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时,一穷二白,国力空虚。我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经过30年的不断进取和探索,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任务。通过努力奋斗,已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使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提前实现了“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在1987年提前 3年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目标的基础上,到1995年,又提前 5年实现了再翻一番的目标。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679亿元,到1998年达到了 7955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7.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年平均增长3%左右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缩小了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据世界银行估算,1997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 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之后。
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钢产量仅居世界祶26位,原油仅居27位,发电量居仅第25位。经过50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大豆、甘蔗居第三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第二位,糖、原油产量分居第四、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1952的 50.5%、 20.9%和28.6%调整为1998年的18.0%、49.2%和32.8%,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4.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使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产业,如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等的紧张状况得到基本缓解。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社会商品极大丰富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 343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 1429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 3.5倍,平均每年增长3.3%。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1998年,粮食产量达49000万吨以上,比1949年增长3.3倍,人均产量比1949年增长 1倍;棉花产量达 450万吨,增长 9.1倍,人均产量增长 3倍;油料产量达2314万吨,比1949年增长 8.0倍,人均产量增长 2.9倍;水产品产量达3906万吨,比1949年增长 85.8倍,人均产量增长 36.6倍;1997年,猪牛羊肉产量达4090万吨,比1949年增长17.6倍,人均产量增长 7.7倍。我国用占世界 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 22%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人类作出了极大贡献。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大部分工业品供大于求。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8亿元增加至1998年的 3354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 157.7倍,平均每年增长 11.6%。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98年与1949年相比,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 542万吨,增长15.6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 241亿米,增长11.8倍;糖由20万吨增加到 826万吨,增长40.3倍;原煤由0.32亿吨增长到12.5亿吨,增长38倍。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呈迅猛扩张之势:电视机由1958年的 200台左右增加到1998年的4281万部,电冰箱由1957年的0.16万台左右增加到1998年的1060万台;洗衣机由1978年的0.04万台增加到1998年的 120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 0.02万台增加到1998年的1157万台。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社会服务方式多样、能力大为增强。运输邮电业增加值訊1952年的2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502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2.5倍,平均每年增长8.6%。在交通运输方面,货运量由1949年的 1.61亿吨增至1998年的126.44亿吨,增长78倍,其中,公路运量增长最快,为 121.6倍,铁路运量增长27.8倍,水运增长42.1倍,管道运输增长57.4倍。客运量由1949年的1.37亿人增至1998年的137.73亿人,相当于平均每人旅行11次,比1949年的0.25次提高了43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大增强,由1952年的1440万吨增至1998年的 92237万吨,增长63倍。邮件处理手段逐步机械化,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邮电通信业的大力发展,使人们一般交流和贸易交流的方式已由改革之初的以信件、电话、电报为主要方式发展为还包括移动电话、传真、传呼、电子邮件(e-mail)、数据传输等多种先进快捷的交流方式。金融保险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401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8.3倍,年均增长 10.1%。与此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1950年以来,我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99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2125亿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2516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 130多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约6200个。
在工业方面,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部门残余不全、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独立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石油生产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原油生产量由1949年的 12万吨扩大到1998年的 1.61亿吨;钢铁生产雄居世界首位,年产钢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扩大到1998年的11559万吨,增长了731倍;汽车生产从无到有,迅速扩张,汽车年产量由1955年的 100辆左右迅猛扩展到1998年的 163万辆,年生产能力已达到 200万辆;发电量由1949年的43亿千瓦小时增长到1998年的11670亿千瓦小时,增长270倍,结束了长期困扰我国缺电、少电的历史。此外,煤炭、水泥以及电子、通讯、船舶等的生产能力也大大增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大为提高。
在农田水利方面,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事业,农田灌溉条件大大改善。全国灌溉面积已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1997年的5124万公顷。建成了大量的防洪、排涝、灌溉、发电等工程设施。到1997年底,全国兴建了大中型水库 8.5万座,总蓄水容量4583亿立方米。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逐步走上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的道路。1997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 42016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由1307台增加到689051台;农用载重汽车由 280辆增加到875571辆。耕、种、排、灌、收割、运输实行一条龙机械化操作的面积逐年增加。
在交通运输方面,已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18万公里增至1998年的5.76万公里,增长 1.6倍。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8.07万公里增至1998年的 127.9万公里,增长14.8倍,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内河航道经过疏浚,通航条件大大改善,通航里程由1949年的7.36万公里增长到1998年的 11.03万公里。民用航空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运输方式,到1998年为止,民用航空开通了1122条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蓝天运输网。管道运输伴随石油工业的成长迅速发展,输油(气)管道里程由1958年的 200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2.31万公里。
邮电通讯方面,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并建成了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全国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由 1949年的 70.6万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621.5 万公里,增加 7.8倍。目前,全国已有 77.6%的乡镇设有邮电局,通电话乡镇的比重达 92.9%,进入长话自动网的乡镇比重达 87.5%。电话网规模容量迅速扩大。电话交换机容量已由1952年的47万门猛升至1998年的1.38亿门。网路规模在世界上排名迅速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移动通讯、数据通信从无到有,迅猛发展。1998年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2386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总用户已突破 1亿户大关。数据通信网络也初具规模,1998年中国电信数据通信总用户已达到 156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用户达到68万户,中国公众多媒体用户达到52.5万户。
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5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也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998年的每人每年297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2年的 8.6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 53408亿元。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多少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建国之初,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 80%,农村居民更是高达90%以上。到1998年,生活费支出中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支出比重已下降为55.6 %,农村居民下降为 59.6%。城市煤气、液化气普及率由1957年的1.5%提高到1998年的78.8%,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从50-70年代的百元级 “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到90年代万元级、十万元级的电脑、小汽车、商品房,消费档次大大提高。目前,“老四件”早已在农村普及,“新六件”在多数城镇也已接近饱和,人们对万元级商品的需求正处于资金积累和逐步增加消费的阶段。到1998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 105台、电冰箱76台、洗衣机91台、照相机36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 137辆、电冰箱 9台、彩色电视机33台、洗衣机23台。
五、对外经济关系日趋密切,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5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从仅对原苏联和东欧等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到逐步扩展为包括日本、欧盟、美国等在内的 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 11.3亿美元增至1998年的3239亿美元,增长 286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5%。 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第11位,其中,出口总额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排名居第 9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外汇储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 8.4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45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1952年,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高达 83.4%,1998年,机电产品、轻纺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比重高达88.8%,初级产品的比重则下降为11.2%。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建国之初,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小,主要依靠前苏联向我国提供低息贷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利用外资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不仅规模大、项目多,而且形式多样。1978—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4069亿美元,外商投资在农业、工业、交通、饮食娱乐业等部门兴办了一大批企业和设施;外商投资还进入了邮电业、商品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20年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多万个。外商投资的平均规模由80年代初的122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63万美元。
六、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建立了一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职工队伍和科学研究队伍。1998年,全国普通学校和成人学校共计有教职工158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206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有教职工 12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0万人;普通中等学校和成人中等学校有教职工67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77万人;小学和成人初等学校有教职工 66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91万人;幼儿园有教职工11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8万人。
培养出了一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从1949年至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达1300多万人,研究生50多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800多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包括自学考试)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计2800多万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二)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科技队伍稳步壮大。截止1998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2091.3万人,是1952年的49倍,1978年的 4.8倍,平均每年增加41.8万人。
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较快发展。至1998年我国已有县以上研究与开发机构577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3.5万人,高校设立理、工、农、医专业研究与开发机构1487个,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科研体系。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科研活动硕果累累,从60年代“两弹”的研制成功和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70年代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80年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水下导弹成功的发射、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90年代“银河—III”百亿次计算机的成功研制、5兆瓦低温核供应反应堆的投入使用、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临床治疗等。标志着中国在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高能物理、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许多“高、精、尖”领域已经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三)文化事业成果丰硕。
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从1949年的18所发展为30所,中等艺术学校从1949年的1所发展为166所,已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专业门类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
文化事业机构大幅增加。截止1998年,群众文化馆达2901个,比1949年增加2005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731个,是1949年近50倍;博物馆1339个,比1949年增加62倍;广播电台达到1300多个,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地市级以上1998年达到347个。
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出版图书13万余种,总印数72亿册,是1952年的近10倍;杂志近 8千种,是1952年的22倍,总印数达25亿册;报纸1035种,是1952年的3.5倍,总印数196亿份,比1952年的增加12倍。
文艺创作走向更大繁荣。“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的设立,推动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各类文学作品的创作。
(四)体育事业“遍地开花”。
运动队伍不断扩大,竞技体育成绩显著。自从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我国的竞技体育开始全面走向世界体育舞台。到1998年底,全国共有在队优秀运动员 18547人,专职教练员25816人。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 1206个,创超世界纪录 962项,其中80-90%是在改革开放后获得的。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幅较大。目前,全国有各类体育场地61.5万个,总面积 7.8亿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为0.65平方米。
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体育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不断提高,到1998年底,我国已是81个国际体育组织和42个亚洲体育组织的成员,有41人在国际体育组织和 42人在亚洲体育组织中任职。陆续向93个国家派出了25个项目的援外教练1777人次。
(五)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卫生机构和队伍已具规模。截止1998年,全国卫生机构发展到31.4万个,比1949年增加84倍多;床位总数达314.3万张,而1949年只有8.5万张;卫生机构人员由1949年的 50.5万人增加到553.6万人;每千人口医院及卫生院床位由1949年的0.15张增加到2.33张;每千人口医生由0.67人增加到1.60人。我国城市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已具一定规模,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大大缓解。
医学教育、科研水平大为提高。全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已达 118所,年毕业生超过6万;中等医药院校538所,年毕业生超过12万;并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跨世纪人才。
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人口总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30‰下降到6.5‰,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33.1‰,孕产妇死亡率由 1500/10万下降到63.6/10万(妇幼卫生监测点数据),平均期望寿命由35岁上升到为71岁左右。
新中国5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突出;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到建国 100年时,胜利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