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外经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重要专业统计之一。其基本职责是搜集、整理、审核、提供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等经济统计信息,工作范围涉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货物进出口、对外投资、利用外资、服务贸易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从统计专业的角度,贸易外经统计又分为国内贸易统计、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和旅游统计三个部分。按照国务院部门工作分工,目前国内贸易统计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对外经济贸易统计主要由商务部、海关和外管局负责,旅游统计主要由国家旅游局负责。
贸易统计在深化改革中取得长足发展
国内贸易统计(简称贸易统计)始建于我国建国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当时,由于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贸易统计的主要任务是为编制商品计划和进行商品调拨分配服务,统计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实物量,从1952年起开始建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统计。改革开放以后,改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变动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贸易统计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统计内容进一步丰富,调查方法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统计的服务功能进一步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统计制度方面,不断清理调整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统计内容,补充完善和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统计内容,使统计制度及时紧跟时代要求。如,适时调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使其数据来源更加清晰规范,数据质量更加可靠;建立重要商品购销存统计制度,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情况的把握,等等。
二是在调查方法方面,全面实施限额以上超级汇总,改进规范限额以下抽样调查工作,不断提高统计调查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目前,实施超级汇总的限额以上企业(含达到统计限额标准的其他行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达15万多家,其销售额(营业额)占全国销售额(营业额)的比重达50%以上;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总数高达2700多万家)通过实施抽样调查进行推算。
三是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加大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力度,采用现代化联网直报手段直接获取重点企业信息,加强对宏观统计数据真实性、可靠性和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准确性的把握。
四是在统计服务方面,严格规范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增加统计透明度,及时发布统计信息,加强统计分析研究,做好统计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工作。目前,贸易统计信息通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及时进行公开发布。
对外经济贸易统计适应开放的要求不断完善
对外经济贸易统计主要包括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服务贸易统计、利用外资统计、对外投资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其统计工作由负责相关业务工作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国家统计局负责对统计制度、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标准等进行技术指导和审批,数据收集整理及发布由部门自行组织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贸易统计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货物贸易统计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进出口统计受到广泛关注,为适应上述变化,海关总署对进出口统计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完善。目前,货物进出口统计的范围依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际贸易统计的概念与定义》来确定,统计资料的编制方法与国际接轨,主要指标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另一方面,为保障海关统计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条例》,统计法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服务贸易统计开始建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相应增加,出境旅游和外派劳务增多,服务贸易摩擦开始显现,服务贸易谈判越来越重要,2006年我国长期缺位的服务贸易统计开始建立。首先按照《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了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其次,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细化了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和省市分类,提供了交易性质、国别(地区)、省市等多维分组的国际收支项下服务贸易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框架,从而满足了国际谈判与中国各级政府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利用外资统计作用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大规模引进外资,弥补了资金与技术双缺口,国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及时反映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1977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利用外资统计。30多年来,经过不断完善,利用外资统计指标更加贴近实际,数据质量越来越好,利用外资统计成为反映对外开放成果,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稳步发展。为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及时反映企业对外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的进程,2003年建立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经过不断的调整完善,数据质量越来越好,基本能够全面反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特点与地区分布。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和境外就业快速发展,其在我国涉外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08年重新修订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统计制度》,调整并增加了《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统计制度》。
国际收支统计核算方法日臻成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下,我国在2004年根据跨国资金流动情况,建立了国际投资头寸统计,第一次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详细核算。
旅游统计逐步走向与国际接轨。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旅游统计,经过先后7次修订,其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不断完善。目前,在旅游统计的概念和指标体系方面已基本与国际接轨,统计数据可以直接进行国际间比较。2000年为准确把握“黄金周”旅游的发展动态,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推动假日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我国建立了“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调查制度,该项制度的贯彻实施,成为统计工作与旅游业务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为了准确测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时加强旅游统计数据的国际比较。从2002年开始,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统计局进行《中国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编制》课题研究。目前已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资料,按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要求,初步完成了账户编制工作。该账户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与框架对旅游经济进行的全面测量,这对我国今后开展其他产业的账户核算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王克臣 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