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公报

2002/10/25 13:20

|

Aa

字体:
|

杭州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公报

杭 州 市 统 计 局
(2002年10月21日)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本市从2001年8月下旬开始组织实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这是继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之后,又一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基本单位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1年12月31日。普查的对象和范围为本市境内所有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在市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各级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人员一年多时间认真扎实工作,第二次全市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和汇总工作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数据质量抽查审核。现将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基本单位的总体情况

  普查结果显示:2001年末,本市除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外,拥有各类法人单位71540个。其中,企业法人56780个,事业法人5095个,社会团体法人2244个,机关法人(国家机关和政党机关)1073个,其他法人6348个。

  在全部法人单位中,共有67897个法人单位是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并只有一个活动地点(以下简称单产业法人);另有3643个法人单位是从事多种社会经济活动,或者具有多个活动地点(以下简称多产业法人)。

  按全市各类单位的活动性质或地点划分,全市拥有各类产业活动单位86150个。其中单位本身为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有71540个,多产业法人单位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14610个。从是否面向市场的角度来看,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68398个,非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17752个,两者之比为1∶0.26。

  与1996年本市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以下简称“一普”)结果相比,五年来,全市各类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净增26037个和29149个,分别增长57.2%和51.2%。

  (一)按单位性质划分。五年来,随着本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企业重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本市各类单位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仍是本市各类单位的主体,企业法人和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所占比重分别达79.4%和79.4%。(见表1)

表1. 单位性质划分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法人单位

71540

100.0

45503

100.0

26037

57.2

企业法人

56780

79.4

33940

74.6

22840

67.3

事业法人

5095

7.1

4177

9.2

918

22.0

机关法人

1073

1.5

1744

3.8

-671

-38.5

其他法人

8592

12.0

5642

12.4

2950

52.3

产业活动单位

86150

100.0

57001

100.0

29149

51.1

生产经营性单位

68398

79.4

41769

73.3

26629

63.8

非生产经营性单位

17752

20.6

15232

26.7

2520

16.5

  (二)按隶属关系划分。随着本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转制力度继续加大,五年来,本市各类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增长较快,占全部法人单位和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为57.8%和71.5%,其他除中央、省属单位略有增长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见表2、表3)。

表2. 法人单位隶属关系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71540

100.0

45503

100.0

26037

57.2

中央属

992

1.4

858

1.9

134

15.6

省 属

3144

4.4

2517

5.5

627

24.9

市 属

3512

4.9

4368

9.6

-856

-19.6

区(县、市)属

8025

11.2

10954

24.1

-2929

-26.7

街道(乡、镇)属

6661

9.3

8575

18.8

-1914

-22.3

居(村)委会属

7822

10.9

13320

29.3

-5498

-41.3

无主管部门

41384

57.8

4911

10.8

36473

7.4倍

表3. 企业法人单位隶属关系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56780

100.0

33940

100.0

22840

67.3

中央属

834

1.5

731

2.2

103

14.1

省 属

1950

3.4

1674

4.9

276

16.5

市 属

2237

3.9

3586

10.6

-1349

-37.6

区(县、市)属

3572

6.3

7941

23.4

-4369

-55.0

街道(乡、镇)属

5157

9.1

6742

19.9

-1585

-23.5

居(村)委会属

2423

4.3

8386

24.7

-5963

-71.1

无主管部门

40607

71.5

4880

14.4

35727

7.2倍

  二、基本单位的主要构成和分布情况

  (一)产业结构

  根据普查资料,本市各类单位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如下:

表4. 基本单位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一  产

二  产

三  产

法人单位

0.8%

38.3%

60.9%

产业活动单位

0.7%

32.9%

66.4%

  与“一普”相比,全市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分别增长144.4%、52.3%和59.7%;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增长106.5%、53.3%和49.7%,表明本市产业结构调整作用进一步凸现,同第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相吻合。(见表5、表6)

表5. 法人单位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数

71540

100.0

45503

100.0

26037

57.2

第一产业

594

0.8

243

0.5

351

144.4

第二产业

27406

38.3

17998

39.6

9408

52.3

第三产业

43540

60.9

27262

59.9

16278

59.7

表6. 产业活动单位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数

86150

100.0

57001

100.0

29149

51.1

第一产业

605

0.7

293

0.5

312

106.5

第二产业

28376

32.9

18514

32.5

9862

53.3

第三产业

57169

66.4

38194

67.0

18975

49.7

  (二)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本市的单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3个行业集中了全市83.5%的企业法人单位和81.9%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

  五年来,剔除其他行业类,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幅度最高的是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增长幅度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见表7、表8)

表7. 企业法人行业分布变化情况

行业(门类)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增长(%)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总    计

56780

100.0

33940

100.0

67.3

农、林、牧、渔业

723

1.3

237

0.7

2.1倍

采掘业

541

1.0

507

1.5

-6.7

制造业

24435

43.0

16086

47.4

51.9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42

0.6

244

0.7

40.2

建筑业

2088

3.7

1145

3.4

82.4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37

0.1

20

0.1

85.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124

2.0

679

2.0

65.5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16861

29.7

11302

33.3

49.2

金融、保险业#

524

0.9

579

1.7

-9.5

房地产业

1385

2.4

442

1.3

2.1倍

社会服务业

6104

10.8

2203

6.5

1.8倍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66

0.1

12

0.0

4.5倍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314

0.6

87

0.3

2.6倍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161

2.0

342

1.0

2.4倍

其他行业

1075

1.9

55

0.1

18.5倍



# 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将各类经济合作社划分为其他类未包括的非银行金融业,而此次基本单位普查将其划分到其他行业企业管理机构。

表8. 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行业分布变化情况

行业(门类)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增长(%)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总    计

68398

100.0

41769

100.0

63.8

农、林、牧、渔业

741

1.1

330

0.8

1.2倍

采掘业

547

0.8

512

1.2

6.8

制造业

24920

36.4

16485

39.5

51.2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56

0.7

257

0.6

77.4

建筑业

2453

3.6

1260

3.0

94.7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36

0.1

30

0.1

20.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624

2.4

1093

2.6

48.6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4025

35.1

15662

37.5

53.4

金融、保险业

2005

2.9

2099

5.0

-4.5

房地产业

1509

2.2

502

1.2

2.0倍

社会服务业

7089

10.4

2849

6.8

1.5倍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75

0.1

49

0.1

53.1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353

0.5

174

0.4

1.0倍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231

1.8

401

1.0

2.1倍

其他行业

1334

1.9

66

0.2

19.2倍

  (三)地区分布

  在地区分布上,本市72.0%的法人单位集中于杭州市区,按各区法人单位绝对数高低排序,依次为萧山区、西湖区、下城区、余杭区、江干区、拱墅区、上城区和滨江区。28.0%的法人单位分布在富阳市、桐庐县、临安市、建德市和淳安县等五个县(市)。(见表9)

表9. 法人单位及密度按地区分组情况

地区别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法人单位数(个)

法人单位密度(个/平方公里)

1996年

2001年

1996年

2001年

全 市

16596

45489

71530

2.7

4.3

 市 区

3068

32370

51533

10.6

16.8

  上城区

18

2876

5063

159.8

281.3

  下城区

31

3137

7862

101.2

253.6

  江干区

210

5825

6215

27.7

29.6

  拱墅区

88

3704

5074

42.1

57.7

  西湖区

263

5665

8950

21.5

34.0

  滨江区

73

 

1160

 

15.9

  萧山区

1163

6747

10106

5.8

8.7

  余杭区

1222

4416

7103

3.6

5.8

 桐庐县

1780

2545

3438

1.4

1.9

 淳安县

4452

2064

3277

0.5

0.7

 建德市

2364

2280

3727

1.0

1.6

 富阳市

1808

3728

5789

2.1

3.2

 临安市

3124

2502

3766

0.8

1.2

  (四)经济成分

  1、经济类型构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本市单位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公有制单位呈快速增长,剔除其他经济类单位,私营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单位增长较快。(见表10、表11)

表10. 法人单位经济类型构成情况

经济类型

2001年单位数(个)

1996年单位数(个)

2001年比1996年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71540

45503

26037

57.2

国有经济

10472

10717

-245

-2.3

集体经济

10130

22122

-11992

-54.2

私营经济

33539

3962

29577

7.5倍

联营经济

367

454

-87

-19.2

股份制经济

1790

1243

547

44.0

外商投资经济

1083

752

331

44.0

港澳台商投资经济

1180

621

559

90.0

其他经济

12979

5632

7347

1.3倍

表11. 产业活动单位经济类型构成情况

经济类型

2001年单位数(个)

1996年单位数(个)

2001年比1996年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86150

57001

29149

51.1

国有经济

15145

18004

-2859

-15.9

集体经济

14359

25941

-11582

-44.6

私营经济

35604

4005

31599

7.9倍

联营经济

432

504

-72

-14.3

股份制经济

2477

1476

1001

67.8

外商投资经济

1515

773

742

96.0

港澳台商投资经济

1426

625

801

1.3倍

其他经济

15192

5673

9519

1.7倍

  2、企业资本金构成

  2001年末,全市企业法人单位实收资本达2460.9亿元。其中,国家资本占36.0%,集体资本占8.8%,法人资本占24.9%,个人资本占17.3%,港澳台商资本占7.0%,外商资本占6.0%。普查资料表明,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如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企业的实收资本金中,国家资本占该行业资本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4.1%、58.1%和58.4%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规模结构

  1、企业从业人员规模结构

  本市企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于从业人员规模较小的企业。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26702个增加到48709个,增长82.4%,所占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50至499人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5708个增加到7605个,增长33.2%,所占比重则下降了6.4个百分点;500至999人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334个减少到294个,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1000人及以上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196个减少到172个,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

  2、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规模

  本市企业的营业规模,以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及以下的小企业为主,这部分企业由1996年末的18407个增加到2001年末的29451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51.8%;年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3521人增加到2001年末的6282个,比重为11.1%,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只有1625个,所占比重仅为2.9%。(见表12)

表12. 企业法人单位按营业收入规模分组情况

营业收入规模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56780

100.0

33940

100.0

22840

67.3

50万元以下

23882

42.0

13624

40.1

10258

75.3

50-100万元

5569

9.8

4783

14.1

786

16.4

100-500万元

16785

29.6

9625

28.4

7160

74.4

500-1000万元

4262

7.5

2387

7.0

1875

78.6

1000-5000万元

4657

8.2

2661

7.9

1996

75.0

5000万元以上

1625

2.9

860

2.5

765

89.0

说明:
  1、法人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定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法人单位可分为单产业法人单位和多产业法人单位。

  2、产业活动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3、企业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人的资本,分为五种,(1)国家资本,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2)集体资本,指本企业职工集体所有和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的职工所有的资产投入形成的资本;(3)法人资本,指其他法人单位投入本企业的资本;(4)个人资本,指社会个人或者本企业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5)外商资本,是指外国投资者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

 

杭州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公报

杭 州 市 统 计 局
(2002年10月21日)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本市从2001年8月下旬开始组织实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这是继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之后,又一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基本单位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1年12月31日。普查的对象和范围为本市境内所有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在市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各级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人员一年多时间认真扎实工作,第二次全市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和汇总工作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数据质量抽查审核。现将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基本单位的总体情况

  普查结果显示:2001年末,本市除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外,拥有各类法人单位71540个。其中,企业法人56780个,事业法人5095个,社会团体法人2244个,机关法人(国家机关和政党机关)1073个,其他法人6348个。

  在全部法人单位中,共有67897个法人单位是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并只有一个活动地点(以下简称单产业法人);另有3643个法人单位是从事多种社会经济活动,或者具有多个活动地点(以下简称多产业法人)。

  按全市各类单位的活动性质或地点划分,全市拥有各类产业活动单位86150个。其中单位本身为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有71540个,多产业法人单位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14610个。从是否面向市场的角度来看,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68398个,非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17752个,两者之比为1∶0.26。

  与1996年本市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以下简称“一普”)结果相比,五年来,全市各类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净增26037个和29149个,分别增长57.2%和51.2%。

  (一)按单位性质划分。五年来,随着本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企业重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本市各类单位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仍是本市各类单位的主体,企业法人和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所占比重分别达79.4%和79.4%。(见表1)

表1. 单位性质划分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法人单位

71540

100.0

45503

100.0

26037

57.2

企业法人

56780

79.4

33940

74.6

22840

67.3

事业法人

5095

7.1

4177

9.2

918

22.0

机关法人

1073

1.5

1744

3.8

-671

-38.5

其他法人

8592

12.0

5642

12.4

2950

52.3

产业活动单位

86150

100.0

57001

100.0

29149

51.1

生产经营性单位

68398

79.4

41769

73.3

26629

63.8

非生产经营性单位

17752

20.6

15232

26.7

2520

16.5

  (二)按隶属关系划分。随着本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转制力度继续加大,五年来,本市各类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增长较快,占全部法人单位和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为57.8%和71.5%,其他除中央、省属单位略有增长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见表2、表3)。

表2. 法人单位隶属关系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71540

100.0

45503

100.0

26037

57.2

中央属

992

1.4

858

1.9

134

15.6

省 属

3144

4.4

2517

5.5

627

24.9

市 属

3512

4.9

4368

9.6

-856

-19.6

区(县、市)属

8025

11.2

10954

24.1

-2929

-26.7

街道(乡、镇)属

6661

9.3

8575

18.8

-1914

-22.3

居(村)委会属

7822

10.9

13320

29.3

-5498

-41.3

无主管部门

41384

57.8

4911

10.8

36473

7.4倍

表3. 企业法人单位隶属关系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56780

100.0

33940

100.0

22840

67.3

中央属

834

1.5

731

2.2

103

14.1

省 属

1950

3.4

1674

4.9

276

16.5

市 属

2237

3.9

3586

10.6

-1349

-37.6

区(县、市)属

3572

6.3

7941

23.4

-4369

-55.0

街道(乡、镇)属

5157

9.1

6742

19.9

-1585

-23.5

居(村)委会属

2423

4.3

8386

24.7

-5963

-71.1

无主管部门

40607

71.5

4880

14.4

35727

7.2倍

  二、基本单位的主要构成和分布情况

  (一)产业结构

  根据普查资料,本市各类单位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如下:

表4. 基本单位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一  产

二  产

三  产

法人单位

0.8%

38.3%

60.9%

产业活动单位

0.7%

32.9%

66.4%

  与“一普”相比,全市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分别增长144.4%、52.3%和59.7%;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增长106.5%、53.3%和49.7%,表明本市产业结构调整作用进一步凸现,同第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相吻合。(见表5、表6)

表5. 法人单位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数

71540

100.0

45503

100.0

26037

57.2

第一产业

594

0.8

243

0.5

351

144.4

第二产业

27406

38.3

17998

39.6

9408

52.3

第三产业

43540

60.9

27262

59.9

16278

59.7

表6. 产业活动单位三次产业构成及变动情况

类  别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数

86150

100.0

57001

100.0

29149

51.1

第一产业

605

0.7

293

0.5

312

106.5

第二产业

28376

32.9

18514

32.5

9862

53.3

第三产业

57169

66.4

38194

67.0

18975

49.7

  (二)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本市的单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3个行业集中了全市83.5%的企业法人单位和81.9%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

  五年来,剔除其他行业类,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幅度最高的是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增长幅度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见表7、表8)

表7. 企业法人行业分布变化情况

行业(门类)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增长(%)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总    计

56780

100.0

33940

100.0

67.3

农、林、牧、渔业

723

1.3

237

0.7

2.1倍

采掘业

541

1.0

507

1.5

-6.7

制造业

24435

43.0

16086

47.4

51.9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42

0.6

244

0.7

40.2

建筑业

2088

3.7

1145

3.4

82.4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37

0.1

20

0.1

85.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124

2.0

679

2.0

65.5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16861

29.7

11302

33.3

49.2

金融、保险业#

524

0.9

579

1.7

-9.5

房地产业

1385

2.4

442

1.3

2.1倍

社会服务业

6104

10.8

2203

6.5

1.8倍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66

0.1

12

0.0

4.5倍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314

0.6

87

0.3

2.6倍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161

2.0

342

1.0

2.4倍

其他行业

1075

1.9

55

0.1

18.5倍



# 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将各类经济合作社划分为其他类未包括的非银行金融业,而此次基本单位普查将其划分到其他行业企业管理机构。

表8. 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行业分布变化情况

行业(门类)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增长(%)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总    计

68398

100.0

41769

100.0

63.8

农、林、牧、渔业

741

1.1

330

0.8

1.2倍

采掘业

547

0.8

512

1.2

6.8

制造业

24920

36.4

16485

39.5

51.2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56

0.7

257

0.6

77.4

建筑业

2453

3.6

1260

3.0

94.7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36

0.1

30

0.1

20.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624

2.4

1093

2.6

48.6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4025

35.1

15662

37.5

53.4

金融、保险业

2005

2.9

2099

5.0

-4.5

房地产业

1509

2.2

502

1.2

2.0倍

社会服务业

7089

10.4

2849

6.8

1.5倍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75

0.1

49

0.1

53.1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353

0.5

174

0.4

1.0倍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231

1.8

401

1.0

2.1倍

其他行业

1334

1.9

66

0.2

19.2倍

  (三)地区分布

  在地区分布上,本市72.0%的法人单位集中于杭州市区,按各区法人单位绝对数高低排序,依次为萧山区、西湖区、下城区、余杭区、江干区、拱墅区、上城区和滨江区。28.0%的法人单位分布在富阳市、桐庐县、临安市、建德市和淳安县等五个县(市)。(见表9)

表9. 法人单位及密度按地区分组情况

地区别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法人单位数(个)

法人单位密度(个/平方公里)

1996年

2001年

1996年

2001年

全 市

16596

45489

71530

2.7

4.3

 市 区

3068

32370

51533

10.6

16.8

  上城区

18

2876

5063

159.8

281.3

  下城区

31

3137

7862

101.2

253.6

  江干区

210

5825

6215

27.7

29.6

  拱墅区

88

3704

5074

42.1

57.7

  西湖区

263

5665

8950

21.5

34.0

  滨江区

73

 

1160

 

15.9

  萧山区

1163

6747

10106

5.8

8.7

  余杭区

1222

4416

7103

3.6

5.8

 桐庐县

1780

2545

3438

1.4

1.9

 淳安县

4452

2064

3277

0.5

0.7

 建德市

2364

2280

3727

1.0

1.6

 富阳市

1808

3728

5789

2.1

3.2

 临安市

3124

2502

3766

0.8

1.2

  (四)经济成分

  1、经济类型构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本市单位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公有制单位呈快速增长,剔除其他经济类单位,私营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单位增长较快。(见表10、表11)

表10. 法人单位经济类型构成情况

经济类型

2001年单位数(个)

1996年单位数(个)

2001年比1996年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71540

45503

26037

57.2

国有经济

10472

10717

-245

-2.3

集体经济

10130

22122

-11992

-54.2

私营经济

33539

3962

29577

7.5倍

联营经济

367

454

-87

-19.2

股份制经济

1790

1243

547

44.0

外商投资经济

1083

752

331

44.0

港澳台商投资经济

1180

621

559

90.0

其他经济

12979

5632

7347

1.3倍

表11. 产业活动单位经济类型构成情况

经济类型

2001年单位数(个)

1996年单位数(个)

2001年比1996年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86150

57001

29149

51.1

国有经济

15145

18004

-2859

-15.9

集体经济

14359

25941

-11582

-44.6

私营经济

35604

4005

31599

7.9倍

联营经济

432

504

-72

-14.3

股份制经济

2477

1476

1001

67.8

外商投资经济

1515

773

742

96.0

港澳台商投资经济

1426

625

801

1.3倍

其他经济

15192

5673

9519

1.7倍

  2、企业资本金构成

  2001年末,全市企业法人单位实收资本达2460.9亿元。其中,国家资本占36.0%,集体资本占8.8%,法人资本占24.9%,个人资本占17.3%,港澳台商资本占7.0%,外商资本占6.0%。普查资料表明,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如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企业的实收资本金中,国家资本占该行业资本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4.1%、58.1%和58.4%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规模结构

  1、企业从业人员规模结构

  本市企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于从业人员规模较小的企业。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26702个增加到48709个,增长82.4%,所占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50至499人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5708个增加到7605个,增长33.2%,所占比重则下降了6.4个百分点;500至999人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334个减少到294个,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1000人及以上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196个减少到172个,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

  2、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规模

  本市企业的营业规模,以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及以下的小企业为主,这部分企业由1996年末的18407个增加到2001年末的29451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51.8%;年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996年末的3521人增加到2001年末的6282个,比重为11.1%,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只有1625个,所占比重仅为2.9%。(见表12)

表12. 企业法人单位按营业收入规模分组情况

营业收入规模

2001年

1996年

2001年比1996年

单位数(个)

比重(%)

单位数(个)

比重(%)

增加单位数(个)

增长(%)

 总  计

56780

100.0

33940

100.0

22840

67.3

50万元以下

23882

42.0

13624

40.1

10258

75.3

50-100万元

5569

9.8

4783

14.1

786

16.4

100-500万元

16785

29.6

9625

28.4

7160

74.4

500-1000万元

4262

7.5

2387

7.0

1875

78.6

1000-5000万元

4657

8.2

2661

7.9

1996

75.0

5000万元以上

1625

2.9

860

2.5

765

89.0

说明:
  1、法人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定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法人单位可分为单产业法人单位和多产业法人单位。

  2、产业活动单位: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3、企业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人的资本,分为五种,(1)国家资本,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2)集体资本,指本企业职工集体所有和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的职工所有的资产投入形成的资本;(3)法人资本,指其他法人单位投入本企业的资本;(4)个人资本,指社会个人或者本企业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5)外商资本,是指外国投资者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