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各级水利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水利投入继续保持较大规模,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水利改革与管理不断加强,水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27.4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271.6亿元,地方政府投资(包括部门自筹)398.3亿元,利用外资18.4亿元,国内贷款81.5亿元,企业和私人投资43.0亿元,其他投资14.6亿元。在全部投资计划中,防洪工程投资399.6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7.7亿元,水保及生态工程投资44.2亿元,水电及专项工程投资135.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3%、30.0%、5.3%、16.4%。
全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共下达271.58亿元,比2004年减少7亿多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19亿元,占26.58%;国债专项资金188.36亿元,占69.36%;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4.05%;利用外资0.02亿元,占0.01%。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4855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920亿元,较上年增加3.0%。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3753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794亿元。当年新开工项目2095个,新增投资规模797亿元。当年部分投产项目1709个,新增固定资产364亿元。当年全部投产项目1407个,新增固定资产204亿元。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45亿元,投资完成率为53.1%。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46.8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16个在建单元工程),较去年减少36.7亿元。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30.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0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9.8亿元,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49.4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92.8亿元,占39.2%;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23.1亿元,占29.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39.2亿元,占5.2%;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91.7亿元,占25.7%。
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572.1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74.7亿元。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76.8亿元、36.2亿元、169.8亿元、26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7.1%、4.9%、22.7%和35.3%。东部地区水利建设完成投资中地方自筹和民间投资比例较高,西部等其他地区完成投资中以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比例较高。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22.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24.1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326.3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420.5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517.6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229.2亿元。
全年水利在建项目累计形成固定资产2042.7亿元,当年新增固定资产574.1亿元,本年固定资产形成率为76.9%。本年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13.87亿立方米、2.07亿立方米、0.22亿立方米。
二、重点水利建设
大江大河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2457处,累计完成投资1531.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55.7%。堤防工程533处,在建堤防长度1.7万公里。当年完成加高加培堤防2200公里,防渗处理208公里,险工险段处理94公里,新建堤顶公路615公里,新建涵闸272处。新增达标堤防长度3870公里,其中,一、二级堤防新增达标长度1426公里。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整治项目全部通过验收;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安排投资达288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4%,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占已安排投资的83%,其中,已有5项竣工验收,4项基本完成,各项在建工程施工进度加快。
水库工程。当年在建水库工程244座,累计完成投资850.2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73.2%。其中,大中型水库工程67座,累计完成投资732.4亿元,占水库总投资的63.1%。淮河临淮岗工程基本完工,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实现下闸蓄水的目标,湖南皂市、四川武都、云南麻栗坝、重庆鲤鱼塘、山西张峰、黄河西霞院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泽渝”、“润滇”等一批重要中型水库工程成效显著,部分水库已经建成并发挥效益。当年在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010座,累计完成投资161.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56.4%,有570座水库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有8项单项工程的16个设计单元工程开工建设,在建规模132亿元;当年新开工7项,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和穿黄工程两大关键性工程破土动工;辽宁大伙房输水等一批调蓄工程和供水工程正在抓紧建设。
水土保持及生态。全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新增1.14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6.33万平方公里。继续实施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珠江上游、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实施3856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造坡耕地、沟滩地65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草253万亩,完成投资22亿元。新建骨干淤地坝802座。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等专项治理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55.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4.5%。
农村水利。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32.7亿元,基本解决1797.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已累计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人口3.04亿人,农村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人口已经达到6.18亿人。全国灌区建设及节水改造完成投资67亿元,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项目306个,牧区水利试点项目41个,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8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8万亩。实施长江流域水利血防项目61项。
农村水电。全国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541万千瓦。当年在建电站装机容量1773万千瓦。全年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完成投资360.5亿元,新建电站1876座,投产装机407.8万千瓦;新建高压线路5.7万公里,新建35千伏以上变电站容量1141.5万千伏安。全国无电乡村光明工程解决了18个乡镇、346个村、55万户、122万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行业能力建设。全年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完成投资21.7亿元。其中:水利前期投资12.3亿元,防汛通讯设施投资0.9亿元,水文建设投资1.8亿元,科研教育设施投资1.9亿元,其他4.7亿元。水利行业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进一步改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快实施。
三、主要水利工程设施
堤防和水闸。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7.75万公里,保护人口5.4亿人,保护耕地4.4万千公顷。累计达标堤防9.8万公里,其中一、二级达标堤防长度为2.32万公里。全国已建各类水闸39839座,其中大型水闸405座。
水库及枢纽。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5108座,水库总库容562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70座,总库容4197亿立方米,水利部门管理的387座,电力及其他部门管理的83座。
农业灌溉。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62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3.5%。万亩以上灌区5860处,有效灌溉面积26419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7处,有效灌溉面积14310千公顷。全国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338千公顷,灌溉面积的节水灌溉覆盖率为34.5%。在全部节水灌溉中,渠道防渗节灌面积9133千公顷,低压管灌面积4992千公顷,喷滴灌和微灌面积3368千公顷,田间节水地面灌溉、集雨节灌等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3845千公顷。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
机电井和泵站。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机电井478.6万眼,其中安装机电提水设备可正常汲取地下水的配套机电井428.2万眼,装机容量达3887.1万千瓦。年末累计建成各类固定机电抽水泵站49.0万处,装机容量达2217.6万千瓦。除固定抽水泵站外,流动排灌设施装机容量总计达2142.3万千瓦。
农村水电。年末全国水利系统水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841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的41.5%,其中农村水电装机4309万千瓦。当年水利系统水电发电量1513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38.3%,其中农村水电发电量达到1357亿千瓦时。累计建成农村电气化县410个。
水土保持工程。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94.7万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37.1万平方公里。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年末累计建成各类水土保持工程1300多万座,其中建成黄土高原淤地坝2.8万座。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成立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大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29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51个检测分站。
水文及信息化。各流域已建成国家基本水文站3191个,水位站1160个,雨量站14373个,水质站4557个,地下水监测站12313个,蒸发站349个,实验站69个。全国共有7815个拍报水情站,1041个水文预报站。初步建成了以25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为核心、3240个各类水质监测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
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据初步统计,全年水资源总量2743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7%;人均水资源2098立方米,增长13.0%。全年平均降水量628毫米,较上年增长4.6%。年末全国454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22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83亿立方米。
全年水利工程总供水量55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81.3%,地下水源占18.3%,其他水源占0.4%。全年总用水量557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5%,其中,生活用水473.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5%;生产用水5021.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0.1%;生态与环境用水78.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在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占65.0%,第二产业占23.4%,第三产业占1.7%。与上年比较,生活用水增长6.9%,工业用水增长3.7%,农业用水减少1.6%。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6立方米,与上年持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306立方米,按2000年价计算为348立方米,较上年降低1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68立方米。
据对全国13.3万多公里河流水质评价结果,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2.1%,与上年基本持平。2005年全国江河流域水体质量状况较上年略有好转。积极应对并有效防御松花江流域特大水污染事件。
实施水资源配置和应急补水工作。继续加强黄河、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继续实施引黄济津、引江济太、珠江压咸补淡、册田等水库向北京集中输水等应急补水工程,保证重要城市供水安全,改善生态与环境。
五、防洪抗旱
2005年,全国洪涝灾害重于199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14967千公顷,成灾面积8217千公顷,受灾人口2.0亿人,因灾死亡1660人,倒塌房屋15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62亿元。浙江、福建、海南、广西、四川、安徽、江西、辽宁等省(自治区)受灾较重。全年因山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4%,因台风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50%。
全国旱灾程度较往年偏轻,未发生大面积、持续性干旱,但华北、西北及华南部分地区旱情比较严重。全国农田因旱受灾面积16000千公顷,成灾面积8467千公顷,绝收1889千公顷,造成粮食损失1930万吨。全年因旱累计有2313万城乡人口、1976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76座城市出现供水紧张。
全国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85.9亿元。全年国家下拨用于防汛抗旱的水利建设基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经费17.47亿元,其中,水利建设基金2.9亿元,特大防汛经费11.05亿元,特大抗旱经费3.52亿元。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门落实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水利改革与管理
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重点组织制定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工作,完成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规划技术审查,组织编制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全国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启动长江、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国务院审批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十五”计划安排的159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中,已开工61项,已批待开工11项,已上报待批69项。
水政执法。《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决定》、《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法规颁布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全国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39205件,已结案37521件,结案率95.7%,挽回经济损失12050万元。开展河道管理中涉河项目检查5155项,其中有770项违规。长江河道采砂划定33个可采区,已审批采砂经营许可权16个,许可年度采砂总量1700万吨,许可采砂船数量55艘。
节水管理。水利部公布《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水资源保护。各流域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和水功能区抽查评价工作。在桂林和武汉开展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了地下水超采范围。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本行政区水功能区划和排污口设置审批工作。
水管体制改革。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省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6个流域机构完成直管工程改革实施方案。完成“两定”测算的水管单位达到1万多个,约占全部水管单位总数的65%。
农村水利改革。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700多万处工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国农民用水户协会达到2万多家,其中大型灌区7000多家。
水土保持管理。全国共审批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61项。启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年末全国共划定水土保持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16个、重点监督区7个和重点治理区19个。
水价改革。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水价改革方案,湖南、云南等12个省市出台了水价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云南、河北等10多个省实施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国水利工程供水平均价格由2000年的0.028元/立方米调整到2005年的0.06元/立方米。农村水电上网平均电价0.271元/千瓦时,农村水电网平均到户电价0.515元/千瓦时。
水资源论证。全国共审批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单位51家、乙级资质单位285家。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审查通过水资源论证报告书467份。
建设管理。全国实行“四制”的水利建设项目达到90%以上。对主要水电施工企业进行了安全生产考核。完成35个项目稽察工作。全年审批11家建筑企业资质升级,考核认定1307人建造师职业资格。清理水利行业拖欠工程款比例达到87%。
水利科技。组建水文水资源等8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等5项水利水电类科技成果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布41项水利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国际合作。成功举办或参与多边国际交流活动8次,签署双边水利合作协议6份。组织召开7次双边政府间固定交流机制会议。继续推动世行贷款云贵鄂渝四省市水土保持项目和淮河低洼地排涝工程项目计划,落实6项政府赠款项目。
水库移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中央直属水库移民投资15.91亿元,解决了31.15万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在建的尼尔基、百色、皂市等3座重点大型水库完成移民搬迁安置投资21.06亿元,安置移民3.84万人,占规划搬迁安置总数的30.5%。
七、水利行业状况
职工与工资。全国水利系统从业人员114.6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14%。其中,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110.46万人,比上年减少6.55%。在岗职工中,部直属单位在岗职工6.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4%,地方水利系统在岗职工103.9万人,比上年减少7.06%。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5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69元,比上年增长7.01%,其中,部直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746元,比上年增长14.03%,地方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078元,比上年增长5.71%。
资产及经营。全国水利资产总额达4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国水利经营总收入达到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1.34亿元,增幅达到21.15%。水利经营产业结构保持优化态势,第一产业收入53.34亿元,比上年减少7.01亿元,减少11.61%;第二产业收入82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3.17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收入231.07亿元,比上年增加3.84亿元,增长1.69%;水利经营第一、二、三产业占水利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0%、74.42%和20.78%。
勘察设计。全国具有水利行业勘测设计甲级资质的单位58家,拥有勘测设计乙级资质的单位274家,职工总人数7万多人。在勘察设计项目收入中,水利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占22%,市场项目占68%。完成钻探28万标准米,平硐2万标准米,竖井2万标准米,坑槽30万标准立方米,工程测量1.8万标准平方公里,物探39万标准点。
建筑施工与监理。全国水利行业各类水利水电施工企业1500个,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190个。全国取得水利建设监理单位资格等级证书的单位有477家,其中甲级138家,乙级111家。
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全国水利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进一步加快。已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92个,其中,水库型景区129个,自然河湖型31个,城市河湖型12个,湿地型3个,灌区型9个,水保型8个。
注:1.本公报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
2.2005年供用水的有关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水资源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