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粮食产量数据

2025/02/26 10:00

|

Aa

字体:
|

一、解读粮食产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粮食产量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把握粮食产量的统计内涵。粮食产量从收获季节上看,包括夏粮、早稻和秋粮;从主要品种上看,包括谷物、薯类、豆类;其中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其他谷物。在很多膳食营养书籍中,食物分类里所说的粮食其实大多是指谷物。所以人们习惯上说的粮食和统计上的粮食往往不是一回事,在使用粮食统计数据时要特别注意其统计涵义,这与使用其他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样的。

二是注意粮食产量的公制和习惯计量单位。在正式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是用公顷、吨、公斤这些公制单位。而有些统计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很多有关经济形势分析的文章里出于习惯性原因,往往采用亩、斤等计量单位。要注意这些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1公顷=15亩,1吨=1000公斤,1公斤=2市斤。在遇到万亩、亿斤等计量单位时,要注意换算关系。

三是注意国际对比时的统计口径。在阅读国外有关粮食论文和资料进行国际对比时,除要对中国的粮食统计内涵有所了解外,还要了解国际上粮食统计口径,特别是要搞清对比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粮食统计内涵。国际组织和很多国家的粮食就是指谷物,有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口径是包括谷物和薯类的。

二、粮食产量历史数据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需求刚性增加,但稻谷、小麦保持多年产大于需,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从粮食价格看,近几年受成本上涨推动,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有所上涨,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2015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迈上并站稳1.3万亿斤新台阶。2022年,粮食产量为1373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486亿斤,增长12.1%。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品种产量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486.1公斤,连续多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一是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单产除2016年因灾和种植结构调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实现增长,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2013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先后迈上360公斤/亩、370公斤/亩和380公斤/亩三个台阶,2022年我国粮食单产386.8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29.9公斤/亩,增长8.4%。单产提高主要得益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已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012年仅1亿亩,2022年增加到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2年为53.5%,2022年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012年为57%,2022年达到73%。

二是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增长,2016年达到17.88亿亩,比2012年增加7293万亩,增长4.3%。2017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实行“粮改饲”“粮改豆”,同时增加了花生、中草药材等非粮作物,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三年下降,三年间减少4750万亩。2020年,各地加大了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至17.52亿亩,比2019年增加1057万亩,增长0.6%,扭转了下滑态势。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2020年增加2346万亩,增长1.3%;比2012年增加5946万亩,增长3.5%。

(二)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稻谷、小麦产量基本稳定。稻谷和小麦是我国主要口粮作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特别是近两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党中央多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保障。随着单产水平的提升,产量稳中有增,2022年稻谷产量4170亿斤,比2012年增加39.3亿斤,增长1.0%。2022年小麦产量2754亿斤,比2012年增加305.0亿斤,增长12.5%。稻谷、小麦作为重要口粮作物,目前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已连续多年产大于需,有力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是玉米、大豆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调整玉米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高产稳产、耐密抗倒、抗病抗虫、宜机械化作业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推广力度,稳步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应用。2022年玉米产量5544亿斤,比2012年增加952.9亿斤,增长20.8%,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以来,我国大豆产量快速增长,2022年大豆产量达406亿斤,比2012年增加137.0亿斤,增长51.0%。

三是杂粮、薯类产量稳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居民膳食结构持续优化,杂粮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杂粮,通过建设标准化基地,发展社会化服务,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2022年谷子、高粱等杂粮产量196亿斤,比2012年增加36.0亿斤,增长22.4%。各地区在稳定现有马铃薯生产基础上,因地制宜扩种补种,2022年薯类产量595亿斤,比2012年增加18.9亿斤,增长3.3%。

三、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解读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2022年,党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四川等受灾较重地区改种扩种晚秋作物增加播种面积。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2022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89亿亩,比上年减少1361.8万亩,下降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53亿亩,比上年减少72.9万亩,下降0.2%,面积基本稳定。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

豆类面积大幅增加,薯类面积有所下降。2022年,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8亿亩,比上年增加2635.8万亩,增长17.4%。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2.5万亩,增长21.7%。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减少222.1万亩,下降2.0%。

(二)粮食亩产减少0.2公斤,下降0.1%

2022年,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病虫害偏轻发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粮食单产水平。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6.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2公斤,下降0.1%。

小麦、玉米单产增加,稻谷单产略减。2022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增长1.0%。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0.8%;玉米单产429.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7公斤,增长2.3%;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单产47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0.5%。

豆类单产增加,薯类单产微降。2022年,全国豆类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5公斤,增长1.9%。其中,大豆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长1.6%。全国薯类单产276.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4公斤,下降0.2%。

(三)粮食总产量增加73.6亿斤,增长0.5%

2022年,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1亿斤和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8.9亿斤和2.1亿斤。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中央财政紧急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强化田间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

小麦、玉米产量增加,稻谷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谷物产量12664.9亿斤,比上年增加9.7亿斤,增长0.1%。其中,小麦产量2754.5亿斤,比上年增加15.6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5544.1亿斤,比上年增加93亿斤,增长1.7%;稻谷产量4169.9亿斤,比上年减少87亿斤,下降2.0%。

豆类增产明显,薯类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豆类产量470.2亿斤,比上年增加77.1亿斤,增长19.6%。其中,大豆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全国薯类产量595.5亿斤,比上年减少13.2亿斤,下降2.2%。

多数省份粮食增产。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省(区、市)粮食增产。其中,河南上年洪涝灾害造成减产,2022年恢复性增产49亿斤;新疆、内蒙古、山东、山西、吉林粮食增产均超过8亿斤。

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解读粮食产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粮食产量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把握粮食产量的统计内涵。粮食产量从收获季节上看,包括夏粮、早稻和秋粮;从主要品种上看,包括谷物、薯类、豆类;其中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其他谷物。在很多膳食营养书籍中,食物分类里所说的粮食其实大多是指谷物。所以人们习惯上说的粮食和统计上的粮食往往不是一回事,在使用粮食统计数据时要特别注意其统计涵义,这与使用其他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样的。

二是注意粮食产量的公制和习惯计量单位。在正式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是用公顷、吨、公斤这些公制单位。而有些统计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很多有关经济形势分析的文章里出于习惯性原因,往往采用亩、斤等计量单位。要注意这些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1公顷=15亩,1吨=1000公斤,1公斤=2市斤。在遇到万亩、亿斤等计量单位时,要注意换算关系。

三是注意国际对比时的统计口径。在阅读国外有关粮食论文和资料进行国际对比时,除要对中国的粮食统计内涵有所了解外,还要了解国际上粮食统计口径,特别是要搞清对比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粮食统计内涵。国际组织和很多国家的粮食就是指谷物,有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口径是包括谷物和薯类的。

二、粮食产量历史数据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需求刚性增加,但稻谷、小麦保持多年产大于需,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从粮食价格看,近几年受成本上涨推动,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有所上涨,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2015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迈上并站稳1.3万亿斤新台阶。2022年,粮食产量为1373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486亿斤,增长12.1%。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品种产量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486.1公斤,连续多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一是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单产除2016年因灾和种植结构调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实现增长,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2013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先后迈上360公斤/亩、370公斤/亩和380公斤/亩三个台阶,2022年我国粮食单产386.8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29.9公斤/亩,增长8.4%。单产提高主要得益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已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012年仅1亿亩,2022年增加到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2年为53.5%,2022年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012年为57%,2022年达到73%。

二是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增长,2016年达到17.88亿亩,比2012年增加7293万亩,增长4.3%。2017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实行“粮改饲”“粮改豆”,同时增加了花生、中草药材等非粮作物,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三年下降,三年间减少4750万亩。2020年,各地加大了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至17.52亿亩,比2019年增加1057万亩,增长0.6%,扭转了下滑态势。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2020年增加2346万亩,增长1.3%;比2012年增加5946万亩,增长3.5%。

(二)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稻谷、小麦产量基本稳定。稻谷和小麦是我国主要口粮作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特别是近两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党中央多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保障。随着单产水平的提升,产量稳中有增,2022年稻谷产量4170亿斤,比2012年增加39.3亿斤,增长1.0%。2022年小麦产量2754亿斤,比2012年增加305.0亿斤,增长12.5%。稻谷、小麦作为重要口粮作物,目前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已连续多年产大于需,有力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是玉米、大豆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调整玉米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高产稳产、耐密抗倒、抗病抗虫、宜机械化作业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推广力度,稳步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应用。2022年玉米产量5544亿斤,比2012年增加952.9亿斤,增长20.8%,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以来,我国大豆产量快速增长,2022年大豆产量达406亿斤,比2012年增加137.0亿斤,增长51.0%。

三是杂粮、薯类产量稳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居民膳食结构持续优化,杂粮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杂粮,通过建设标准化基地,发展社会化服务,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2022年谷子、高粱等杂粮产量196亿斤,比2012年增加36.0亿斤,增长22.4%。各地区在稳定现有马铃薯生产基础上,因地制宜扩种补种,2022年薯类产量595亿斤,比2012年增加18.9亿斤,增长3.3%。

三、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解读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2022年,党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四川等受灾较重地区改种扩种晚秋作物增加播种面积。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2022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89亿亩,比上年减少1361.8万亩,下降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53亿亩,比上年减少72.9万亩,下降0.2%,面积基本稳定。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

豆类面积大幅增加,薯类面积有所下降。2022年,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8亿亩,比上年增加2635.8万亩,增长17.4%。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2.5万亩,增长21.7%。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减少222.1万亩,下降2.0%。

(二)粮食亩产减少0.2公斤,下降0.1%

2022年,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病虫害偏轻发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粮食单产水平。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6.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2公斤,下降0.1%。

小麦、玉米单产增加,稻谷单产略减。2022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增长1.0%。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0.8%;玉米单产429.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7公斤,增长2.3%;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单产47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0.5%。

豆类单产增加,薯类单产微降。2022年,全国豆类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5公斤,增长1.9%。其中,大豆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长1.6%。全国薯类单产276.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4公斤,下降0.2%。

(三)粮食总产量增加73.6亿斤,增长0.5%

2022年,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1亿斤和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8.9亿斤和2.1亿斤。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中央财政紧急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强化田间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

小麦、玉米产量增加,稻谷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谷物产量12664.9亿斤,比上年增加9.7亿斤,增长0.1%。其中,小麦产量2754.5亿斤,比上年增加15.6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5544.1亿斤,比上年增加93亿斤,增长1.7%;稻谷产量4169.9亿斤,比上年减少87亿斤,下降2.0%。

豆类增产明显,薯类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豆类产量470.2亿斤,比上年增加77.1亿斤,增长19.6%。其中,大豆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全国薯类产量595.5亿斤,比上年减少13.2亿斤,下降2.2%。

多数省份粮食增产。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省(区、市)粮食增产。其中,河南上年洪涝灾害造成减产,2022年恢复性增产49亿斤;新疆、内蒙古、山东、山西、吉林粮食增产均超过8亿斤。

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