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06/03/20 15:45

|

Aa

字体:
|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进行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前两次大的结构调整相比,在发展阶段、体制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显著不同。首先,它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传统产业普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升级型”调整。其次,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进行的“适应型”调整。第三,它是在技术进步加速的背景下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总结“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审视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十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9.5%,比“九五”时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10.6%和9.9%。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4.8% :45.9% :39.3% 变为2005年的12.4% :47.3% :40.3%。

表1 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GDP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六五”时期平均

6480

2021

31.2

2851

44.0

1608

24.8

“七五”时期平均

14607

3809

26.1

6265

42.9

4533

31.0

“八五”时期平均

38606

7893

20.4

17676

45.8

13036

33.8

“九五”时期平均

84689

14407

17.0

39394

46.5

30888

36.5

“十五”时期平均

141602

18499

13.1

65192

46.0

57911

40.9

2000

99215

14716

14.8

45556

45.9

38942

39.3

2001

109655

15516

14.1

49512

45.2

44627

40.7

2002

120333

16239

13.5

53897

44.8

50197

41.7

2003

135823

17068

12.6

62436

46.0

56318

41.5

2004

159878

20956

13.1

73904

46.2

65018

40.7

2005

182321

22718

12.4

86208

47.3

73395

40.3

  对比改革开放以来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的趋势。中间两个五年下降幅度较大,由“六五”时期的31.2%下降到“七五”时期的26.1%,再下降到“八五”时期的20.4%,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从“九五”时期开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有所趋缓,在此期间它下降了3.4个百分点,在“十五”时期下降了3.9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稳中趋升。除“七五”和“十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八五”和“九五”都是呈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已由“六五”时期的44.0%上升为“十五”时期的46.0%。(3)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七五”时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快,平均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但从“八五”时期开始,上升幅度有所减缓,平均每年上升0.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与“六五”时期相比,“十五”时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6.1个百分点。

  从“十五”时期年度间的变化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这种经济结构变化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十五”时期,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调整,即纯农业比重明显下降,牧业比重显著上升,林业和渔业比重基本稳定。在200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55.6%,林、牧、渔业分别占3.8%、29.7%和10.9%;而到2004年,农业占50.1%,下降了5.5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分别占3.7%和9.9%,分别下降了0.1和1.0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为33.6%,上升了3.9个百分点。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69.4% 下降为2004年的66.2%,而棉花播种面积由2.6%上升为3.7%,蔬菜、果园面积则分别由9.7%、5.7%上升为11.4%、6.4%。经过五年的调整,优质早稻、特用玉米、“双低”油菜、名特优水果和蔬菜正从规模化种植走向产业化经营,大宗农作物向优质高产高效优势产区集中,种植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迈出重要步伐。

  (三)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工业结构调整是“十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在“十五”时期前两年,我国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从2003年起,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2002年的62.6%上升为2005年的69.0%,轻工业则从2002年的37.4%回落为2005年的31.0%。

表2 “十五”期间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轻工业

37.5

37.1

37.4

34.2

32.4

31.0

重工业

62.5

62.9

62.6

65.8

67.6

69.0

  从40个工业行业大类增加值的比重变化看,“十五”期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有所改善。2000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到2005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以电力、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明显加强,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有所压缩,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生产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从几个大的服务行业来看,“十五”时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他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2000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4.7%,到2005年该比重下降为23.3%,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由35.3%上升到38.4%,上升了3.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其占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表3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第三产业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运输邮电业

18.8

18.8

18.7

17.9

18.7

18.8

 批零贸易餐饮业

24.7

24.2

23.8

23.9

23.5

23.3

 金融保险业

10.5

9.8

9.2

8.9

8.3

8.4

 房地产业

10.7

10.6

10.7

11.0

11.0

11.1

 其他服务业

35.3

36.7

37.6

38.3

38.5

38.4

  从更细的行业看,归入“其他服务业”的“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和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新兴服务行业和归入“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邮电通信业”等发展迅速,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结构方面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

  在农业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差,农业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粗放经营,造成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来源,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

  在工业方面。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我国长期依靠政府拨款进行科技开发,企业投入很少。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太适应。

  在服务业方面。一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40-5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40.3%。二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服务业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仍然不足。三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我国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另外,服务业无论在服务品质上还是在服务技术上仍需大力改进。

  三、“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继续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江大河堤防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生态工程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广企业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二)在继续调整、改造我国传统工业行业的同时,加快资源整合,提高生产集中度和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一是加快资源整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聚,提高生产集中度和产业集约化水平。集约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要求,也是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因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另外,在投资方面,要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二是制定和实施分类产业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可考虑采用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三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并不意味着各个产业的同步发展,而是区分不同情况,实现整体优化成长。一方面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技术组合优势、综合优势和尖端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的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五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保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环保设备要以工业和城市污染处理设备开发为重点,开发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

  (三)继续加强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基础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一是加快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有步骤地开放金融、保险市场,进一步鼓励并规范证券业的有序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制定和完善服务业行业标准。二是以加快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大城市,可考虑重点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地铁、轻轨、工交、出租等多种方式的立体式城市交通网络。三是对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要实现充分竞争,改革传统商业的运营模式,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四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要完善住房产权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规范税费,适当降低售价,完善住房售后服务,培育二级市场,加强物业管理。五是大力促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市政、社区、租赁、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执笔:国家统计局核算司 施发启)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进行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前两次大的结构调整相比,在发展阶段、体制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显著不同。首先,它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传统产业普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升级型”调整。其次,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进行的“适应型”调整。第三,它是在技术进步加速的背景下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总结“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审视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十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9.5%,比“九五”时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10.6%和9.9%。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4.8% :45.9% :39.3% 变为2005年的12.4% :47.3% :40.3%。

表1 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GDP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亿元)

构成(%)

“六五”时期平均

6480

2021

31.2

2851

44.0

1608

24.8

“七五”时期平均

14607

3809

26.1

6265

42.9

4533

31.0

“八五”时期平均

38606

7893

20.4

17676

45.8

13036

33.8

“九五”时期平均

84689

14407

17.0

39394

46.5

30888

36.5

“十五”时期平均

141602

18499

13.1

65192

46.0

57911

40.9

2000

99215

14716

14.8

45556

45.9

38942

39.3

2001

109655

15516

14.1

49512

45.2

44627

40.7

2002

120333

16239

13.5

53897

44.8

50197

41.7

2003

135823

17068

12.6

62436

46.0

56318

41.5

2004

159878

20956

13.1

73904

46.2

65018

40.7

2005

182321

22718

12.4

86208

47.3

73395

40.3

  对比改革开放以来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的趋势。中间两个五年下降幅度较大,由“六五”时期的31.2%下降到“七五”时期的26.1%,再下降到“八五”时期的20.4%,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从“九五”时期开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有所趋缓,在此期间它下降了3.4个百分点,在“十五”时期下降了3.9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稳中趋升。除“七五”和“十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八五”和“九五”都是呈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已由“六五”时期的44.0%上升为“十五”时期的46.0%。(3)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七五”时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快,平均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但从“八五”时期开始,上升幅度有所减缓,平均每年上升0.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与“六五”时期相比,“十五”时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6.1个百分点。

  从“十五”时期年度间的变化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这种经济结构变化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十五”时期,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调整,即纯农业比重明显下降,牧业比重显著上升,林业和渔业比重基本稳定。在200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55.6%,林、牧、渔业分别占3.8%、29.7%和10.9%;而到2004年,农业占50.1%,下降了5.5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分别占3.7%和9.9%,分别下降了0.1和1.0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为33.6%,上升了3.9个百分点。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69.4% 下降为2004年的66.2%,而棉花播种面积由2.6%上升为3.7%,蔬菜、果园面积则分别由9.7%、5.7%上升为11.4%、6.4%。经过五年的调整,优质早稻、特用玉米、“双低”油菜、名特优水果和蔬菜正从规模化种植走向产业化经营,大宗农作物向优质高产高效优势产区集中,种植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迈出重要步伐。

  (三)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工业结构调整是“十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在“十五”时期前两年,我国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从2003年起,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2002年的62.6%上升为2005年的69.0%,轻工业则从2002年的37.4%回落为2005年的31.0%。

表2 “十五”期间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轻工业

37.5

37.1

37.4

34.2

32.4

31.0

重工业

62.5

62.9

62.6

65.8

67.6

69.0

  从40个工业行业大类增加值的比重变化看,“十五”期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有所改善。2000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到2005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以电力、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明显加强,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有所压缩,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生产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从几个大的服务行业来看,“十五”时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他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2000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4.7%,到2005年该比重下降为23.3%,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由35.3%上升到38.4%,上升了3.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其占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表3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第三产业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运输邮电业

18.8

18.8

18.7

17.9

18.7

18.8

 批零贸易餐饮业

24.7

24.2

23.8

23.9

23.5

23.3

 金融保险业

10.5

9.8

9.2

8.9

8.3

8.4

 房地产业

10.7

10.6

10.7

11.0

11.0

11.1

 其他服务业

35.3

36.7

37.6

38.3

38.5

38.4

  从更细的行业看,归入“其他服务业”的“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和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新兴服务行业和归入“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邮电通信业”等发展迅速,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结构方面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

  在农业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差,农业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粗放经营,造成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来源,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

  在工业方面。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我国长期依靠政府拨款进行科技开发,企业投入很少。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太适应。

  在服务业方面。一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40-5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40.3%。二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服务业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仍然不足。三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我国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另外,服务业无论在服务品质上还是在服务技术上仍需大力改进。

  三、“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继续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江大河堤防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生态工程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广企业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二)在继续调整、改造我国传统工业行业的同时,加快资源整合,提高生产集中度和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一是加快资源整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聚,提高生产集中度和产业集约化水平。集约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要求,也是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因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另外,在投资方面,要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二是制定和实施分类产业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可考虑采用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三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并不意味着各个产业的同步发展,而是区分不同情况,实现整体优化成长。一方面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技术组合优势、综合优势和尖端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的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五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保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环保设备要以工业和城市污染处理设备开发为重点,开发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

  (三)继续加强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基础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一是加快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有步骤地开放金融、保险市场,进一步鼓励并规范证券业的有序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制定和完善服务业行业标准。二是以加快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大城市,可考虑重点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地铁、轻轨、工交、出租等多种方式的立体式城市交通网络。三是对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要实现充分竞争,改革传统商业的运营模式,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四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要完善住房产权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规范税费,适当降低售价,完善住房售后服务,培育二级市场,加强物业管理。五是大力促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市政、社区、租赁、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执笔:国家统计局核算司 施发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