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工业经济欣欣向荣

1999/09/17 15:03

|

Aa

字体:
|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四

    新中国50华诞即将来临,回眸50年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雨历程,倍感欢欣和鼓舞。我国工业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工业品严重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50年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是从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基础开始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就象一个脆弱的襁褓。到1949年,全国只有 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生产技术落后,原始的采掘业和工场手工业占 40%以上;基础非常薄弱:纱32.7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度,钢15.8万吨;工业结构畸形,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比例为26.6:73.4。我国工业正是从这样的基础起步,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高速增长,规模壮大

    在50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我国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1949-1998年间,按可比价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达 13.6%,其中1949-1978年增长12.9%,1979-1998年增长15.9%。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从1952年到1998年,工业增加值由119.8亿元增加到335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8倍;固定资产原值由149亿元增加到74211亿元,增长498倍;从业人员由1246万人增加到13934万人,增长 11.2倍;企业数由1957年的17万个增加到1998年的797万个,增长46.8倍。

    二、工业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26353亿元,居世界第四位。主要产品产量比建国初期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自1996年以来,钢、煤、水泥、农用化肥、电视机的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 1位。1998年钢产量达1.16亿吨,原煤12.5亿吨,水泥5.36亿吨,农用化肥3010万吨,电视机3791.4万台,发电量 11670亿千瓦小时,原油1.61亿吨。外向型经济扩大,竞争力增强。1998年工业出口交货值达10842亿元,比1985年增长19.5倍,占销售产值的16.6%。在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份额日益上升,1997年为158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6.9%,比1995年的85.6%提高1.3个百分点,1990年的74.4%提高12.5个百分点。

    三、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建国50年来,工业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52年我国GDP中工业只占 17.6%,之后工业比重逐年上升,1959年首次超过农业,为37.4%,1978年达到最高,为44.3%。八十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GDP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1993年后又开始回升,1998年为42.2%,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1998年工业部门提供的税金达5860亿元。从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看,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中工业占30.2%,1978年上升到75.4%,1983年达到了86%。1983年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从1991—1995年来看,年平均比重为 46.2%,依然高于其他部门。工业为农业、交通运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和支持。1997年与1978年相比,小型拖拉机增长 5.2倍,联合收割机增长14.4倍,机动脱粒机增长2.6倍,汽车增长9.6倍,铁路机车增长 1.1倍,铁路客车增长2.2倍。

    四、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我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的。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变化,到1998年,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1978年,我国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个体、私营工业等其他经济成份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28.2%(国有企业占21.6%),从业人员占26.9%(国有企业占23.5%),上交税金占55.9%(国有企业占45.9%)。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 38.4%,从业人员占42.4%,上交税金占25.1%。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占14.9%,从业人员占7.2%,上交税金占12.9%。个体和私营工业总产值占18.9%,从业人员占22.4%,上交税金占7.6%。

    2、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主要表现在:(1)基础工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有所改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98年末我国轻重工业比例为49.3:50.7,重工业内部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为52.4:47.6,与1978年相比,加工工业下降 4.9个百分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上升 4.9个百分点。基础工业的增长大大缓解了工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原材料的制约作用,到1998年,主要能源、原材料市场已基本上转向买方市场;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原煤1998年比1978年增长1倍,发电量增长3.5倍,原油增长55%,能源供应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2)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1998年与1995年相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了115.9%,日用电器制造业增长了 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了 36.4%。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加工工业的增长放慢,比重下降。如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1998年比1995年只增长8.4%,比重下降 1.4个百分点;纺织工业速度下降13.8%,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规模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优化。企业平均年创产值由1957年的46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 149万元,规模以上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下同)达到4103万元,涌现出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1998年大中型企业23408个,其工业增加值和资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6%和69.9%。1997年省部级批准的企业集团达到1668家,企业集团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集中度提高,实现了规模效益,体现了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五、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4832亿元,人均装备10.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43833亿元,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0.68。工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国产设备中,90年代出厂的占37.3%,80年代出厂的占53.2%。进口设备中,90年代出厂的占27.9%,80年代出厂的占67.8%。主要专业生产设备中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增加13.2个百分点;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增加5.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拥有大中型计算机2319台,小型电子计算机 10515台,自动化及半自动化生产线138835条,机械手 40896台,工业机器人1219台。重点工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原煤生产全员效率由1978年的0.93吨/工提高到1997年的2.00吨/工,油井利用率由86%提高到92.51%,高炉炼铁利用系数由1.43吨/立方米.昼夜提高到1.82吨/立方米.昼夜,合成氨耗电由1516千瓦小时/吨降到1263千瓦小时/吨,水泥熟料耗标准煤由211.2公斤/吨降到 169公斤/吨。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1998年新产品产值达536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9%,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比例达43.4%,日用电器制造业33.7%,通信设备制造业21.1%。

中国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我国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了工业经济的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摆脱了旧中国大量工业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但是,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速度不慢,起伏大,结构失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战略目标。经过建国头三年的恢复和“一五”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成了156个重点工程,年均增长 24%,基本奠定了我国工业的基础。1958—1978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工业发展进入了大动荡时期,最高增长速度为1969年的34.3%,最低为1967年的-13.8%,波动幅度达48.1个百分点。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发展处于迟缓和徘徊状态,虽然这一时期工业年均增长达8%,但工业内部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43.1:56.9,轻工业产品严重匮乏。

    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一阶段国家对工业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使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工业改革进程大体经历了放权让利和制度创新两个阶段。

    针对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活力等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施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主要包括197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83年和1984年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1987年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企业在权、责、利方面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标志着工业企业制度创新的开始。《工业企业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国有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计划、产品定价、职工录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工资奖金分配、财产的经营管理等方面所享有的自主权。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加速了国有企业进入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要求。按照这一精神,1993年以来对国有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科学管理的三改一加强措施,使相当一批企业在制度上和内部管理运营机制上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运作,股份制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等突破性的观点。1997年新一届政府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目标,1999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这一目标。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方面的改革,我国工业已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回顾50年的发展与改革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主要是:(1)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3)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其从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在国家命脉和基础性行业实现主体和控制地位。(4)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把提高效益,优化结构放在工业经济改革的首位,这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国50年,我国工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果,令世人瞩目,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行业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导致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产品积压严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 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统计,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 60%的达半数以上;1998年产成品库存2289亿元,占流动资产的11.1%;在140种主要产品中,有65种产品的产销率下降,原盐、化学原料药、金属切削机床、日用精铝制品等14种传统机电产品和部分日用品的库存量已超过销售量的1/4。

    二、经济效益下降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1998年企业亏损面达 28.9%,亏损额1737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销售收入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为2.27%和1.63%,分别比1995年下降0.82和0.23个百分点。

    三、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国有企业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 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1998年资产负债率为65.9%,比全部工业企业高2.2个百分点;利息支出达1097亿元,占全部工业49.2%,是产品销售利润的37.9%;用于保险、住房、福利及各种税外基金、规费负担十分沉重,粗略测算每年约有2000亿元左右。(2)经济效益差,1998年亏损面达42.1%,亏损额 888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销售收入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只有0.43%,和0.23%,分别比全部工业低1.84和 1.4个百分点。(3)设备老化,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只有0.65,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低0.03。

    5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工业发展的新篇章,50年后一个门类齐全、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展望未来,工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四

    新中国50华诞即将来临,回眸50年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雨历程,倍感欢欣和鼓舞。我国工业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工业品严重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50年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是从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基础开始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就象一个脆弱的襁褓。到1949年,全国只有 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生产技术落后,原始的采掘业和工场手工业占 40%以上;基础非常薄弱:纱32.7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度,钢15.8万吨;工业结构畸形,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比例为26.6:73.4。我国工业正是从这样的基础起步,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高速增长,规模壮大

    在50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我国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1949-1998年间,按可比价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达 13.6%,其中1949-1978年增长12.9%,1979-1998年增长15.9%。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从1952年到1998年,工业增加值由119.8亿元增加到335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8倍;固定资产原值由149亿元增加到74211亿元,增长498倍;从业人员由1246万人增加到13934万人,增长 11.2倍;企业数由1957年的17万个增加到1998年的797万个,增长46.8倍。

    二、工业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26353亿元,居世界第四位。主要产品产量比建国初期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自1996年以来,钢、煤、水泥、农用化肥、电视机的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 1位。1998年钢产量达1.16亿吨,原煤12.5亿吨,水泥5.36亿吨,农用化肥3010万吨,电视机3791.4万台,发电量 11670亿千瓦小时,原油1.61亿吨。外向型经济扩大,竞争力增强。1998年工业出口交货值达10842亿元,比1985年增长19.5倍,占销售产值的16.6%。在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份额日益上升,1997年为158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6.9%,比1995年的85.6%提高1.3个百分点,1990年的74.4%提高12.5个百分点。

    三、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建国50年来,工业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52年我国GDP中工业只占 17.6%,之后工业比重逐年上升,1959年首次超过农业,为37.4%,1978年达到最高,为44.3%。八十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GDP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1993年后又开始回升,1998年为42.2%,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1998年工业部门提供的税金达5860亿元。从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看,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中工业占30.2%,1978年上升到75.4%,1983年达到了86%。1983年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从1991—1995年来看,年平均比重为 46.2%,依然高于其他部门。工业为农业、交通运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和支持。1997年与1978年相比,小型拖拉机增长 5.2倍,联合收割机增长14.4倍,机动脱粒机增长2.6倍,汽车增长9.6倍,铁路机车增长 1.1倍,铁路客车增长2.2倍。

    四、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我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的。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变化,到1998年,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1978年,我国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个体、私营工业等其他经济成份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28.2%(国有企业占21.6%),从业人员占26.9%(国有企业占23.5%),上交税金占55.9%(国有企业占45.9%)。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 38.4%,从业人员占42.4%,上交税金占25.1%。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占14.9%,从业人员占7.2%,上交税金占12.9%。个体和私营工业总产值占18.9%,从业人员占22.4%,上交税金占7.6%。

    2、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主要表现在:(1)基础工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有所改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98年末我国轻重工业比例为49.3:50.7,重工业内部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为52.4:47.6,与1978年相比,加工工业下降 4.9个百分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上升 4.9个百分点。基础工业的增长大大缓解了工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原材料的制约作用,到1998年,主要能源、原材料市场已基本上转向买方市场;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原煤1998年比1978年增长1倍,发电量增长3.5倍,原油增长55%,能源供应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2)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1998年与1995年相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了115.9%,日用电器制造业增长了 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了 36.4%。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加工工业的增长放慢,比重下降。如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1998年比1995年只增长8.4%,比重下降 1.4个百分点;纺织工业速度下降13.8%,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规模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优化。企业平均年创产值由1957年的46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 149万元,规模以上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下同)达到4103万元,涌现出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1998年大中型企业23408个,其工业增加值和资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6%和69.9%。1997年省部级批准的企业集团达到1668家,企业集团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集中度提高,实现了规模效益,体现了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五、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4832亿元,人均装备10.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43833亿元,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0.68。工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国产设备中,90年代出厂的占37.3%,80年代出厂的占53.2%。进口设备中,90年代出厂的占27.9%,80年代出厂的占67.8%。主要专业生产设备中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比1985年增加13.2个百分点;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增加5.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拥有大中型计算机2319台,小型电子计算机 10515台,自动化及半自动化生产线138835条,机械手 40896台,工业机器人1219台。重点工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原煤生产全员效率由1978年的0.93吨/工提高到1997年的2.00吨/工,油井利用率由86%提高到92.51%,高炉炼铁利用系数由1.43吨/立方米.昼夜提高到1.82吨/立方米.昼夜,合成氨耗电由1516千瓦小时/吨降到1263千瓦小时/吨,水泥熟料耗标准煤由211.2公斤/吨降到 169公斤/吨。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1998年新产品产值达536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9%,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比例达43.4%,日用电器制造业33.7%,通信设备制造业21.1%。

中国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我国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了工业经济的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摆脱了旧中国大量工业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但是,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速度不慢,起伏大,结构失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战略目标。经过建国头三年的恢复和“一五”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成了156个重点工程,年均增长 24%,基本奠定了我国工业的基础。1958—1978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工业发展进入了大动荡时期,最高增长速度为1969年的34.3%,最低为1967年的-13.8%,波动幅度达48.1个百分点。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发展处于迟缓和徘徊状态,虽然这一时期工业年均增长达8%,但工业内部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43.1:56.9,轻工业产品严重匮乏。

    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一阶段国家对工业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使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工业改革进程大体经历了放权让利和制度创新两个阶段。

    针对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活力等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施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主要包括197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83年和1984年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1987年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企业在权、责、利方面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标志着工业企业制度创新的开始。《工业企业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国有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计划、产品定价、职工录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工资奖金分配、财产的经营管理等方面所享有的自主权。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加速了国有企业进入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要求。按照这一精神,1993年以来对国有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科学管理的三改一加强措施,使相当一批企业在制度上和内部管理运营机制上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运作,股份制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等突破性的观点。1997年新一届政府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目标,1999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这一目标。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方面的改革,我国工业已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回顾50年的发展与改革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主要是:(1)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3)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其从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在国家命脉和基础性行业实现主体和控制地位。(4)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把提高效益,优化结构放在工业经济改革的首位,这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国50年,我国工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果,令世人瞩目,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行业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导致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产品积压严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 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统计,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 60%的达半数以上;1998年产成品库存2289亿元,占流动资产的11.1%;在140种主要产品中,有65种产品的产销率下降,原盐、化学原料药、金属切削机床、日用精铝制品等14种传统机电产品和部分日用品的库存量已超过销售量的1/4。

    二、经济效益下降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1998年企业亏损面达 28.9%,亏损额1737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销售收入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为2.27%和1.63%,分别比1995年下降0.82和0.23个百分点。

    三、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国有企业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 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1998年资产负债率为65.9%,比全部工业企业高2.2个百分点;利息支出达1097亿元,占全部工业49.2%,是产品销售利润的37.9%;用于保险、住房、福利及各种税外基金、规费负担十分沉重,粗略测算每年约有2000亿元左右。(2)经济效益差,1998年亏损面达42.1%,亏损额 888亿元,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销售收入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只有0.43%,和0.23%,分别比全部工业低1.84和 1.4个百分点。(3)设备老化,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只有0.65,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低0.03。

    5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工业发展的新篇章,50年后一个门类齐全、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展望未来,工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