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如何编制的

2025/02/28 10:00

|

Aa

字体: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能够反映全国各地消费价格变动的基本情况,其数据的高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PI编制的基础工作是开展居民消费价格调查,通过一套系统的流程生产出价格指数。

一、什么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价格,是指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任务是调查、搜集和整理这些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并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总体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二、CPI的主要作用

CPI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以下主要作用:

(一)反映通货膨胀(紧缩)的程度。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上涨的现象。测定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程度有不同的指标,应用最普遍的就是物价指数(CPI),即以物价上涨率(物价指数减去基数100%的结果)作为通货膨胀率。严格地说,CPI并不等于通货膨胀率,因为CPI只反映了居民消费领域的价格变化,而不能代表全社会总的价格变化,但从CPI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趋势。从我国CPI的数据来看,最高涨幅出现在1994年,年度涨幅为24.1%。下图是2000年至2022年的CPI年度走势,除了2002年、2009年CPI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0.7%,其他年份CPI涨幅从0.4%~5.9%不等(如图1)。

图1 2000—2022年CPI年度变动走势

(二)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在GDP核算中,通常使用CPI及分类指数对相关现价总量指标进行缩减,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实现不同时期经济指标之间的可比,从而计算不变价增长速度。

(三)可用于计算货币购买力。CPI的倒数通常被视为货币购买力指数,即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与CPI的变化成反比关系。

三、CPI的编制方法

国家统计局负责全国CPI的编制及相关工作,组织做好全国集中采集网络交易价格工作,并组织、指导省(区、市)调查总队开展CPI调查工作。国家统计局省(区、市)调查总队负责统一组织、实施本省(区、市)范围内的CPI调查工作。全国各调查市、县按照统一的调查制度开展CPI调查工作。我国CPI调查的报告期为月度。

(一)调查分类目录

编制CPI,首先要确定调查的商品和服务类别。与国际上做法一样,我国统计部门抽选一组居民经常消费的、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抽选时参照了联合国《按目的划分的个人消费支出分类(COICOP)2018》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分类2013》,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调查分类。

目前,CPI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8个大类,下设268个基本分类。基本分类是指数计算和权数设置的最小分类。

(二)调查范围

CPI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抽取约500个市县开展,在这些市县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价格调查网点。目前,全国有近10万家价格调查网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三)代表规格品

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的包含品牌、产地、规格、等级、花色、型号等特征的具体商品或服务,就是代表规格品。在CPI调查中,采集的基础数据就是每个代表规格品的价格。选取代表规格品遵循以下原则:

1.消费量较大;

2.生产和销售前景较好;

3.选中的工业消费品必须是合格产品,工业产品包装上必须有注册商标、产地、规格等级等标识;

4.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有较强的代表性,即选中规格品与未选中规格品的价格变动特征相关性愈高愈好;

5在市场销售份额大体相等的情况下,同一基本分类的规格品之间,性质差异愈大愈好,价格变动特征的相关性愈低愈好。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消费习惯不尽相同,为体现地域代表性,代表规格品主要由每个调查市(县)根据该地消费习惯及消费结构等情况选取,选取出的代表规格品必须确保有足够的代表性。例如,粮食制品这一基本分类下,北京选择的是馒头、火烧和大饼等代表规格品,贵阳选择的是米粉、卷粉等代表规格品。

(四)价格调查方法

通过手持数据采集器,采用定人、定点、定时的方法直接调查。在保证价格准确的前提下,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等文件,以及部分企业、单位公开发布的收费信息资料和被调查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采价,也可从互联网采集特定商品和服务价格。选中的调查对象应协助做好价格数据填报工作,配合提供相关数据资料。

在采价日,采价员前往各个价格调查网点或从互联网、企业电子经营记录中采集价格。全国各地采价员使用数据采集器,登录统一的电子平台,即时数据全部及时传送至国家统计局服务器中,各省、市县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审核原始价格。

(五)价格调查频率

为准确反映当月的价格变动情况,一般性商品(服务)每月调查2次价格;部分服务项目每月调查3次价格;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主要是鲜活食品),每5天调查1次价格;由国家或地方统一定价的一些商品(服务)或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服务),每月调查1次价格。

(六)权数设置

在实际生活中,居民在一些商品上的消费支出较多,在另一些商品上的支出相对较少,因此,在计算价格指数时,引入“权数”。权数显示出每一类商品或服务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通过权数能够计算某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对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

CPI的权数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中居民消费支出资料计算,同时用其他部门的行政资料、部分专项调查资料加以补充,并辅以专家评估进行完善,编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CPI编制工作流程图

四、CPI的计算

实践中,各国统计部门认为拉氏价格指数是一种较好的指数编制方法,并广泛使用该公式编制重要价格指数。拉氏公式是将同度量因素(权数)固定在基期,来衡量报告期价格综合变动水平,我国CPI也采用拉氏价格指数进行编制。

CPI计算的价格指数包括:环比价格指数,是指报告月以上月价格为对比基期的月度价格指数;同比价格指数,是指报告月以上年同月价格为对比基期的月度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是指对比基期固定不变的价格指数。

下面以CPI计算过程为例,对价格指数的计算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基本分类以下的价格指数计算,首先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规格品在一个调查点的平均价格,再根据各个调查点的价格算出月度平均价,即两次简单平均计算出规格品月度平均价格;然后将各代表规格品的报告期价格除以上期价格,得到每个规格品价格变动相对数;再根据各基本分类所属代表规格品的价格变动相对数,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基本分类的环比价格指数。

接下来通过链式拉氏公式,将基本分类的环比价格指数汇总为更高级别的环比指数和定基指数。基本分类以上各类及总的定基指数通过逐级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L为定基指数,W为权重,P为价格,t为报告期,t-1为报告期的上一期(基期),为本期环比指数。

各类指数可以通过当月的定基指数推导换算:

五、CPI部分热点问题解答

(一)为什么CPI与部分公众感受不一致?

感知差异在许多统计指标中都存在,中外皆如此,大多数国家的居民也都会抱怨统计结果与自身感受不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就CPI而言,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与总体、部分与全部的差异。CPI是一个综合统计指标,从影响人群看,既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既包括高收入者,也包括低收入者;既包括东部地区居民,也包括西部地区居民。每个人的消费结构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对反映总体的CPI的感受也会有差异。例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当食品价格涨幅相对较大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必然增加较快,对价格上涨的感受也会相对更为明显,这种感受与反映总体的CPI的变动就会存在差异。从统计内容看,CPI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8个大类、268个基本分类,其中既有价格上涨的商品,也有价格下降的商品。每个消费者感受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通常为这268个基本分类的一部分,如果仅拿这种个体对部分商品价格的感受,与反映综合水平的CPI比较,必然会感觉到差异。例如,2020年4月,全国蛋类和鲜果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7%和10.5%,但CPI同比上涨3.3%。此时,蛋类和鲜果价格走势就与CPI走势存在差异,购买蛋类和鲜果的人群可能也会认为CPI与自身感受不一致。

2.感知度的差异。消费频率会影响人们的感知度。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经常消费的商品或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感受较为明显,如更易于感觉到猪肉、鸡蛋、鲜菜、鲜果等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对于不经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汽车、手机、家用电器、飞机票等,即使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个人感受也并不明显。

3.对比时间的差异。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价格变化,往往用时点价格进行比较,如今天与昨天相比,这次与上次相比。CPI是用时期均价进行比较,如同比指数是本月均价与上年同月均价对比,环比指数是本月均价与上月均价对比。实际中,常常会出现时点价格与时期均价走势相反的情况。例如,今天猪肉价格比昨天或上周下降,但由于上月猪肉价格较低,本月前期价格上涨较多,本月均价仍可能高于上月。如果此时把今天与昨天或上周的价格对比感受同月度环比指数进行比较,自然会出现差异。

(二)CPI中各类商品与服务的权数是如何调整的?为什么权数每月都会变化?

1.我国CPI的编制和权数调整遵循国际通行规则。计算价格指数有“拉氏”和“派氏”两种加权公式,区别在于把“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固定在对比期还是报告期。固定在对比期的是拉氏公式,固定在报告期的是派氏公式。两种公式各有利弊,计算出的结果也略有差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编制CPI时均选择了拉氏公式,一是计算价格指数时通常无法及时取得报告期的消费数量,难以编制派氏指数。二是拉氏指数是假定消费数量不变,以观察和比较消费价格的变动情况,更具经济学意义。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统计局等六大机构联合编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是目前世界各国统计机构编制CPI时的基本遵循,也是最权威的理论指导。手册里明确指出,拉氏公式被广泛用作编制CPI是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的。我国与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也是采用拉氏公式编制CPI,每5年调整一次基期。计算中,使用环比链接的拉氏公式,计算以定基指数为基础的价格指数。

2.CPI环比和同比指数的权数每月会发生变化。按照拉氏公式理论,计算定基指数时,对比期为基期年,权数即为基期年购买固定篮子内各类商品或服务所支出金额占购买整个篮子所支出总金额的比重。这个权数是固定不变的,在《消费者价格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里,它被称为原权数。而在计算月度环比指数时,对比期为上月,权数即为上月购买固定篮子内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比重;计算同比指数时,对比期为上年同月,权数即为上年同月购买固定篮子内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比重。很显然,环比和同比指数的权数是随着每月价格变化自动调整的,在《消费者价格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里,它被称为按价格调整的权数。权数虽然在变化,但权数所代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却是相同的、固定的,也就是“固定篮子”。

(三)为什么要对价格指数开展基期轮换?

对各类价格指数开展基期轮换遵循了价格统计调查的技术性要求,也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应对新形势新变化、确保价格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以CPI基期轮换为例解释价格指数开展基期轮换的原因和做法。

1.对CPI开展基期轮换,使调查所涉及到的商品和服务更具有代表性,更及时准确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物价的实际变动。CPI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总体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由于居民消费的类别和品种成千上万,不计其数,为观察其总体价格变动情况,通常选取一组消费量较大、最能代表多数人日常消费行为的商品和服务,用它们的价格变化情况来代表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情况,选出的这一组商品和服务,被形象地称为“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为保证价格指数的连续性和可比性,通常把“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固定,俗称“固定篮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在相应发生变化,CPI调查的“固定篮子”也需要及时调整,否则就会失去代表性,无法反映居民最新的消费情况。因此,CPI基期轮换关系到价格统计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价格统计调查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国际通行惯例。

2.我国CPI每五年进行一次基期轮换。2003年国际劳工组织建议,每五年调整一次基期,以兼顾指数的连续可比与消费结构变动的及时反映。我国也是每五年进行一次CPI基期轮换,将逢“5”“0”的年份作为基期,在基期年选择“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五年保持不变。基期轮换时,需根据最新的居民消费结构调整调查目录、更新权数等。目前,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是以2020年为基期的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能够反映全国各地消费价格变动的基本情况,其数据的高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PI编制的基础工作是开展居民消费价格调查,通过一套系统的流程生产出价格指数。

一、什么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价格,是指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任务是调查、搜集和整理这些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并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总体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二、CPI的主要作用

CPI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以下主要作用:

(一)反映通货膨胀(紧缩)的程度。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上涨的现象。测定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程度有不同的指标,应用最普遍的就是物价指数(CPI),即以物价上涨率(物价指数减去基数100%的结果)作为通货膨胀率。严格地说,CPI并不等于通货膨胀率,因为CPI只反映了居民消费领域的价格变化,而不能代表全社会总的价格变化,但从CPI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趋势。从我国CPI的数据来看,最高涨幅出现在1994年,年度涨幅为24.1%。下图是2000年至2022年的CPI年度走势,除了2002年、2009年CPI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0.7%,其他年份CPI涨幅从0.4%~5.9%不等(如图1)。

图1 2000—2022年CPI年度变动走势

(二)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在GDP核算中,通常使用CPI及分类指数对相关现价总量指标进行缩减,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实现不同时期经济指标之间的可比,从而计算不变价增长速度。

(三)可用于计算货币购买力。CPI的倒数通常被视为货币购买力指数,即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与CPI的变化成反比关系。

三、CPI的编制方法

国家统计局负责全国CPI的编制及相关工作,组织做好全国集中采集网络交易价格工作,并组织、指导省(区、市)调查总队开展CPI调查工作。国家统计局省(区、市)调查总队负责统一组织、实施本省(区、市)范围内的CPI调查工作。全国各调查市、县按照统一的调查制度开展CPI调查工作。我国CPI调查的报告期为月度。

(一)调查分类目录

编制CPI,首先要确定调查的商品和服务类别。与国际上做法一样,我国统计部门抽选一组居民经常消费的、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抽选时参照了联合国《按目的划分的个人消费支出分类(COICOP)2018》和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分类2013》,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调查分类。

目前,CPI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8个大类,下设268个基本分类。基本分类是指数计算和权数设置的最小分类。

(二)调查范围

CPI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抽取约500个市县开展,在这些市县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价格调查网点。目前,全国有近10万家价格调查网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三)代表规格品

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的包含品牌、产地、规格、等级、花色、型号等特征的具体商品或服务,就是代表规格品。在CPI调查中,采集的基础数据就是每个代表规格品的价格。选取代表规格品遵循以下原则:

1.消费量较大;

2.生产和销售前景较好;

3.选中的工业消费品必须是合格产品,工业产品包装上必须有注册商标、产地、规格等级等标识;

4.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有较强的代表性,即选中规格品与未选中规格品的价格变动特征相关性愈高愈好;

5在市场销售份额大体相等的情况下,同一基本分类的规格品之间,性质差异愈大愈好,价格变动特征的相关性愈低愈好。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消费习惯不尽相同,为体现地域代表性,代表规格品主要由每个调查市(县)根据该地消费习惯及消费结构等情况选取,选取出的代表规格品必须确保有足够的代表性。例如,粮食制品这一基本分类下,北京选择的是馒头、火烧和大饼等代表规格品,贵阳选择的是米粉、卷粉等代表规格品。

(四)价格调查方法

通过手持数据采集器,采用定人、定点、定时的方法直接调查。在保证价格准确的前提下,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等文件,以及部分企业、单位公开发布的收费信息资料和被调查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采价,也可从互联网采集特定商品和服务价格。选中的调查对象应协助做好价格数据填报工作,配合提供相关数据资料。

在采价日,采价员前往各个价格调查网点或从互联网、企业电子经营记录中采集价格。全国各地采价员使用数据采集器,登录统一的电子平台,即时数据全部及时传送至国家统计局服务器中,各省、市县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审核原始价格。

(五)价格调查频率

为准确反映当月的价格变动情况,一般性商品(服务)每月调查2次价格;部分服务项目每月调查3次价格;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主要是鲜活食品),每5天调查1次价格;由国家或地方统一定价的一些商品(服务)或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服务),每月调查1次价格。

(六)权数设置

在实际生活中,居民在一些商品上的消费支出较多,在另一些商品上的支出相对较少,因此,在计算价格指数时,引入“权数”。权数显示出每一类商品或服务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通过权数能够计算某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对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

CPI的权数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中居民消费支出资料计算,同时用其他部门的行政资料、部分专项调查资料加以补充,并辅以专家评估进行完善,编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CPI编制工作流程图

四、CPI的计算

实践中,各国统计部门认为拉氏价格指数是一种较好的指数编制方法,并广泛使用该公式编制重要价格指数。拉氏公式是将同度量因素(权数)固定在基期,来衡量报告期价格综合变动水平,我国CPI也采用拉氏价格指数进行编制。

CPI计算的价格指数包括:环比价格指数,是指报告月以上月价格为对比基期的月度价格指数;同比价格指数,是指报告月以上年同月价格为对比基期的月度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是指对比基期固定不变的价格指数。

下面以CPI计算过程为例,对价格指数的计算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基本分类以下的价格指数计算,首先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规格品在一个调查点的平均价格,再根据各个调查点的价格算出月度平均价,即两次简单平均计算出规格品月度平均价格;然后将各代表规格品的报告期价格除以上期价格,得到每个规格品价格变动相对数;再根据各基本分类所属代表规格品的价格变动相对数,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基本分类的环比价格指数。

接下来通过链式拉氏公式,将基本分类的环比价格指数汇总为更高级别的环比指数和定基指数。基本分类以上各类及总的定基指数通过逐级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L为定基指数,W为权重,P为价格,t为报告期,t-1为报告期的上一期(基期),为本期环比指数。

各类指数可以通过当月的定基指数推导换算:

五、CPI部分热点问题解答

(一)为什么CPI与部分公众感受不一致?

感知差异在许多统计指标中都存在,中外皆如此,大多数国家的居民也都会抱怨统计结果与自身感受不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就CPI而言,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与总体、部分与全部的差异。CPI是一个综合统计指标,从影响人群看,既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既包括高收入者,也包括低收入者;既包括东部地区居民,也包括西部地区居民。每个人的消费结构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对反映总体的CPI的感受也会有差异。例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当食品价格涨幅相对较大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必然增加较快,对价格上涨的感受也会相对更为明显,这种感受与反映总体的CPI的变动就会存在差异。从统计内容看,CPI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8个大类、268个基本分类,其中既有价格上涨的商品,也有价格下降的商品。每个消费者感受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通常为这268个基本分类的一部分,如果仅拿这种个体对部分商品价格的感受,与反映综合水平的CPI比较,必然会感觉到差异。例如,2020年4月,全国蛋类和鲜果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7%和10.5%,但CPI同比上涨3.3%。此时,蛋类和鲜果价格走势就与CPI走势存在差异,购买蛋类和鲜果的人群可能也会认为CPI与自身感受不一致。

2.感知度的差异。消费频率会影响人们的感知度。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经常消费的商品或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感受较为明显,如更易于感觉到猪肉、鸡蛋、鲜菜、鲜果等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对于不经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汽车、手机、家用电器、飞机票等,即使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个人感受也并不明显。

3.对比时间的差异。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价格变化,往往用时点价格进行比较,如今天与昨天相比,这次与上次相比。CPI是用时期均价进行比较,如同比指数是本月均价与上年同月均价对比,环比指数是本月均价与上月均价对比。实际中,常常会出现时点价格与时期均价走势相反的情况。例如,今天猪肉价格比昨天或上周下降,但由于上月猪肉价格较低,本月前期价格上涨较多,本月均价仍可能高于上月。如果此时把今天与昨天或上周的价格对比感受同月度环比指数进行比较,自然会出现差异。

(二)CPI中各类商品与服务的权数是如何调整的?为什么权数每月都会变化?

1.我国CPI的编制和权数调整遵循国际通行规则。计算价格指数有“拉氏”和“派氏”两种加权公式,区别在于把“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固定在对比期还是报告期。固定在对比期的是拉氏公式,固定在报告期的是派氏公式。两种公式各有利弊,计算出的结果也略有差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编制CPI时均选择了拉氏公式,一是计算价格指数时通常无法及时取得报告期的消费数量,难以编制派氏指数。二是拉氏指数是假定消费数量不变,以观察和比较消费价格的变动情况,更具经济学意义。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统计局等六大机构联合编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是目前世界各国统计机构编制CPI时的基本遵循,也是最权威的理论指导。手册里明确指出,拉氏公式被广泛用作编制CPI是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的。我国与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也是采用拉氏公式编制CPI,每5年调整一次基期。计算中,使用环比链接的拉氏公式,计算以定基指数为基础的价格指数。

2.CPI环比和同比指数的权数每月会发生变化。按照拉氏公式理论,计算定基指数时,对比期为基期年,权数即为基期年购买固定篮子内各类商品或服务所支出金额占购买整个篮子所支出总金额的比重。这个权数是固定不变的,在《消费者价格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里,它被称为原权数。而在计算月度环比指数时,对比期为上月,权数即为上月购买固定篮子内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比重;计算同比指数时,对比期为上年同月,权数即为上年同月购买固定篮子内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金额占总支出的比重。很显然,环比和同比指数的权数是随着每月价格变化自动调整的,在《消费者价格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里,它被称为按价格调整的权数。权数虽然在变化,但权数所代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却是相同的、固定的,也就是“固定篮子”。

(三)为什么要对价格指数开展基期轮换?

对各类价格指数开展基期轮换遵循了价格统计调查的技术性要求,也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应对新形势新变化、确保价格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以CPI基期轮换为例解释价格指数开展基期轮换的原因和做法。

1.对CPI开展基期轮换,使调查所涉及到的商品和服务更具有代表性,更及时准确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物价的实际变动。CPI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总体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由于居民消费的类别和品种成千上万,不计其数,为观察其总体价格变动情况,通常选取一组消费量较大、最能代表多数人日常消费行为的商品和服务,用它们的价格变化情况来代表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情况,选出的这一组商品和服务,被形象地称为“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为保证价格指数的连续性和可比性,通常把“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固定,俗称“固定篮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在相应发生变化,CPI调查的“固定篮子”也需要及时调整,否则就会失去代表性,无法反映居民最新的消费情况。因此,CPI基期轮换关系到价格统计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价格统计调查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国际通行惯例。

2.我国CPI每五年进行一次基期轮换。2003年国际劳工组织建议,每五年调整一次基期,以兼顾指数的连续可比与消费结构变动的及时反映。我国也是每五年进行一次CPI基期轮换,将逢“5”“0”的年份作为基期,在基期年选择“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五年保持不变。基期轮换时,需根据最新的居民消费结构调整调查目录、更新权数等。目前,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是以2020年为基期的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