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2001-2005年)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动荡,面对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元贬值、国际贸易和股市汇率波动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的位次进一步上升。这一时期,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四位
2001-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分别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高7.4和3.7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82321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22257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
2001-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
单位:%
国家和地区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① |
五年平均 |
世界总计 |
2.4 |
3.0 |
4.0 |
5.1 |
4.3 |
3.8 |
发达国家 |
1.2 |
1.5 |
1.9 |
3.3 |
2.5 |
2.1 |
美国 |
0.8 |
1.6 |
2.7 |
4.2 |
3.5 |
2.6 |
欧盟 |
2.0 |
1.3 |
1.3 |
2.5 |
1.6 |
1.7 |
日本 |
0.2 |
-0.3 |
1.4 |
2.7 |
2.0 |
1.2 |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
4.1 |
4.8 |
6.5 |
7.3 |
6.4 |
5.8 |
中国 |
8.3 |
9.1 |
10.0 |
10.1 |
9.9 |
9.5 |
中国香港 |
0.5 |
1.9 |
3.2 |
8.1 |
6.3 |
4.0 |
中国台湾省 |
-2.2 |
3.9 |
3.3 |
5.7 |
3.4 |
2.8 |
韩国 |
3.8 |
7.0 |
3.1 |
4.6 |
3.8 |
4.5 |
新加坡 |
-1.9 |
3.2 |
1.4 |
8.4 |
3.9 |
2.9 |
马来西亚 |
0.3 |
4.4 |
5.4 |
7.1 |
5.5 |
4.5 |
印度 |
3.9 |
4.7 |
7.4 |
7.3 |
7.1 |
6.1 |
俄罗斯联邦 |
5.1 |
4.7 |
7.3 |
7.2 |
5.5 |
6.0 |
巴西 |
1.3 |
1.9 |
0.5 |
4.9 |
3.3 |
2.4 |
注:①2005年数据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2001-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六位。根据初步预计数,2005年可能升至第四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 %提高到2005年的5.0%,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001-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十位国家比较
单位:亿美元
位次 |
2001年 |
2005年① | ||||
国家和地 区 |
国内生产总 值 |
占世界比重(%) |
国家和 地 区 |
国内生产总 值 |
占世界 比重(%) | |
|
世界总计 |
314587 |
100.0 |
世界总计 |
442020 |
100.0 |
1 |
美 国 |
101280 |
32.2 |
美 国 |
124524 |
28.2 |
2 |
日 本 |
41675 |
13.2 |
日 本 |
46723 |
10.6 |
3 |
德 国 |
18926 |
6.0 |
德 国 |
27998 |
6.3 |
4 |
英 国 |
14353 |
4.6 |
中 国 |
22257 |
5.0 |
5 |
法 国 |
13416 |
4.3 |
英 国 |
21968 |
5.0 |
6 |
中 国 |
13248 |
4.2 |
法 国 |
21134 |
4.8 |
7 |
意大利 |
10913 |
3.5 |
意大利 |
17189 |
3.9 |
8 |
加拿大 |
7156 |
2.3 |
西班牙 |
11245 |
2.5 |
9 |
墨西哥 |
6237 |
2.0 |
加拿大 |
11062 |
2.5 |
10 |
西班牙 |
6089 |
1.9 |
韩 国 |
7997 |
1.8 |
注:①2005年数据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二、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2001-2004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004年工业产品产量中,钢、煤和水泥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居世界第六位。
2004年农业产品产量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四。
2001-2004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居世界位次
单位:万吨
工业产品 |
2001年 |
2004年 |
农业产品 |
2001年 |
2004年 | ||||
产量 |
位次 |
产量 |
位次 |
产量 |
位次 |
产量 |
位次 | ||
钢 |
15163 |
1 |
27280 |
1 |
谷 物 |
39840 |
1 |
41357 |
1 |
煤 |
116100 |
1 |
195600 |
1 |
肉 类 |
6531 |
1 |
7443 |
1 |
原油 |
16396 |
5 |
17500 |
6 |
棉 花 |
532 |
1 |
632 |
1 |
发电量① |
14808 |
2 |
21870 |
2 |
大 豆 |
1541 |
4 |
1760 |
4 |
水泥 |
66104 |
1 |
97000 |
1 |
花 生 |
1447 |
1 |
1439 |
1 |
化肥 |
3383 |
1 |
4469 |
1③ |
油菜籽 |
1133 |
1 |
1304 |
1 |
糖 |
653 |
3 |
1084 |
3③ |
茶 叶 |
72 |
2 |
84 |
2 |
电视机② |
4094 |
1 |
7329 |
1 |
水 果 |
6894 |
1 |
8065 |
1 |
注:①亿千瓦小时。②万台。③2003年位次。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联合国数据库和粮农组织数据库。
三、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000美元
2001-2004年,我国经济实力稳步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于2001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1490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138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29位。这一时期,我国消费结构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2001-2004年中国与世界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人均国民总收入比较
单位:美元
位次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国家和 地区 |
人均国民总收入 |
国家和 地区 |
人均国民总收入 |
国家和 地区 |
人均国民总收入 |
国家和 地区 |
人均国民总收入 | |
1 |
卢森堡 |
43150 |
卢森堡 |
40920 |
卢森堡 |
45750 |
卢森堡 |
56230 |
2 |
百慕大 |
① |
百慕大 |
① |
百慕大 |
① |
挪威 |
52030 |
3 |
瑞士 |
37540 |
挪威 |
38990 |
挪威 |
43400 |
百慕大 |
① |
4 |
挪威 |
37100 |
瑞士 |
36840 |
瑞士 |
40680 |
瑞士 |
48230 |
5 |
日本 |
35780 |
列支敦士登 |
① |
美国 |
37870 |
美国 |
41400 |
6 |
列支敦士登 |
① |
美国 |
35430 |
列支敦士登 |
① |
丹麦 |
40650 |
7 |
美国 |
34760 |
日本 |
33650 |
日本 |
34190 |
列支敦士登 |
① |
8 |
丹麦 |
30480 |
海峡群岛 |
① |
丹麦 |
33580 |
冰岛 |
38620 |
9 |
冰岛 |
28430 |
丹麦 |
29880 |
海峡群岛 |
① |
日本 |
37180 |
10 |
瑞典 |
26700 |
冰岛 |
27450 |
冰岛 |
30910 |
瑞典 |
35770 |
|
中国 |
1038 |
中国 |
1132 |
中国 |
1270 |
中国 |
1490 |
注:①无准确数据,近似排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已跻身于对外贸易大国行列
(一)对外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占全球贸易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546亿美元(2005年达到14221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占全球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0 %提高到2004年的6.2%。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贸易以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1-2004年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前十位国家比较
单位:亿美元
位次 |
2001年 |
2004年 | ||||
国家和地区 |
贸易 总额 |
占世界比重(%) |
国家和地区 |
贸易 总额 |
占世界比重(%) | |
|
世界总计 |
126533 |
100.0 |
世界总计 |
185818 |
100.0 |
1 |
美国 |
19100 |
15.1 |
美国 |
23454 |
12.6 |
2 |
德国 |
10578 |
8.4 |
德国 |
16323 |
8.8 |
3 |
日本 |
7526 |
5.9 |
中国 |
11546 |
6.2 |
4 |
法国 |
6520 |
5.2 |
日本 |
10200 |
5.5 |
5 |
英国 |
6057 |
4.8 |
法国 |
9151 |
4.9 |
6 |
中国 |
5097 |
4.0 |
英国 |
8076 |
4.3 |
7 |
加拿大 |
4872 |
3.9 |
意大利 |
6951 |
3.7 |
8 |
意大利 |
4807 |
3.8 |
荷兰 |
6786 |
3.7 |
9 |
荷兰 |
4395 |
3.5 |
加拿大 |
5978 |
3.2 |
10 |
中国香港 |
3931 |
3.1 |
比利时 |
5961 |
3.2 |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
(二)商品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位次均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4年我国商品贸易出口总额达到5933亿美元(2005年为7620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占全球商品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3 %提高到2004年的6.5%,比2003年的5.9%提高了0.6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商品贸易进口总额达到5612亿美元(2005年为6601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也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占全球商品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3.8 %提高到2004年的5.9%,比2003年的5.3%也提高了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2001-2004年商品贸易进口和出口额居世界前十位国家比较
单位:亿美元
位次 |
2001年 |
2004年 | ||||||
国家和 地区 |
出口额 |
国家和 地区 |
进口额 |
国家和 地区 |
出口额 |
国家和 地区 |
进口额 | |
|
世界总计 |
61858 |
世界总计 |
64676 |
世界总计 |
91235 |
世界总计 |
94583 |
1 |
美国 |
7308 |
美国 |
11792 |
德国 |
9148 |
美国 |
15264 |
2 |
德国 |
5716 |
德国 |
4861 |
美国 |
8190 |
德国 |
7175 |
3 |
日本 |
4035 |
日本 |
3491 |
中国 |
5933 |
中国 |
5612 |
4 |
法国 |
3234 |
英国 |
3330 |
日本 |
5655 |
法国 |
4641 |
5 |
英国 |
2727 |
法国 |
3286 |
法国 |
4510 |
英国 |
4620 |
6 |
中国 |
2661 |
中国 |
2436 |
荷兰 |
3588 |
日本 |
4545 |
7 |
加拿大 |
2599 |
意大利 |
2362 |
意大利 |
3461 |
意大利 |
3490 |
8 |
意大利 |
2445 |
加拿大 |
2273 |
英国 |
3456 |
荷兰 |
3199 |
9 |
荷兰 |
2309 |
荷兰 |
2086 |
加拿大 |
3220 |
比利时 |
2872 |
10 |
中国香港 |
1911 |
中国香港 |
2020 |
比利时 |
3089 |
加拿大 |
2758 |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
五、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三位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加大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生产线的力度,并开始把一些研发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占领新兴市场。在此背景下,2004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出现了强劲增长,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略有反弹,这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三年下跌后的首次增长。2004年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由2003年的6326亿美元上升到6481亿美元,上升幅度为2%。我国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亿美元,增长28.6%;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比较
单位:亿美元
位次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国家和地区 |
FDI |
国家和 地区 |
FDI |
国家和 地区 |
FDI |
国家和 地区 |
FDI | |
1 |
美国 |
1595 |
卢森堡 |
1172 |
卢森堡 |
911 |
美国 |
959 |
2 |
比利时-卢森堡 |
882 |
美国 |
713 |
美国 |
568 |
英国 |
784 |
3 |
英国 |
526 |
中国 |
527 |
中国 |
535 |
中国 |
606 |
4 |
荷兰 |
519 |
德国 |
505 |
法国 |
425 |
卢森堡 |
570 |
5 |
法国 |
505 |
法国 |
490 |
比利时 |
321 |
澳大利亚 |
426 |
6 |
中国 |
469 |
西班牙 |
437 |
西班牙 |
290 |
比利时 |
344 |
7 |
西班牙 |
280 |
爱尔兰 |
290 |
德国 |
273 |
中国香港 |
340 |
8 |
加拿大 |
275 |
荷兰 |
250 |
爱尔兰 |
269 |
法国 |
243 |
9 |
墨西哥 |
268 |
英国 |
240 |
英国 |
203 |
西班牙 |
184 |
10 |
中国香港 |
238 |
加拿大 |
215 |
荷兰 |
193 |
巴西 |
182 |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5年。
六、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居世界第六位和第五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到中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逐年增加。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由2001年的177.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97亿美元,增长66.9%,居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总额居世界第六位,占世界国际旅游收入总额的2.8%。
2005年我国国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12029万人次。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国际旅游人数居世界第五位。
001-2003年世界前十位国家(地区)国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比较
国家和地区 |
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 |
国家和地区 |
国际旅游人数(万人次) | ||||
2001年 |
2003年 |
2001年 |
2003年 | ||||
位次 |
收入 |
位次 |
人数 | ||||
世界总计 |
5551.2 |
|
6266.0 |
世界总计 |
67606.0 |
68172.3 | |
美国 |
1069.0 |
1 |
998.2 |
法国 |
7520.2 |
1 |
7504.8 |
西班牙 |
359.7 |
2 |
459.7 |
西班牙 |
5009.4 |
2 |
5247.8 |
意大利 |
269.2 |
3 |
325.7 |
美国 |
4489.8 |
3 |
4035.6 |
德国 |
240.5 |
4 |
316.4 |
意大利 |
3956.3 |
4 |
3960.4 |
英国 |
260.1 |
5 |
306.6 |
中国 |
3316.7 |
5 |
3297.0 |
中国 |
177.9 |
6 |
174.1 |
英国 |
2283.5 |
6 |
2478.5 |
奥地利 |
120.3 |
7 |
162.5 |
奥地利 |
1818.0 |
7 |
1907.8 |
澳大利亚 |
116.3 |
8 |
145.3 |
墨西哥 |
1981.0 |
8 |
1866.5 |
加拿大 日本 |
126.8 |
9 |
122.1 |
德国 |
1786.1 |
9 |
1839.9 |
57.5 |
10 |
114.8 |
加拿大 |
1967.9 |
10 |
1753.4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七、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稳居世界第二位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2005年达到8189亿美元,比2001年的2122亿美元增长2.9倍;目前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这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1-2004年外汇储备居世界前十位国家和地区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位次 |
外汇储备 | ||||
日本 |
3877 |
4515 |
6528 |
1 |
8243 |
中国 |
2122 |
2864 |
4033 |
2 |
6099 |
中国台湾省 |
1222 |
1617 |
2066 |
3 |
2417 |
韩国 |
1025 |
1208 |
1545 |
4 |
1982 |
印度 |
453 |
670 |
976 |
5 |
1252 |
中国香港 |
1112 |
1119 |
1184 |
6 |
1235 |
俄罗斯联邦 |
325 |
441 |
732 |
7 |
1208 |
新加坡 |
749 |
814 |
950 |
8 |
1115 |
马来西亚 |
296 |
333 |
435 |
9 |
654 |
瑞士 |
301 |
382 |
456 |
10 |
536 |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月报》在线数据库。中国台湾省《统计月报》。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人文发展指数(HDI)居人类发展中等水平
人文发展指数(HDI)是由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均GDP)合成的一个复合指数,通常作为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综合尺度。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人文发展指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人类发展中等水平。2005年我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55,比2001年的0.718提高了5.2%;居世界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87位提高到第85位。其中,预期寿命指数(用于测度一个国家在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方面所取得的相对成就)从2001年的0.75提高至0.78,增长了4.0%,比预期寿命指数中等水平0.70高出11.4%,居预期寿命指数的世界排名第73位。教育指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在成人识字及初、中、高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两方面所取得的相对成就)由2001年的0.80提高至0.84,增长了5.0%,比教育指数中等水平的0.75高出12%,居教育指数的世界排名第93位。GDP指数(用按美元购买力平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从2001年的0.60提高至0.65,增长了8.3%,比GDP指数中等水平的0.70低7.1%,居GDP指数的世界排名第97位。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01-2005年我国人文发展指数与居世界前十位国家比较
位次 |
2001年① |
2005年② | ||
国家和地区 |
HDI |
国家和地区 |
HDI | |
1 |
挪威 |
0.939 |
挪 威 |
0.963 |
2 |
澳大利亚 |
0.936 |
冰 岛 |
0.956 |
3 |
加拿大 |
0.936 |
澳大利亚 |
0.955 |
4 |
瑞典 |
0.936 |
卢 森 堡 |
0.949 |
5 |
比利时 |
0.935 |
加 拿 大 |
0.949 |
6 |
美国 |
0.934 |
瑞 典 |
0.949 |
7 |
冰岛 |
0.932 |
瑞 士 |
0.947 |
8 |
荷兰 |
0.931 |
爱 尔 兰 |
0.946 |
9 |
日本 |
0.928 |
比 利 时 |
0.945 |
10 |
芬兰 |
0.925 |
美 国 |
0.944 |
|
中国 |
0.718 |
中 国 |
0.755 |
注:①2001年人文发展指数用1999年数据计算。②2005年人文发展指数用2003年数据计算。
(二)居民生活正向更加宽裕水平过渡
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0.6%,比2001年的41.4%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7%(2005年为36.7%),比2001年的38.2%下降了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2%(2005年为45.5%),也比2001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作为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阶段情况相比,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于美国、日本等高收入国家水平约20个百分点,高于韩国、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国家约10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我国恩格尔系数仍存在较大的下降空间,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从消费支出构成对比情况看,我国居民住房支出比重、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重明显偏低;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明显偏高。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住房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11.6%和10.9%,而2002年美、法、英、日四国平均为21.2%和15.5%,分别高出我国9.6个和4.6个百分点。医疗、教育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支出大项,2004年我国城乡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为6.9%,低于美国(17.6%),高于英国(1.5%)、法国(3.7%)、日本(3.7%)、加拿大(4.6%)、澳大利亚(5.1%)等高收入国家水平。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13.5%,仅略低于澳大利亚(14.6%),高于美国(12.0%)、法国(9.6%)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国家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医疗和教育制度,提高财政支出比重,制定更优惠的政策。
世界主要国家最新年份居民消费支出构成比较
单位:%
国 家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韩国 2003 17.6 4.3 4.0 4.5 16.7 13.6 17.0 22.3 日本 2002 17.7 5.0 4.2 3.7 13.2 11.9 26.4 17.9 美国 2002 9.0 5.0 5.1 17.6 14.0 12.0 17.1 20.2 法国 2003 17.7 4.5 5.9 3.7 17.1 9.6 24.1 17.3 英国 2002 13.2 6.6 6.7 1.5 17.6 13.9 17.2 23.3 加拿大 2002 13.9 5.2 6.7 4.6 17.3 12.2 23.4 16.9 墨西哥 2002 27.0 3.1 8.2 4.1 19.2 6.0 13.6 18.1 澳大利亚 2002 14.0 4.0 5.7 5.1 14.5 14.6 20.6 21.6 中国 2004 40.6 8.4 5.2 6.9 10.9 13.5 11.6 3.0 #城镇 2004 37.7 9.6 5.7 7.4 11.7 14.4 10.2 3.3 农村 2004 47.2 5.5 4.1 6.0 8.8 11.3 14.8 2.2
九、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
“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发展带来机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贸易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首先,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的30.9%,排名第二。
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汇率法 |
年份 |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GDP总量(2000年不变价,亿美元) |
|
|
|
|
|
世界 |
316052 |
320528 |
326559 |
336095 |
349938 |
中国 |
11126 |
12049 |
13146 |
14460 |
15921 |
美国 |
97648 |
98153 |
100320 |
103430 |
107981 |
GDP增速(%) |
|
|
|
|
|
世界 |
4.0 |
1.4 |
1.8 |
2.9 |
4.1 |
中国 |
8.4 |
8.3 |
9.1 |
10.0 |
10.1 |
美国 |
3.7 |
0.5 |
2.2 |
3.1 |
4.4 |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
|
|
|
|
|
中美合计 |
35.6 |
31.9 |
54.1 |
46.4 |
43.4 |
中国 |
7.1 |
20.6 |
18.2 |
13.8 |
10.5 |
美国 |
28.5 |
11.3 |
35.9 |
32.6 |
32.9 |
其次,在2001年即“十五”的第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降到1.4%。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的三大“火车头”复苏乏力,经济仅分别增长0.5%、1.7%和0.2%。在此情形下,中国经济却保持了8.3%的快速增长,从而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诸多益处
首先,“十五”时期,在中国出口商品总量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均超过50%。2001年至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50.0%、52.2%、57.1%、54.8%和58.3%,已超过半壁江山,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进口商品总量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同样很大,2001年至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分别为51.7%、54.3%、56.2%、57.8%和58.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期相应的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分别为74亿美元、97亿美元、84亿美元、140亿美元和567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32.8%、31.8%、33.1%、43.8%和55.6%,即1/3至一半以上的顺差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这主要是由于世界范围内竞争加剧,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国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积极开放市场,努力扩大进口,保持了进出口的协调发展。“十五”时期,中国的进口规模逐年扩大,2001年至2005年,中国进口额分别为的2436亿美元、2952亿美元、4128亿美元、5612亿美元和6601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为其他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支持了相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再次,中国商品出口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合理竞争,有利于让交易国双方共同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一方面提高了进口国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刺激了其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扩大投资。
综上所述,“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人均水平在世界上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的成本还比较高,城乡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步入经济强国之列尚有较大差距。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迎接挑战并抓住发展的机遇,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执笔: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中心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