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2006/09/13 14:54

|

Aa

字体:
|

  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价。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一)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

 

  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1、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0.8%,比上年提升8.7个百分点。在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项指标中,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农民可支配收入为313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为2866元(2000年不变价)。根据全面建设小康收入标准,农民可支配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比上年增加6.2个百分点。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3%,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0.1%,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1.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2、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9%,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相对较快,2005年末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79亿人,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4%,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覆盖率为8.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1.0%,只比上年微增0.2个百分点。2005年每万个农村居民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数为1.7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3.3%,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仍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内,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该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3、在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8.5%,比上年提升9.8个百分点。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2005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7.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4.2%,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4%,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3%,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8.9%,比上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程度为44.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50.6%,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4、在农村人口素质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5%,与上年持平。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9%,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3.7%。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8.8%

 

  5、在农村民主法制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2.7%,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由于各地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2005年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77%,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3.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78%,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6、在资源环境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为-0.7%,比上年有较大改进。从反映资源环境的三项指标来看,2005年森林覆盖率为18.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6.2%。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2090立方米,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6.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5年耕地面积净减少543万亩,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但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下降。

 

  综上所述,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总体特点是:在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六个方面中,农村经济、农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提升加快,农村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相对缓慢。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18项指标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民信息化程度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加速;农村养老覆盖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较低。

 

2005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

 

指标

单位

全面小康值

实际值

实现程度(%

2005

2005

A、经济发展

 

 

 

20.8

人均可支配收入

/

³6000

2866

17.5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

£35

45

33.3

小城镇人口比重

%

³35

20.1

21.6

B、社会发展

 

 

 

33.9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³90

24

17.5

农村养老覆盖率

%

³60

8.2

11.0

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

³4

1.7

23.3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0.3-0.4

0.38

100

C、人口素质

 

 

 

15.0

平均受教育年限

³9

7.7

18.8

平均预期寿命

³75

69.5

0.0

D、生活质量

 

 

 

38.5

恩格尔系数

%

£40

45.5

38.9

居住质量指数

%

³75

37.5

34.2

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

³7

4.0

33.3

农民信息化程度

%

³60

44.2

50.6

E、民主法制

 

 

 

72.7

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

%

³85

77

73.3

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

%

³85

78

72.0

F、资源环境

 

 

 

-0.7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

%

³0

-0.3

-50

森林覆盖率

%

³23

18.2

26.2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立方米

£1500

2090

46.4

综合实现程度

 

 

 

28.2

 

  注:平均预期寿命为2000年人口普查数,这个指标的数据在有最新数据公布的年份进行更新。森林覆盖率为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覆盖率根据重点调查推算。

 

  (二)分地区实现程度

 

  1、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略快于中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略有缩小。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7.6%24.6%1.3%,分别比上年提升7.16.36.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分别比东部地区低0.8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略快于中部0.1个百分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中部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比2004年扩大0.8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扩大0.7个百分点;西部与中部地区的差距缩小0.1个百分点。

 

  2、从结构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差距较大。东、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较大的是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分别为39.5%59.0%,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质方面,东部和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为80.3%,中部和西部差距为66.9%,发展水平差距10年以上;在生活质量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分别为28.6%46.4%,发展差距在5年以上。

 

  分指标看,东、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最大的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居住质量指数和农民信息化程度等指标,这些方面是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3、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迈出坚实的一步,实现程度首次为正值。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补完了2000年以前小康建设没有完成的旧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了新的篇章。近年来,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进步。2005年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3%,比2004年提升了6.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首次为正值,标志着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4、从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看,地区之间发展呈不均衡状态。2005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7.6%,已经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近一半的路程,估计再过10年左右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4.6%,走完了四分之一的全面建设小康路程,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实现程度均很低。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仅为1.3%,刚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建设任重道远。

 

  总的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农民继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村教育费用支出仍在上涨,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耕地保护和农业节水难,西部地区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最大的难点。

  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价。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一)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

 

  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1、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0.8%,比上年提升8.7个百分点。在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项指标中,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2%,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农民可支配收入为313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为2866元(2000年不变价)。根据全面建设小康收入标准,农民可支配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比上年增加6.2个百分点。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3%,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0.1%,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1.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2、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9%,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相对较快,2005年末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1.79亿人,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4%,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覆盖率为8.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1.0%,只比上年微增0.2个百分点。2005年每万个农村居民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数为1.7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3.3%,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仍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内,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该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3、在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8.5%,比上年提升9.8个百分点。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2005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7.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4.2%,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4%,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3.3%,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38.9%,比上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程度为44.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50.6%,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4、在农村人口素质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5%,与上年持平。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9%,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3.7%。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8.8%

 

  5、在农村民主法制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2.7%,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由于各地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2005年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77%,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3.3%,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78%,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6、在资源环境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为-0.7%,比上年有较大改进。从反映资源环境的三项指标来看,2005年森林覆盖率为18.2%,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6.2%。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2090立方米,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6.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5年耕地面积净减少543万亩,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但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下降。

 

  综上所述,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总体特点是:在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六个方面中,农村经济、农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提升加快,农村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相对缓慢。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18项指标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民信息化程度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加速;农村养老覆盖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较低。

 

2005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

 

指标

单位

全面小康值

实际值

实现程度(%

2005

2005

A、经济发展

 

 

 

20.8

人均可支配收入

/

³6000

2866

17.5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

£35

45

33.3

小城镇人口比重

%

³35

20.1

21.6

B、社会发展

 

 

 

33.9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³90

24

17.5

农村养老覆盖率

%

³60

8.2

11.0

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

³4

1.7

23.3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0.3-0.4

0.38

100

C、人口素质

 

 

 

15.0

平均受教育年限

³9

7.7

18.8

平均预期寿命

³75

69.5

0.0

D、生活质量

 

 

 

38.5

恩格尔系数

%

£40

45.5

38.9

居住质量指数

%

³75

37.5

34.2

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

³7

4.0

33.3

农民信息化程度

%

³60

44.2

50.6

E、民主法制

 

 

 

72.7

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

%

³85

77

73.3

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

%

³85

78

72.0

F、资源环境

 

 

 

-0.7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

%

³0

-0.3

-50

森林覆盖率

%

³23

18.2

26.2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立方米

£1500

2090

46.4

综合实现程度

 

 

 

28.2

 

  注:平均预期寿命为2000年人口普查数,这个指标的数据在有最新数据公布的年份进行更新。森林覆盖率为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覆盖率根据重点调查推算。

 

  (二)分地区实现程度

 

  1、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略快于中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略有缩小。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7.6%24.6%1.3%,分别比上年提升7.16.36.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分别比东部地区低0.8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略快于中部0.1个百分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中部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比2004年扩大0.8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扩大0.7个百分点;西部与中部地区的差距缩小0.1个百分点。

 

  2、从结构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差距较大。东、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较大的是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分别为39.5%59.0%,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质方面,东部和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为80.3%,中部和西部差距为66.9%,发展水平差距10年以上;在生活质量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的差距分别为28.6%46.4%,发展差距在5年以上。

 

  分指标看,东、中、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最大的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居住质量指数和农民信息化程度等指标,这些方面是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3、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迈出坚实的一步,实现程度首次为正值。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补完了2000年以前小康建设没有完成的旧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了新的篇章。近年来,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进步。2005年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3%,比2004年提升了6.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首次为正值,标志着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4、从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看,地区之间发展呈不均衡状态。2005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7.6%,已经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近一半的路程,估计再过10年左右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4.6%,走完了四分之一的全面建设小康路程,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实现程度均很低。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仅为1.3%,刚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建设任重道远。

 

  总的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农民继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村教育费用支出仍在上涨,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耕地保护和农业节水难,西部地区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最大的难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