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政府继续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措施,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幅度降低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低收入农户和其他脆弱群体广泛受益。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村反贫困取得新的进展。
一、2004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发展
2004年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全年粮食产量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增产9.0%;棉花产量632万吨,增产30.1%;油料产量3057万吨,增产8.8%;糖料产量9528万吨,减产1.2%。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全年水产品产量4855万吨,增长3.2%。
(二)农民收入
20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6.8%,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由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上市场粮价回升和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得到的收入大量增加。2004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得到的收入人均176元,增长20%,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以农业收入为主的贫困、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大幅度增长。按农户人均收入水平5等分分组,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名义增长1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比高收入组农户快7.1个百分点。
(三)农民生活
2004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185元,增加241元,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3%,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吃、穿、住、用以及教育、健康、交通、通讯等各项支出全面增长,农户拥有的财产和生活消费设施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详见表1)。
表1 全国农村农户财产和生活设施拥有情况
指标 |
2004年 |
2003年 |
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
27.9 |
27.2 |
住房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农户比重(%) |
26.6 |
25.2 |
住房外有硬质路面配套的农户比重(%) |
49.6 |
|
有厕所的农户比重(%) |
89.9 |
89.5 |
有取暖设施的农户比重(%) |
41.5 |
40.1 |
使用液化气和电力燃料的农户比重(%) |
10.6 |
8.9 |
有自来水的农户比重(%) |
34.6 |
32.6 |
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 |
75.1 |
67.8 |
每百户电话拥量量(部) |
89.2 |
72.8 |
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台) |
37.3 |
34.3 |
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台) |
17.8 |
15.9 |
每百户摩托车拥有量(辆) |
36.2 |
31.8 |
(四)收入分配
2004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为0.3692,比上年提高0.0012,低于上年提高0.0034的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维持上年3.2:1的水平。
(五)农村社会保障
2004年,全国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约覆盖10691万农村人口,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40万人。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
二、全国农村贫困状况
(一)贫困标准
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637元调整为668元,低收入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882元调整为924元。
(二)贫困规模和程度
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减少29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减少64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下降0.7个百分点。
图1 1978-2004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
表2 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
年度 |
绝对贫困 |
低收入 | ||||
标准 (元) |
人口规模 (万人) |
人口比重 (%) |
标准 (元) |
人口规模 (万人) |
人口比重 (%) | |
2000 |
625 |
3209 |
3.5 |
865 |
6213 |
6.7 |
2001 |
630 |
2927 |
3.2 |
872 |
6102 |
6.6 |
2002 |
627 |
2820 |
3.0 |
869 |
5825 |
6.2 |
2003 |
637 |
2900 |
3.1 |
882 |
5617 |
6.0 |
2004 |
668 |
2610 |
2.8 |
924 |
4977 |
5.3 |
(三)贫困分布
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东部地区为374万人,中部地区为931万人,西部地区为130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2.8%和5.7%;在低收入人口中,东部地区为837万,中部地区为1744万,西部地区为2396万,低收入人口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2%、5.3%和10.5%。
图2 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反贫困进展
2004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的贫困状况也明显缓解,主要表现在:
(一)贫困人口减少
2004年,扶贫重点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613万人,比上年减少149万,绝对贫困人口比重为8.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580万人,减少366万,低收入人口比重为12.9%,下降了1.9个百分点。扶贫重点县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的61.8%,低收入人口占全国的51.8%。
表3 扶贫重点县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
年度 |
绝对贫困 |
低收入 | ||
人口规模 (万人) |
人口比重 (%) |
人口规模 (万人) |
人口比重 (%) | |
2001 |
1812 |
9.1 |
3865 |
19.5 |
2002 |
1752 |
8.8 |
3076 |
15.5 |
2003 |
1763 |
8.9 |
2946 |
14.8 |
2004 |
1613 |
8.1 |
2580 |
12.9 |
(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4年,扶贫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2元,比上年增加176元,增长1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3%,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2元,比上年增加1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下降了0.5个百分点,达到53.2%,农户拥有财产和生活设施数量增加(详见表4)。
表4 扶贫重点县农户财产和生活设施拥有情况
指标 |
2004年 |
2003年 |
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
21.0 |
20.5 |
住房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农户比重(%) |
52.5 |
51.0 |
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 |
52.8 |
47.2 |
每百户电话拥有量(部) |
35.9 |
28.1 |
每百户冰箱拥有量(台) |
6.2 |
5.4 |
有厕所的农户比重(%) |
85.0 |
83.9 |
有取暖设备的农户比重(%) |
71.4 |
70.7 |
取得燃料困难的农户比重(%) |
36.6 |
44.5 |
有自来水的农户比重(%) |
33.4 |
32.2 |
取水困难的农户比重(%) |
13.2 |
17.7 |
饮用水受污染的农户比重(%) |
11.1 |
14.1 |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4年,扶贫重点县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有卫生室和幼儿园/学前班的村个数在全部村个数中比重均比上年提高(详见表5)。
表5 扶贫重点县农村基础设施拥有率(%)
指标 |
2004年 |
2003年 |
通公路的自然村比重 |
77.6 |
75.0 |
通电的自然村比重 |
95.1 |
93.9 |
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 |
64.4 |
59.1 |
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自然村比重 |
87.8 |
86.5 |
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重 |
72.5 |
70.2 |
有合格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 |
74.3 |
72.3 |
有合格接生员的行政村比重 |
71.5 |
69.6 |
有幼儿园的行政村比重 |
55.0 |
54.1 |
(四)税费负担大幅下降
2004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24.1元,比上年减少了19.2元,减少44.4%。税费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3.1%,下降到1.5%。低收入农民从税费减免中受益较多:收入最低的20%农户税费负担减少最多,减幅达到53.7%;收入次低的20%农户减少了48.4%。
(五)文化教育有所改善
2004年,扶贫重点县劳动力文盲率为14%,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7-15岁儿童在校率(年末为在校学生的人数占同年龄组人数的比重)为93.5%,比上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其中7-12岁儿童在校率为95.8%,上升了0.6个百分点,13-15岁儿童在校率为90.7%,上升了2.3个百分点。
(六)性别差距缩小
2004年,在扶贫重点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48.2%为女性,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8.3%,比男性高0.4个百分点;在低收入人口中,48.5%是女性,女性人口的低收入发生率为13.2%,比男性人口高0.6个百分点。从大多数指标看,妇女在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均有改善,与男性的差距正在缩小(详见表6)。
表6 扶贫重点县主要贫困指标性别差距指数
(以男性相应指标值为100)
指标 |
2004年 |
2003年 |
劳动力文盲率 |
294.1 |
294.4 |
#16-25岁劳动力文盲率 |
162.8 |
174.5 |
从事农业劳动时间比重 |
115.5 |
114.6 |
外出务工劳动力比重 |
47.8 |
45.3 |
7-15岁儿童在校率 |
98.6 |
97.5 |
担任社会职务*的劳动力比重 |
13.2 |
11.8 |
*指乡村干部,村民代表,乡村集体企业和各种群众组织负责人等
但是,扶贫重点县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依然很弱。突出表现在:一是因灾因病返贫比例高。2004年,扶贫重点县有40%的行政村因自然灾害减产3成以上。在当年返贫农户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户占42.2%,有残疾人或重病、大病患者的户占26%。二是劳动力就业面窄。2004年,扶贫重点县有81.8%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有16.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和打工收入增速连续两年放慢。有近80%的劳动力从未外出打过工。三分之二以上的外出打工劳动力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和餐饮服务业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