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每个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时,基尼系数就高;差距小时,基尼系数就低。
一、基本概念
基尼系数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是0;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于一个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是1。现实生活中,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通常而言,与面积或人口较小的国家相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国家的基尼系数会高一些;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或工业化前期的国家,基尼系数也要大一些。
二、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即收入分布曲线计算的。在图1中,横轴是累计人口百分比,纵轴是累计收入百分比。对角线上的斜线是绝对平均的收入分布线,垂直纵线是绝对不平均的收入分布线,斜线和垂直纵线之间的曲线是通常见到的实际收入分布曲线。斜线和曲线之间的面积A,相当于用于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基尼系数等于A/(A+B),经济学含义是用于不平均分配那部分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
图1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示意图
基尼系数需要使用分户或分组的居民收入数据来计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这里和
是指将调查户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计算第
户代表的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和第
户所代表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三、使用基尼系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尼系数给出了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度量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但基尼系数这个指标也有一定局限性,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一)基尼系数衡量的是收入相对差距。假如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比基期年翻一番,虽然高收入户增收的绝对额要大得多,但因为所有家庭收入增加的比例是一样的,相对差距仍一样,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也是一样的。
(二)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总体差距。基尼系数的变化取决于所有居民的收入相对变化,其中某一群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的收入差距的变化有可能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三)基尼系数衡量了收入差距,却不能衡量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有些差距是公平合理的,比如,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及质量不同,得到的收入有所不同是合理的。而有些差距是不公平的,需要进一步做深入的制度研究,找出差距原因并消除不公平分配现象。
(四)使用不同来源、不同口径的收入基础数据会得到不同的基尼系数。比如,收入指标是否规范、用总收入指标还是可支配收入指标、收入中是否包括政府的实物福利、是否扣除年度物价因素、是否扣除地区差价等,都对基尼系数及变化趋势有影响。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国际比较或时序比较时,需要注意到基础数据的可比性。
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7,比2012年的0.474下降0.007,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在缩小,如图2所示。
图2 2012—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