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对数与相对数

2025/07/16 10:00

|

Aa

字体:
|

绝对数和相对数是反映经济社会规模、结构、速度和水平最常见、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报告通过对绝对数和相对数的综合运用,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

一、绝对数

(一)绝对数的基本概念 

绝对数又称绝对指标或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绝对数。一方面,绝对数可用于揭示总体数量绝对规模和水平,如2022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33万公顷;另一方面,也可用于反映某现象总体在一定条件下数量增减变化的绝对数,如2022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比上年末增加1752万辆。

(二)绝对数的分类

绝对指标按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表示总体规模的大小,即总体单位的数量或个数。总体标志总量是指总体某种标志的数值或说明总体特征的总数量。例如,在研究某地区企业的从业人员数时,“企业单位数”为总体单位总量,全部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为总体标志总量。

绝对指标按所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总量,如202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状态,如202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31277亿美元。

(三)绝对数的主要作用

绝对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之一,通常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也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二、相对数

(一)相对数的基本概念

相对数也称相对指标,是两个相互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后形成的统计指标,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之间以及现象内部的数量对比关系。通常用百分数(%)、千分数(‰)、系数或倍数等表示。

(二)相对数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相对指标可以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等。

1.结构相对指标

它是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相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指标,用于表征总体中某部分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数或系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中,通常也采用结构相对指标定义概率,认为在大量相同且相互独立的随机实验当中,某事件出现的相对频率所趋于的极限,即为该事件的概率。

2.比较相对指标

它是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不同条件下进行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用于表征事物的不均衡程度或不同条件下的差异程度。通常用百分数、倍数或系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东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622018亿元,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256985亿元,则东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约为西部地区的2.4倍,即622018÷256985≈2.4。

3.比例相对指标

它是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比率)关系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1比几”或“几比几”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则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与女性的比)为105.07。

4.强度相对指标

它是有一定联系但性质不同的两个总量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用于表征事物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等。通常用复名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人均图书拥有量8.09册(张),是指一年内全国平均每人拥有的当年出版图书册数。再如,2022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3立方米,是用全年总用水量除以国内生产总值得出。

5.动态相对指标

它是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数值之比,反映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程度。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21年上涨2.0%。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数)

它是以计划为比较标准,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相比较,用于表征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截至2022年5月末,全国完成造林2985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57.6%。

(三)使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1.要求相对比的指标在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需要综合运用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以便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

3.运用相对指标时,不能只关注数值大小,要结合社会经济现象具体分析。

绝对数和相对数是反映经济社会规模、结构、速度和水平最常见、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报告通过对绝对数和相对数的综合运用,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

一、绝对数

(一)绝对数的基本概念 

绝对数又称绝对指标或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绝对数。一方面,绝对数可用于揭示总体数量绝对规模和水平,如2022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33万公顷;另一方面,也可用于反映某现象总体在一定条件下数量增减变化的绝对数,如2022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比上年末增加1752万辆。

(二)绝对数的分类

绝对指标按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表示总体规模的大小,即总体单位的数量或个数。总体标志总量是指总体某种标志的数值或说明总体特征的总数量。例如,在研究某地区企业的从业人员数时,“企业单位数”为总体单位总量,全部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为总体标志总量。

绝对指标按所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总量,如202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状态,如202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31277亿美元。

(三)绝对数的主要作用

绝对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之一,通常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也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二、相对数

(一)相对数的基本概念

相对数也称相对指标,是两个相互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后形成的统计指标,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之间以及现象内部的数量对比关系。通常用百分数(%)、千分数(‰)、系数或倍数等表示。

(二)相对数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相对指标可以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等。

1.结构相对指标

它是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相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指标,用于表征总体中某部分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数或系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中,通常也采用结构相对指标定义概率,认为在大量相同且相互独立的随机实验当中,某事件出现的相对频率所趋于的极限,即为该事件的概率。

2.比较相对指标

它是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不同条件下进行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用于表征事物的不均衡程度或不同条件下的差异程度。通常用百分数、倍数或系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东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622018亿元,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256985亿元,则东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约为西部地区的2.4倍,即622018÷256985≈2.4。

3.比例相对指标

它是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比率)关系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1比几”或“几比几”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则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与女性的比)为105.07。

4.强度相对指标

它是有一定联系但性质不同的两个总量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用于表征事物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等。通常用复名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人均图书拥有量8.09册(张),是指一年内全国平均每人拥有的当年出版图书册数。再如,2022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3立方米,是用全年总用水量除以国内生产总值得出。

5.动态相对指标

它是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数值之比,反映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程度。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202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21年上涨2.0%。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数)

它是以计划为比较标准,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相比较,用于表征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例如,截至2022年5月末,全国完成造林2985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57.6%。

(三)使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1.要求相对比的指标在内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需要综合运用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以便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

3.运用相对指标时,不能只关注数值大小,要结合社会经济现象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