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如何统计

2025/01/26 10:00

|

Aa

字体:
|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库存处于高位,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粮食统计数据直接反映粮食生产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一、概念

我国“粮食”概念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统计的类别中,“粮谷豆类”是一个类别,包括粮谷、薯类、豆类。之后,“粮谷”变成“谷物”,“粮谷豆类”则变成“粮食”。

粮食的现行统计概念是,粮食按生产季节分类可分为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品种分类可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以及其他谷类(如谷子、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

粮食产量是指当年某一地区谷物、豆类和薯类生产量的总称,通常也称为粮食总产量。谷物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马铃薯和甘薯)以鲜薯5:1折算粮食。标准计量单位通常为公斤、吨,习惯上也用“市斤”。

二、作用

粮食产量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基础性指标。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将粮食安全的概念表述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目前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粮食安全有三项具体目标:其一,确保生产足够的食品;其二,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其三,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买得起。可以看出,粮食的生产和供应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方面。

粮食产量牵动着国家安全、人民福祉,粮食产量的每一笔数据都是国家粮食生产情况的实际反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统计方法

粮食产量统计工作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及各省(区、市)的粮食产量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国粮食产量统计调查采取主要品种抽样调查和遥感调查、小品种典型调查或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其中抽样调查的主要粮食品种有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产量调查由播种面积调查和单位面积产量(以下简称单产)调查组成。

(一)主要粮食播种面积调查

粮食播种面积调查采取对地抽样调查的方式,同时,在粮食主产省开展全覆盖统计遥感调查。

1.粮食播种面积对地抽样调查

根据自然资源部有关耕地数据,结合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通过遥感调查取得的统计用农作物种植用地基础数据,建立了农作物播种面积抽样调查抽样框。在构建的抽样框基础上,通过分层PPS抽样抽选样本村,全国共抽选2万多个样本村,6万多个样方,其中包括省级国家调查样本村近9000个,省级国家调查样方近3万个。

在每个调查季,调查员使用装载了调查任务包的手持智能移动终端(PDA)到实地开展调查,或者操作无人机拍摄后解译航拍影像,取得样方内农作物播种面积情况。各地根据调查的播种面积,推算主要粮食品种播种面积,然后上报播种面积基础调查数据和推算面积数据。

2.全覆盖统计遥感调查

主要粮食品种全覆盖统计遥感调查工作在粮食主产省开展,由有关调查总队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统计遥感调查技术服务实施,分为内业遥感测量和外业调查验证。基于各地提交的统计遥感调查数据,结合对地抽样调查数据估算取得省级主要粮食品种播种面积。估算方法主要采取回归估计。

(二)主要粮食单产抽样调查

粮食单产通过实割实测取得。在单产形成之前,通过遥感监测取得粮食主产省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重要物候期的长势情况。

1.粮食单产实割实测

省级粮食单产抽样调查在国家调查县(市)抽取的面积调查地块中进行,全国共抽取5000多个样本村、近3万个自然地块样本,每个自然地块中再按照要求抽选3-5个10平方尺的小样方,通过对小样方内粮食作物进行实割实测,推算得出全省某种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具体的调查方法是:在粮食作物收获前,基层调查员在播种面积调查样本的基础上对相应粮食品种种植地块逐块进行踏田估产、编制地块抽样框,抽选一定数量样本地块;待收获时,基层调查员在抽中样本地块上进行放样,割取样本,再通过脱粒、晾晒、测水杂、称重、核定割拉打损耗等环节,计算出地块单产。最后,根据抽中样本地块单产推算全省(区、市)平均单产。

2.粮食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探索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粮食主产省的主要粮食品种开展连续长势监测,取得同比或与多年比较的长势情况,在重要生长期做到按旬持续监测,并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及时反映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形势变化。

四、例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需求刚性增加,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2015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迈上并站稳1.3万亿斤新台阶。2022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486亿斤,增长12.1%。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486.1公斤,连续多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近年来,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加大了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2012年增加5946.1万亩,增长3.5%,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的积极成果(见图1)。

图1 2012—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情况

五、改革与完善

改革完善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空间高分辨影像(航拍、无人机等)和地面调查相结合,搞准搞实播种面积。二是加强粮食生长过程监测。对主要作物关键生长期、种管收等关键节点,开展常态化跟踪监测和专题调研。三是加强小品种作物统计监测,不断优化完善统计方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库存处于高位,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粮食统计数据直接反映粮食生产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一、概念

我国“粮食”概念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统计的类别中,“粮谷豆类”是一个类别,包括粮谷、薯类、豆类。之后,“粮谷”变成“谷物”,“粮谷豆类”则变成“粮食”。

粮食的现行统计概念是,粮食按生产季节分类可分为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品种分类可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以及其他谷类(如谷子、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

粮食产量是指当年某一地区谷物、豆类和薯类生产量的总称,通常也称为粮食总产量。谷物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马铃薯和甘薯)以鲜薯5:1折算粮食。标准计量单位通常为公斤、吨,习惯上也用“市斤”。

二、作用

粮食产量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基础性指标。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萨乌马将粮食安全的概念表述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目前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粮食安全有三项具体目标:其一,确保生产足够的食品;其二,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其三,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买得起。可以看出,粮食的生产和供应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方面。

粮食产量牵动着国家安全、人民福祉,粮食产量的每一笔数据都是国家粮食生产情况的实际反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统计方法

粮食产量统计工作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及各省(区、市)的粮食产量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国粮食产量统计调查采取主要品种抽样调查和遥感调查、小品种典型调查或全面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其中抽样调查的主要粮食品种有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产量调查由播种面积调查和单位面积产量(以下简称单产)调查组成。

(一)主要粮食播种面积调查

粮食播种面积调查采取对地抽样调查的方式,同时,在粮食主产省开展全覆盖统计遥感调查。

1.粮食播种面积对地抽样调查

根据自然资源部有关耕地数据,结合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通过遥感调查取得的统计用农作物种植用地基础数据,建立了农作物播种面积抽样调查抽样框。在构建的抽样框基础上,通过分层PPS抽样抽选样本村,全国共抽选2万多个样本村,6万多个样方,其中包括省级国家调查样本村近9000个,省级国家调查样方近3万个。

在每个调查季,调查员使用装载了调查任务包的手持智能移动终端(PDA)到实地开展调查,或者操作无人机拍摄后解译航拍影像,取得样方内农作物播种面积情况。各地根据调查的播种面积,推算主要粮食品种播种面积,然后上报播种面积基础调查数据和推算面积数据。

2.全覆盖统计遥感调查

主要粮食品种全覆盖统计遥感调查工作在粮食主产省开展,由有关调查总队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统计遥感调查技术服务实施,分为内业遥感测量和外业调查验证。基于各地提交的统计遥感调查数据,结合对地抽样调查数据估算取得省级主要粮食品种播种面积。估算方法主要采取回归估计。

(二)主要粮食单产抽样调查

粮食单产通过实割实测取得。在单产形成之前,通过遥感监测取得粮食主产省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重要物候期的长势情况。

1.粮食单产实割实测

省级粮食单产抽样调查在国家调查县(市)抽取的面积调查地块中进行,全国共抽取5000多个样本村、近3万个自然地块样本,每个自然地块中再按照要求抽选3-5个10平方尺的小样方,通过对小样方内粮食作物进行实割实测,推算得出全省某种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具体的调查方法是:在粮食作物收获前,基层调查员在播种面积调查样本的基础上对相应粮食品种种植地块逐块进行踏田估产、编制地块抽样框,抽选一定数量样本地块;待收获时,基层调查员在抽中样本地块上进行放样,割取样本,再通过脱粒、晾晒、测水杂、称重、核定割拉打损耗等环节,计算出地块单产。最后,根据抽中样本地块单产推算全省(区、市)平均单产。

2.粮食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探索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粮食主产省的主要粮食品种开展连续长势监测,取得同比或与多年比较的长势情况,在重要生长期做到按旬持续监测,并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及时反映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形势变化。

四、例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需求刚性增加,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2015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迈上并站稳1.3万亿斤新台阶。2022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486亿斤,增长12.1%。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486.1公斤,连续多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近年来,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加大了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2012年增加5946.1万亩,增长3.5%,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的积极成果(见图1)。

图1 2012—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情况

五、改革与完善

改革完善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空间高分辨影像(航拍、无人机等)和地面调查相结合,搞准搞实播种面积。二是加强粮食生长过程监测。对主要作物关键生长期、种管收等关键节点,开展常态化跟踪监测和专题调研。三是加强小品种作物统计监测,不断优化完善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