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衡量和评价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反映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进程,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统计工作。我国科技统计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框架,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统计实践和宏观决策中得到广泛使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深度推进,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已成为监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宏观决策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R&D的基本概念和统计调查方法
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从定义上来说,R&D活动应当满足五个条件:新颖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系统性、可转移性(可复制性)。按照国际上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测度所使用的通用分类,R&D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
R&D经费是指报告期为实施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R&D经费按使用主体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内部支出是指报告期调查单位内部为实施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外部支出是指报告期调查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R&D活动而转拨给其他单位的全部经费。为避免重复计算,全社会R&D经费为调查单位R&D经费内部支出的合计。
R&D经费的调查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模以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R&D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采用全面调查,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规模以下企业采用抽样调查;其他企事业单位采用重点调查。
为适应国际标准规范修订和我国企业新会计准则施行,2018年起国家统计局对各类企业R&D经费指标的统计方法和填报依据进行了改革,改革后企业依据会计账登记的研究开发会计科目以及研究开发项目资料填报相关基础数据,统计部门根据这些基础数据计算R&D经费。改革后源头数据采集更为贴近企业管理实际,与财政和税务等政策部门规定更趋一致,企业填报负担得到有效减轻,R&D经费统计方法也更为科学合理。
R&D经费统计如何实施
企业、各类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R&D经费投入的三大执行主体,立足于国情,R&D经费统计由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统计局综合汇总发布。其中科学技术部负责政府属研究机构和相关非企业法人研究机构R&D经费统计,教育部负责高等学校及附属医院的R&D经费统计,国家统计局负责各类企业法人单位以及其他事业法人单位的R&D经费统计。
国家统计局作为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负责管理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的R&D经费统计工作,组织各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方法制度,制订《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和相关调查方案,综合汇总并发布全社会R&D经费等统计数据。各有关部门根据《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和相关调查方案要求,制定本部门统计制度,经报国家统计局审批后组织实施,并向国家统计局报送有关数据。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3.3万亿元,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更是屡创新高,2023年提升至2.64%,R&D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上位列第12位,介于欧盟(2.1%)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2.7%)之间,与OECD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