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解读GDP数据

2025/02/26 10:00

|

Aa

字体:
|

一、解读GDP的注意事项

(一)使用GDP数据时,要注意是现价数据还是不变价数据

一般而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总量是以现价GDP计算的,即按照当年价格核算的GDP,而公布的GDP增速是以不变价GDP计算的,即按照参考年度价格核算的GDP。我国采用固定基期方法核算不变价GDP,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21年以来,不变价GDP参考的是2020年度的价格。

(二)使用GDP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来源和版本

一是要注意所使用数据的核算方法。从理论上,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经济体同一时期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衡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核算方法和资料来源不同,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会出现一定差异。通常将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统称为GDP的生产核算,我国GDP以生产核算的数据为准,同时也开展支出法核算。

二是要注意GDP数据的版本。根据现行的GDP核算制度,我国的年度和季度GDP核算均包括初步核算与最终核实两个步骤。此外,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核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也要对年度和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因此,要及时更新使用的GDP数据,以保证GDP数据的准确性。

(三)使用GDP增速时,要注意是同比数据还是环比数据

在季度GDP核算中,GDP增速按照对比基期不同,可以分为同比速度和环比速度。同比速度的对比基期是上年同期,环比速度的对比基期是相邻的上一个时期。两者相比,同比速度更侧重反映长期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影响,环比速度更侧重反映统计指标的短期变化,是进行短期经济趋势分析的有效工具。

(四)使用GDP数据时,要注意GDP与专业指标之间的关系

GDP是衡量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发展情况的宏观指标,专业指标衡量的则是国民经济某个部门或行业的活动情况,或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个要素的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个别指标推算和判断GDP数据。在实际核算中,专业指标是GDP核算的基础,为GDP核算提供了分门别类的基础信息,专业指标的数据质量直接关系GDP核算数据质量。GDP核算为专业指标提供了有机结合的基本框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GDP数据解读

一看总量。GDP总量反映了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总规模,主要用于衡量经济体经济规模的大小,是重要的概括性描述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我国GDP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20年首破100万亿元大关,2022年超过120万亿元。同时,国际排名从1978年的第11位,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足2%提高到2021年的18%,以上见图1。

二看速度。GDP增速反映了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是重要的动态分析指标。2022年,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GDP比上年增长3.0%,比1978年增长43.8倍,年均增长9.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图1 1978—2022年我国GDP总量

三看构成。GDP构成既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和重大比例关系,又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特征的宏观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从产业结构看,1978—2022年,我国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27.7:47.7:24.6逐步转变为7.3:39.9:52.8,表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二、三产业共同带动。从需求结构看,2012—2022年,消费、投资、净出口所占比重由51.1:46.2:2.7逐步转变为53.5:43.2:3.2,表明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消费需求明显上升,投资与净出口规模稳步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性增强(见图2)。

图2 1978—2022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四看贡献。贡献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各个因素,一般用贡献率表示。贡献率是指按不变价计算的各部分增加值增量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如果换算成经济增长率,则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从产业看,2022年,我国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0.8%、33.9%和55.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1.0和1.6个百分点,表明2022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需求看,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6.8%和13.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1.4和0.4个百分点,表明2022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和投资。

一、解读GDP的注意事项

(一)使用GDP数据时,要注意是现价数据还是不变价数据

一般而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总量是以现价GDP计算的,即按照当年价格核算的GDP,而公布的GDP增速是以不变价GDP计算的,即按照参考年度价格核算的GDP。我国采用固定基期方法核算不变价GDP,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21年以来,不变价GDP参考的是2020年度的价格。

(二)使用GDP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来源和版本

一是要注意所使用数据的核算方法。从理论上,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经济体同一时期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衡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核算方法和资料来源不同,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会出现一定差异。通常将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统称为GDP的生产核算,我国GDP以生产核算的数据为准,同时也开展支出法核算。

二是要注意GDP数据的版本。根据现行的GDP核算制度,我国的年度和季度GDP核算均包括初步核算与最终核实两个步骤。此外,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核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也要对年度和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因此,要及时更新使用的GDP数据,以保证GDP数据的准确性。

(三)使用GDP增速时,要注意是同比数据还是环比数据

在季度GDP核算中,GDP增速按照对比基期不同,可以分为同比速度和环比速度。同比速度的对比基期是上年同期,环比速度的对比基期是相邻的上一个时期。两者相比,同比速度更侧重反映长期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影响,环比速度更侧重反映统计指标的短期变化,是进行短期经济趋势分析的有效工具。

(四)使用GDP数据时,要注意GDP与专业指标之间的关系

GDP是衡量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发展情况的宏观指标,专业指标衡量的则是国民经济某个部门或行业的活动情况,或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个要素的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个别指标推算和判断GDP数据。在实际核算中,专业指标是GDP核算的基础,为GDP核算提供了分门别类的基础信息,专业指标的数据质量直接关系GDP核算数据质量。GDP核算为专业指标提供了有机结合的基本框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GDP数据解读

一看总量。GDP总量反映了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总规模,主要用于衡量经济体经济规模的大小,是重要的概括性描述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我国GDP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20年首破100万亿元大关,2022年超过120万亿元。同时,国际排名从1978年的第11位,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足2%提高到2021年的18%,以上见图1。

二看速度。GDP增速反映了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是重要的动态分析指标。2022年,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GDP比上年增长3.0%,比1978年增长43.8倍,年均增长9.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图1 1978—2022年我国GDP总量

三看构成。GDP构成既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和重大比例关系,又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特征的宏观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从产业结构看,1978—2022年,我国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27.7:47.7:24.6逐步转变为7.3:39.9:52.8,表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二、三产业共同带动。从需求结构看,2012—2022年,消费、投资、净出口所占比重由51.1:46.2:2.7逐步转变为53.5:43.2:3.2,表明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消费需求明显上升,投资与净出口规模稳步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性增强(见图2)。

图2 1978—2022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四看贡献。贡献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各个因素,一般用贡献率表示。贡献率是指按不变价计算的各部分增加值增量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如果换算成经济增长率,则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从产业看,2022年,我国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0.8%、33.9%和55.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1.0和1.6个百分点,表明2022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需求看,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6.8%和13.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1.4和0.4个百分点,表明2022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