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随之提高。城镇化率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人口计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一、基本概念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地域上的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反映常住人口的城乡分布情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二、主要作用
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主要反映人口在城镇的聚集程度,是指人口的城镇化程度。受户籍制度影响,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能很好地客观反映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情况,仅这一指标不能全面衡量新型城镇化进程。
三、计算方式
在人口普查年份,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判断出每个村(居)委会的城乡属性,代入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可以直接计算得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在非普查年份,通过开展人口抽样调查,对影响城镇常住人口变化的因素进行分解,分别估算各因素对城镇化率变化的贡献。影响城镇常住人口的因素包括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城乡人口迁移。具体推算时,一是结合国家统计局城乡划分地域库城乡属性的变化,估算城镇地域扩张对城镇化率变化的贡献。二是通过人口抽样调查,分别估算城镇常住人口自然增长和城乡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率变化的贡献,以此获得当年城镇化率的变化幅度,在上一年城镇化率的基础上,计算出当年的城镇化率。
四、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4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7.92%;2022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207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超过4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7亿多人。
分地区看,各省(区、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明显差异。目前,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城镇化率都超过85%,而西藏的城镇化率还不到40%,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主要受经济发展、地域特征等因素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镇化布局的不断优化,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速发展,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趋于缩小。
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区别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除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主要反映人口户籍的城乡分布情况。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由于户籍的乡城迁移力度小于人口的乡城流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幅度小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两者存在较大差距。大量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等农村户籍人口,常住地在城镇地域,属于城镇常住人口,而户籍统计上则仍为农村人口,这是造成两个城镇化率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有力基础。“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落户城镇和办理居住证享受城镇居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