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再加上生育意愿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生育率下降,使人口年龄构成中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成为当前与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和社会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加以应对是国家制定各种经济与社会政策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基本概念
《人口学词典》中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尤其是指在已经达到老年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二是特指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状态。
老年型人口和人口老龄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老年型人口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结果,是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超过一定界限的状态。而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在向老年型人口演变或者在老年型人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国际上通常用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老年人口比重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越高。一般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人口)的标准。中度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
二、主要作用
老年人口比重也称为老年人口系数或老年人口比例,用于反映人口是否老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是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
老年人口比重是衡量人口老龄化最重要、最直观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老化指数、少儿人口比例、老少比、年龄中位数等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因此,准确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应该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三、计算方法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一般定为60岁或65岁。因此,老年人口比重的计算公式为:
四、示例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促使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但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水平提高,先是死亡率下降,人的寿命延长,然后是生育率的下降。二者从相对高的水平降到相对低的过程称为人口转变。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有些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还很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先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年轻化过程,从1953年到1964年,老年人口比重是下降的。此后,老年人口比重逐步转为上升,人口开始老龄化并持续发展至今,特别是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比重增速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1亿,占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1/5,这意味着世界上每五个老年人中,至少有一个是中国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