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统计实践和宏观决策中得到广泛使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深度推进,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已成为监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宏观决策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指标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R&D
R&D是英文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的缩写,中文译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研发”。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统计规范(试行)》中的定义,R&D是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从定义上来说,R&D活动应当满足五个条件:新颖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系统性、可转移性(可复制性)。
按照国际上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测度所使用的通用分类,R&D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其中,基础研究是一种不预设任何特定应用或使用目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已发生)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新知识,其活动规模体现了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关于R&D活动与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是指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科技活动可分为R&D、R&D成果应用及相关科技服务三类活动。
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其他科技活动相比,R&D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创造性,体现新知识的产生、积累和应用,常常会导致新的发现发明或新产品(技术)等,R&D活动预定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其他科技活动都是围绕R&D活动发生的,要么是为R&D成果向生产和市场转化而提供支持(R&D成果应用),要么是为R&D活动及知识传播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支持服务(科技服务)。这些活动与R&D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只涉及技术的一般性应用,本身不具有创造性。
(三)关于R&D经费
R&D经费是指报告期为实施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R&D经费按使用主体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内部支出是指报告期调查单位内部为实施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外部支出是指报告期调查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R&D活动而转拨给其他单位的全部经费。为避免重复计算,全社会R&D经费为调查单位R&D经费内部支出的合计。
(四)关于R&D经费投入强度
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报告期内特定范围R&D经费与经济总量的比值。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地区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地区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企业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
二、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指标的主要作用
(一)反映科技创新投入水平
全社会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分别从总量和比值两个角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和水平。R&D经费中基础研究所占比重,可以体现在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所作的努力。我国R&D统计遵循国际统计标准,R&D经费及投入强度可以进行国际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反映出我国科技投入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
(二)反映科技资源分布情况
R&D经费及其构成指标,可以反映科技资源的布局及配置情况,同时可以暴露在科技投入方面的薄弱环节。如R&D经费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所占比重,可以分别反映政府和企业等不同主体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贡献;R&D经费分行业数据,可以反映各行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情况;地区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可以反映我国R&D资源在区域间的分布和发展状况。
(三)实施创新战略规划的重要监测指标
世界各国普遍将R&D经费投入强度作为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指标。长期以来,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在监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监测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制定的“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对全社会R&D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设定了投入强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的目标。
三、R&D经费指标的调查方法
企业、各类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R&D经费投入的三大执行主体,立足于国情R&D经费统计实行“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整体框架,即由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统计局综合汇总发布。其中科学技术部负责政府属研究机构和相关非企业法人研究机构R&D经费统计工作,教育部负责高等学校及附属医院的R&D经费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负责各类企业法人单位以及其他事业法人单位的R&D经费统计。
R&D经费的调查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等R&D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采用全面调查,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规模以下企业采用抽样调查;其他企事业单位采用重点调查。
四、R&D经费及投入强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一)R&D经费
R&D的概念专业性强、复杂度高,统计工作需将相对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对计算R&D经费指标所需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开展统计调查。在基础数据采集上,企业根据会计账登记的研究开发会计科目以及研究开发项目资料填报相关基础数据,统计部门根据企业研究开发基础数据,按照指标统计口径和概念内涵计算R&D经费。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R&D经费统计分别由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主要依托本单位的科学研究经费或科技活动经费等进行计算填报。
R&D内部经费按支出性质分为日常性支出和资产性支出。其中日常性支出包括R&D活动人员的劳务费,为实施R&D活动而购置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器具等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相关的管理和服务等支出;资产性支出是指报告期调查对象为实施R&D活动而进行固定资产建造、购置、改扩建以及大修理等支出,一般主要为仪器设备支出。
R&D内部经费=日常性支出+资产性支出
(二)R&D经费投入强
五、应用示例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R&D经费规模不断扩大,投入强度稳步提升,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30782.9亿元,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1.7%(图1);按汇率折算,我国R&D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R&D经费投入国家。企业是我国R&D经费的投入主体,2022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23878.6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中的比重为77.6%。
图1 2015—2022年我国R&D经费总量及投入强度
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56%,比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世界上位列第13位,介于欧盟(2.2%)和OECD国家(2.7%)平均水平之间。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R&D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投入强度与美国(3.46%)、日本(3.30%)等科技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投入结构看,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占比达到6.57%,但相比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仍然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