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其中协调发展处于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积极推动各地区各领域全面发展。利用变异系数可以衡量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差距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地区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统计依据。变异系数在分析观察值的差异性和异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测度数据变异程度的相对统计量,用于比较平均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样本数据的变异程度,是标准差与其平均值之比。又可称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
二、变异系数有什么作用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比较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当进行两个或多个样本数据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如果度量单位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变异系数(相对值)来比较。变异系数是一个无量纲量,可以消除数据取值大小或计量单位对两个或多个样本数据离散程度比较的影响。变异系数越小,说明样本数据的变异程度越小;反之,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样本数据的变异程度越大。在观察变异系数变化趋势时,还应结合平均值、标准差一起分析。
三、如何计算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一组样本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变异系数,
为标准差,
为数学期望或平均数。通常,变异系数只在平均值不为零时有意义,而且一般适用于平均值大于零的情况;当平均值接近于零时,变异系数的值趋于无穷大,此时必须慎重解释。
四、数据解读
以全国分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例,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变化情况。表1为全国31个省份2013—2022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
表1 31个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2013—2022年)
图1 31个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2013—2022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如图1所示,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不断上升,变异系数和极差比(用最大值最小值之比衡量)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表明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在经济发展阵痛期有所波动,但整体缩小趋势不变。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从2013年4.55倍缩小至2022年的4.23倍,变异系数从2013年的44.82%下降至2022年的42.73%。总体上,近10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更为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