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稳定的国内消费品市场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稳定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销售热点纷呈,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性发展新阶段。
“十五”时期的市场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宏观经济方面,国家实行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02年全国GDP总额就登上了10万亿元的台阶。从市场供需角度看,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连年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各类商品供给充裕。从外部环境看,“十五”时期,中国加入了WTO,给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外向型发展。
市场运行的主要情况和特征
一、市场销售稳定增长,规模连年扩大。“十五”时期,国内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11.1%,比“九五”时期实际年平均增长速度高0.5个百分点。
二、市场主题多元化格局鲜明,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十五”时期,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竞争更加充分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在全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63.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3%,外商投资企业占0.8%,而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8.3%,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12.8%,其余类型企业占14.8%。
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法人企业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占3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9%,外商投资企业占2.0%,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20.0%,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12.7%,其余类型企业占25.2%。
三、居民消费升级及其进程的延续,使市场销售热点纷呈。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加速了以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这是“十五”时期消费品市场的重大经济现象,也使市场销售热点纷呈。根据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统计,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大商品类:一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家居类商品的消费。“十五”期间,我国居民个人购买商品房年均增长23-43%,由此带动了家用电器、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及日用品等家居类商品的消费。二是汽车消费快速进入家庭。“十五”期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汽车类零售额年平均增长37%,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2000年底每百户不到1辆,2005年已经超过3辆。三是个人享受、发展教育及服务性消费所带动的商品销售,如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儿童玩具类等商品销售增长均保持在10%以上。四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子商品类。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MP3、数码照(摄)相机等IT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是现代家庭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必备用品。“十五”期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年平均增长49.4%,我国居民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每百人6.8部上升到2005年末的每百人30部,城镇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每百户拥有量由2000年的9.7台上升到2005年的近40台,对网络通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四、“假日消费”带动市场繁荣。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不仅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从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看,每年3个“黄金周”期间,国内重点旅游城市所监测的部分商业企业和餐饮企业的商品销售额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速度均快于所在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同时,以“黄金周”为契机,带动了形式多样的周末城市周边休闲度假旅游,加之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休假以及学生的寒暑假,“假日消费”迅速发展成为消费品市场新的增长点。
五、餐饮业销售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十五”期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7%,领先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近6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1%上升到2005年的13.2%。餐饮业零售额的较快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能力:一是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二是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三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餐饮市场的销售。
六、大中型商业企业发展迅速,竞争优势凸现。“十五”期间,我国消费品市场新型业态发展基本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售前售后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商品价格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使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对价高值大的耐用消费品销售更处于垄断地位。“十五”期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8.1%,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7个百分点。
七、农村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但已初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国农民从整体看现金收入相对偏低,加上农村消费环境的局限,使农村市场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市场。“十五”期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8.7%,比城市零售额平均增长速度低4.2个百分点。但2004年以来,农村市场销售出现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消费品零售额月度同比增长速度稳定在10%以上,摆脱了自1997年以来的长期低迷状态,成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八、市场运行的稳定性调节能力大大增强。由于国内市场总体供求稳定,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消费者对市场短期波动的承受能力及其理性消费,使市场运行活跃而稳定。“十五”期间,曾遭遇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口踢疫的影响,以及粮食、油料等重要商品个别时期供不应求所造成的短期价格波动,但这些负面影响均被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没有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较长时期或较大程度的危害。
九、市场外向型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十五”初期的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入关给中国消费品市场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关税下降使国内市场上诸如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尤其是进口商品销售价格不断下滑,带动了消费;其次,外资抢占中国市场,世界级零售商业巨头迅速进入中国;第三,加速了消费的国际化,不少国际名牌商品能以与发达国家市场同步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第四,促进了国内消费品市场的现代化建设,组成了一批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几个问题
一、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角度看,消费率仍然偏低。虽然我国连续几年实行扩大内需政策,使消费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是“十五”期间消费率却持续走低,并且处于1978年以来的较低水平,说明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的比例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显然是针对目前失衡的投资消费比例关系所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成为“十一五”期间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对市场发展速度有明显制约。根据有关调查资料,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低差距已经超过8倍,而反映贫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预警线。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对消费品市场发展也有较大的制约。一是容易形成消费断层,延迟消费升级进程。很显然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收入阶层消费升级已经进于稳定期,边际消费倾向趋弱,低收入群体又难以积累消费升级所需的购买能力,这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偏高,而消费难以出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增长更易受日益增加的服务性消费以及水电气涨价的拖累,从而使启动市场的难度加大,影响商品性消费的增长速度。
三、开放的市场亟需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问题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虚假广告宣传、服务收费不规范等方面,其中不乏名牌产品,严重影响消费者合法权益,甚至导致人身伤害。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立法和执法力度,才能保证市场运行健康有序,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市场发展展望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方针,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新农村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农民购买能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因此,国内消费品市场将获得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市场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农村消费品市场销售较快增长将是“十一五”时期市场的一个增长点,城乡市场增长差距有可能进一步缩小。
居民消费升级进程的延续将是“十一五”市场的另一个增长点。吃、穿着类商品销售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以家用电器、家装建材、家具及日用品为代表的家居类商品以及个人发展、旅游、休闲享受及服务性消费等方面的市场销售将保持稳定的涨势,汽车类、IT产品类消费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平稳发展,稳中有活仍将是“十一五”国内消费品市场的运行特征。
(执笔:国家统计局贸经司 罗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