,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又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和徘徊,除1991年棉花产量达到 567万吨外,其他年份的棉花产量则在400到500万吨之间徘徊。

    三、油料生产:我国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葵花籽、芝麻等。建国以来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1978年以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需求迅速增加,油料生产速度迅速加快,产量成倍增加。1978年全国油料产量达522万吨,比1949年增加265万吨,年均仅增加9万吨,总产量增长1倍多。而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全国油料总产量增加1792万吨,增长 3.4倍,年均增加90万吨。到1998年全国油料总产量达到2314万吨,比1949年增长8倍。人均产量由1949年的4.7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8.6 公斤。

    分品种看,油菜籽和花生是我国油料的主要品种,两者占总产量比重达 85%以上,建国以来我国油菜籽和花生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98年全国油菜籽产量 830万吨,比1949年增长10.3倍。1998年全国花生产量达1188万吨,比1949年增长 8.4倍。其它油料作物如胡麻籽、向日葵籽和芝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四、糖料生产:在我国种植的主要糖料作物是甘蔗和甜菜两种。建国初期我国糖料总产量只有 283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产量分别为 264万吨和19万吨。到1998年全国糖料总产量达到979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产量分别为8344万吨和144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33.6倍、30.6倍和75倍。从糖料生产历史来看,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受“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在1978年以前,虽然糖料总产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不快,到1978年我国糖料产量只有2382万吨,仅比1949年增长7.4 倍,年均增长70万吨。1978年以后,由于土地承包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民有了充分种植自主权,我国糖料出现快速增长阶段,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的二十年里全国糖料增加7400多万吨,年均增加370万吨,明显快于前三十年,尤其甘蔗产量增长速度更快,甘蔗生产已成为糖料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人均占有糖料产量由1949年的5.2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78.8公斤。 

林业生产

    建国以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造林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一、造林数量增加,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严把造林质量关,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为加快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步伐,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国造林绿化以每年人工造林 400万公顷、义务植树24亿株的速度推进,造林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工造林核实率和保存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3426万公顷以上,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由“五五”期间的 12%提高到“八五”期间的13.92%。全国已有12个省(区)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

    工程造林取得显著成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8年到1997年,累计造林2578万公顷。三北地区有林地面积现已增加到34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5.05%提高到8.60%,使三北地区11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1800万公顷的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初步控制了约30%的水土流失面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89年到1997年,累计造林 4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 19.9%提高到25%。已有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地处三峡库区的宜昌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比治理前减少了28%,湘、鄂、黔等省山区沙化、石化速度开始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从1992年到1997年累计完成沙区治理开发面积 64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2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36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1 34万公顷,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52万公顷,治沙造田及改造低产田47万公顷,种植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24万公顷。治理区域内有1330多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约有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平原绿化工程截止1997年底,全国已有829 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占全国2000年达标规划 918个县的90.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现林网化的农田面积已达3500万公顷。

    同时,我国大力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截止1997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30处,总面积达61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5处,面积达1618万公顷,其中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博格达峰、锡林郭勒、鼎山湖、九寨沟等14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和香港米埔 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而且,全国建立了各级森林公园870处,遍布28个崐省(区、市),经营面积74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7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2处,经营面积537万公顷。

    二、林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林种、树种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在我国有林地面积中,按林种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建国以来,各种林地面积都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林的比重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经济林面积占人工林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19.6%提高到目前的31.5%,上升近12个百分点,目前全国经济林面积已达1610万公顷,促进了全国干、鲜果品生产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全国水果产量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244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657万吨后,到1998年又增到5453万吨,比1952年增长21倍多,苹果、梨、柑橘等主要品种产量分别达到1948万吨、727万吨、859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164倍、18倍、41倍。生漆、油茶籽、核桃等林产品产量分别达到0.44万吨、72.7万吨和25.1万吨,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2倍、2倍和 1.5倍。在森工产品方面,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进一步拓展,我国森林工业也发展迅速,产量迅猛增长,品种不断丰富,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97年生产木材6395万立方米、竹材 44921万根、锯材2012万立方米,均比建国初期有大幅度增长。

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日见明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需求的一个重要产业。主要畜产品产量增加,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国初期,我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 338.5万吨,在世界各国的排位远远居后,人均产量仅有 4.1公斤。经过5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政策,我国畜牧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1997年我国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4090万吨(与第一次农业普查衔接数,下同),比建国初期增长12倍多。

    牲畜饲养量和出栏量连年增加。 纵观历史,我国畜牧业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1997年底全国大牲畜存栏达1.4亿头,比建国初期增长1.5倍。

    一、生猪生产稳定发展。1997年底,全国生猪存栏达3.89亿头以上,比1949年增长5倍。生猪出栏增加,猪肉产量增长也较快,目前,全年生猪出栏达4.5亿头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24%,比建国初期的 94%提高近30个百分点,到1997年全国生产猪肉3464 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近6倍。二、牛羊饲养业迅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牛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牛羊等草食家畜有了很大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牛存栏达1.17亿头,虽比建国初期增长1.66倍,但出栏率却有很大提高。我国牛的出栏率由1952年的0.96%提高到1997年的28.2%。到1997年出栏肉牛3105万头,生产牛肉415万吨,比1949年增长30多倍;1997年底全国羊存栏达2.56亿只,比1949年增长 5倍多,其中山羊存栏1.37亿只,增长7.5倍,绵羊存栏1.19亿只,增长3.5倍。出栏羊1.55亿只,生产羊肉210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20多倍。

渔业生产

    曾几何时,人们还把水产品当成餐桌上的奢侈品,改革开放的今天,水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产品产量大增,市场货源充足,品种齐全。到199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3906万吨,比建国初期1952年增长22倍。回顾历史,我国渔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建国50年以来,我国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渔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水产品年增长率达到 10.5%,与前20年相比,提高了 8.3个百分点。这一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渔业3.1%的增长率高出 7.4个百分点,居世界渔业国家的前列。长期高速度发展使我国渔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水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提高,到1998年底,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3906万吨,比建国初期的166万吨,增长22倍。比1978年增长6倍多。全国海水产品产量2357万吨,增长21倍。生产淡水产品1549万吨,增长24.5倍。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品人均产量和消费量都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经过建国50年来的努力,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使我国水产品人均产量逐年提高,从1995年起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98年人均产量达到31.4公斤,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公斤。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用三、五年间解决我国“吃鱼难”的奋斗目标早已实现。如今中国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平稳,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消费量显著提高。

    二、养殖渔业发展迅速。

    我国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产品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单产的提高,50年来,我国丰富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养殖领域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传统养殖区不断扩展到内陆、三北地区,到1998年全国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607万公顷,比建国初期扩大500多万公顷,增长 5倍多。水产品养殖每亩产量已由建国初期的41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240公斤;全国海淡水养殖总产量也由建国初期的69万吨,提高到1998年的2181万吨。实现了我国渔业由捕捞为主向养捞并举方向转变的历史重任。水产养殖业成为近年来我国渔业增产的主要因素,这期间水产品增加绝对量中有 60%以上来自于养殖业,养殖产量占水产品产量比重从20年前的29%升至56%,提高2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品种也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三、捕捞渔业健康发展。

    在养殖渔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捕捞渔业也得到稳定的发展。我国水产品捕捞产量已达1725万吨,比建国初期1952年的 146.6万吨,增长11倍。其中淡水捕捞产量达228万吨,增长近4倍;海水捕捞1497万吨,增长13倍。

    远洋渔业形成规模。我国远洋渔业从1985年起步,到目前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大小远洋渔船发展到1000多艘,在海外形成了年捕捞70万吨的生产能力,迄今,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共有48个远洋渔业企业,在38个国家和地区创办65个独资、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或代表处。成为我国新兴海洋跨国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十年来我国远洋渔业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表明:经过50年的努力,尤其是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有较大提高,农产品供需已基本可以保证平衡,从1998年情况看,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基本达成平衡,其中部分产品还出现供过于求。解决农产品供求中的品种和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应当成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五

    旧中国,由于农业经济制度是封建私人土地所有制,占农业人口不到 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部耕地的70%以上,而占有农业人口90%的广大贫下中农占有耕地却不到 30%,由于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主要农产品严重短缺,加上战争不断,广大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仅三年时间,粮食和棉花产量都已超过解放前最高年。粮食产量达到1.64亿吨,为解放前历史最高年产量的1.09倍,比1949年增长 45%,棉花产量达到130万吨,为解放前最高产量的1.54倍,比1949年增加86万吨,增长近 2倍。1952年以后,农村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1953年到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扩大5800多万亩,新增灌溉面积 2亿多亩。这一时期是建国以后我国农业发展较繁荣的时期,农产品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1958年农村中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虽然经过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调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又受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农业生产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不仅挤掉了经济作物,也限制了林、牧、渔业生产,农业生产进入徘徊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推动了农、林、牧、渔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供应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供应紧缺变成了供应充足,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种植业生产

    我国种植业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和烟叶等。由于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建国以来,一直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种植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种植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均产量提高,市场供应充足。

    一、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吨,增加到1998年的4.9亿吨以上 ,增产粮食近4亿吨,年均增产800多万吨,创造了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从各个历史阶段来看,粮食发展速度也不均衡,建国初期(1949-1958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改政策,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丰收,增产粮食8447万吨,年均增加 938万吨;但随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徘徊阶段,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我国粮食产量仅增加 1亿吨,年均增加 500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此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达到5.045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7和1998年虽然受到较大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仍达到 4.9亿吨以上,只用了近20年时间就上了两个亿吨台阶,年均增加1000万吨,比前30年多增加 340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粮食人均产量1952年仅有 288公斤,1978年为319公斤,1998年达到400公斤以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宁夏和新疆14个省、区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公斤。在粮食供求关系崐上已出现了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从粮食增产因素来看,粮食亩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1949年我国粮食亩产水平只有68.6公斤,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 公斤,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公斤,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3.5%。我国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生产投入加大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大面积推广。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科技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实施了丰收计划等科技措施,如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地膜玉米栽培、种子包衣等技术大面积的推广,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粮食单产水平大大提高。据有关部门反映,我国从1978年实施种植业丰收计划以来,农作物平均单产比实施前提高10-1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39%。

    从粮食分品种看,我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位居第二位,玉米产量位于第三位。194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仅有4865万吨,到1978年全国稻谷总产量达到1.37亿吨,比1949年增长 1.8倍,1998年全国稻谷产量已达1.98亿吨,比1978年增长 45.1%,比1949年增长3.1倍。 稻谷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与稻谷生产情况相比,我国小麦和玉米生产发展速度更快,从1949年到1998年的50年里,我国小麦和玉米分别增长 6.8倍和9.7倍,年均增产196万吨和246万吨。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小麦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受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大豆和薯类产量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前三个品种。到1998年,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达到1500万吨和3600万吨,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98倍和2.66倍。

    二、棉花生产:棉花是我国三大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纵观我国棉花生产的历史,虽然生产波动频繁,生产总量较建国初期仍有较大幅度增长,到1984年全国棉花总产量达到 625吨的历史最高产量,比1949年增长13倍;比1978年增长 1.9倍,年平均增长19.3%;之后受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虽然有所调整,但平均每年产量仍在400万吨以上,1998年棉花产量达到450万吨。棉花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人均产量由1949年的 0.8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3.6 公斤。

    从棉花生产各历史阶段来看,由于棉花商品率较高,受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棉花生产历史过程中波动较大。从1950年到1958年的8年里,棉花产量增加1 2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5万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棉花产量仅增加53万吨,平均每年只增加 2.5万吨,1978年到1985年的6 年间是我国棉花生产最繁荣阶段, 6年增产棉花 409万吨,年均增加68万吨;进入90年代,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又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和徘徊,除1991年棉花产量达到 567万吨外,其他年份的棉花产量则在400到500万吨之间徘徊。

    三、油料生产:我国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葵花籽、芝麻等。建国以来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1978年以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需求迅速增加,油料生产速度迅速加快,产量成倍增加。1978年全国油料产量达522万吨,比1949年增加265万吨,年均仅增加9万吨,总产量增长1倍多。而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全国油料总产量增加1792万吨,增长 3.4倍,年均增加90万吨。到1998年全国油料总产量达到2314万吨,比1949年增长8倍。人均产量由1949年的4.7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8.6 公斤。

    分品种看,油菜籽和花生是我国油料的主要品种,两者占总产量比重达 85%以上,建国以来我国油菜籽和花生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98年全国油菜籽产量 830万吨,比1949年增长10.3倍。1998年全国花生产量达1188万吨,比1949年增长 8.4倍。其它油料作物如胡麻籽、向日葵籽和芝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四、糖料生产:在我国种植的主要糖料作物是甘蔗和甜菜两种。建国初期我国糖料总产量只有 283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产量分别为 264万吨和19万吨。到1998年全国糖料总产量达到979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产量分别为8344万吨和144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33.6倍、30.6倍和75倍。从糖料生产历史来看,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受“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在1978年以前,虽然糖料总产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不快,到1978年我国糖料产量只有2382万吨,仅比1949年增长7.4 倍,年均增长70万吨。1978年以后,由于土地承包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民有了充分种植自主权,我国糖料出现快速增长阶段,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的二十年里全国糖料增加7400多万吨,年均增加370万吨,明显快于前三十年,尤其甘蔗产量增长速度更快,甘蔗生产已成为糖料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人均占有糖料产量由1949年的5.2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78.8公斤。 

林业生产

    建国以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造林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一、造林数量增加,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严把造林质量关,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为加快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步伐,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国造林绿化以每年人工造林 400万公顷、义务植树24亿株的速度推进,造林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工造林核实率和保存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3426万公顷以上,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由“五五”期间的 12%提高到“八五”期间的13.92%。全国已有12个省(区)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

    工程造林取得显著成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8年到1997年,累计造林2578万公顷。三北地区有林地面积现已增加到34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5.05%提高到8.60%,使三北地区11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1800万公顷的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初步控制了约30%的水土流失面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89年到1997年,累计造林 4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 19.9%提高到25%。已有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地处三峡库区的宜昌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比治理前减少了28%,湘、鄂、黔等省山区沙化、石化速度开始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从1992年到1997年累计完成沙区治理开发面积 64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2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36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1 34万公顷,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52万公顷,治沙造田及改造低产田47万公顷,种植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24万公顷。治理区域内有1330多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约有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平原绿化工程截止1997年底,全国已有829 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占全国2000年达标规划 918个县的90.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现林网化的农田面积已达3500万公顷。

    同时,我国大力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截止1997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30处,总面积达61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5处,面积达1618万公顷,其中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博格达峰、锡林郭勒、鼎山湖、九寨沟等14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和香港米埔 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而且,全国建立了各级森林公园870处,遍布28个崐省(区、市),经营面积74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7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2处,经营面积537万公顷。

    二、林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林种、树种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在我国有林地面积中,按林种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建国以来,各种林地面积都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林的比重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经济林面积占人工林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19.6%提高到目前的31.5%,上升近12个百分点,目前全国经济林面积已达1610万公顷,促进了全国干、鲜果品生产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全国水果产量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244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657万吨后,到1998年又增到5453万吨,比1952年增长21倍多,苹果、梨、柑橘等主要品种产量分别达到1948万吨、727万吨、859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164倍、18倍、41倍。生漆、油茶籽、核桃等林产品产量分别达到0.44万吨、72.7万吨和25.1万吨,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2倍、2倍和 1.5倍。在森工产品方面,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进一步拓展,我国森林工业也发展迅速,产量迅猛增长,品种不断丰富,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97年生产木材6395万立方米、竹材 44921万根、锯材2012万立方米,均比建国初期有大幅度增长。

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日见明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需求的一个重要产业。主要畜产品产量增加,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国初期,我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 338.5万吨,在世界各国的排位远远居后,人均产量仅有 4.1公斤。经过5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政策,我国畜牧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1997年我国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4090万吨(与第一次农业普查衔接数,下同),比建国初期增长12倍多。

    牲畜饲养量和出栏量连年增加。 纵观历史,我国畜牧业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1997年底全国大牲畜存栏达1.4亿头,比建国初期增长1.5倍。

    一、生猪生产稳定发展。1997年底,全国生猪存栏达3.89亿头以上,比1949年增长5倍。生猪出栏增加,猪肉产量增长也较快,目前,全年生猪出栏达4.5亿头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24%,比建国初期的 94%提高近30个百分点,到1997年全国生产猪肉3464 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近6倍。二、牛羊饲养业迅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牛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牛羊等草食家畜有了很大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牛存栏达1.17亿头,虽比建国初期增长1.66倍,但出栏率却有很大提高。我国牛的出栏率由1952年的0.96%提高到1997年的28.2%。到1997年出栏肉牛3105万头,生产牛肉415万吨,比1949年增长30多倍;1997年底全国羊存栏达2.56亿只,比1949年增长 5倍多,其中山羊存栏1.37亿只,增长7.5倍,绵羊存栏1.19亿只,增长3.5倍。出栏羊1.55亿只,生产羊肉210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20多倍。

渔业生产

    曾几何时,人们还把水产品当成餐桌上的奢侈品,改革开放的今天,水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产品产量大增,市场货源充足,品种齐全。到199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3906万吨,比建国初期1952年增长22倍。回顾历史,我国渔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建国50年以来,我国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渔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水产品年增长率达到 10.5%,与前20年相比,提高了 8.3个百分点。这一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渔业3.1%的增长率高出 7.4个百分点,居世界渔业国家的前列。长期高速度发展使我国渔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水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提高,到1998年底,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3906万吨,比建国初期的166万吨,增长22倍。比1978年增长6倍多。全国海水产品产量2357万吨,增长21倍。生产淡水产品1549万吨,增长24.5倍。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品人均产量和消费量都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经过建国50年来的努力,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使我国水产品人均产量逐年提高,从1995年起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98年人均产量达到31.4公斤,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公斤。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用三、五年间解决我国“吃鱼难”的奋斗目标早已实现。如今中国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平稳,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消费量显著提高。

    二、养殖渔业发展迅速。

    我国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产品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单产的提高,50年来,我国丰富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养殖领域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传统养殖区不断扩展到内陆、三北地区,到1998年全国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607万公顷,比建国初期扩大500多万公顷,增长 5倍多。水产品养殖每亩产量已由建国初期的41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240公斤;全国海淡水养殖总产量也由建国初期的69万吨,提高到1998年的2181万吨。实现了我国渔业由捕捞为主向养捞并举方向转变的历史重任。水产养殖业成为近年来我国渔业增产的主要因素,这期间水产品增加绝对量中有 60%以上来自于养殖业,养殖产量占水产品产量比重从20年前的29%升至56%,提高2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品种也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三、捕捞渔业健康发展。

    在养殖渔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捕捞渔业也得到稳定的发展。我国水产品捕捞产量已达1725万吨,比建国初期1952年的 146.6万吨,增长11倍。其中淡水捕捞产量达228万吨,增长近4倍;海水捕捞1497万吨,增长13倍。

    远洋渔业形成规模。我国远洋渔业从1985年起步,到目前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大小远洋渔船发展到1000多艘,在海外形成了年捕捞70万吨的生产能力,迄今,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共有48个远洋渔业企业,在38个国家和地区创办65个独资、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或代表处。成为我国新兴海洋跨国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十年来我国远洋渔业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表明:经过50年的努力,尤其是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有较大提高,农产品供需已基本可以保证平衡,从1998年情况看,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基本达成平衡,其中部分产品还出现供过于求。解决农产品供求中的品种和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应当成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