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常常围绕四大宏观目标进行: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恰当处理这四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通过全面观察这四大指标,可以了解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变化,掌握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经济总产出或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狭义的经济增长主要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规模,GDP增长率可以反映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反映。从供给端看,主要参考指标有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包括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等;从需求端看,主要参考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有时被称作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或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我国用来衡量就业的指标有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就业人员等。
(三)物价稳定
作为反映社会总供求状况的“晴雨表”,物价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方面。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维护物价稳定,即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维护币值稳定。货币的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了某一时期消费领域价格变动情况。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反映了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则反映了全社会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情况,是最综合、最宏观的价格指标。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差额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无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可以系统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收支结构以及储备资产的变动情况。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包括三个基本部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除了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国际收支状况时通常还会用到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等辅助指标。
我们以2023年为例,运用这四大指标来分析经济形势。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生产需求稳步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是经济增速回升。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从增量看,按照不变价计算2023年我国经济增量约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从人均水平看,2023年人均GDP达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按美元折算达1.27万美元,稳居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二是就业基本盘稳固。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三是物价涨势温和。2023年CPI比上年上涨0.2%,核心CPI上涨0.7%,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四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在外需收缩、国际竞争加剧等不利影响下,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8万亿元,实现逆势增长0.2%;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超过3.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