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中国统计:努力建立无愧于制造业大国的工业统计体系


中国信息报 2010-09-26 12:36: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开始着手建立新中国的工业统计体系。19503月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工矿企业普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月度、季度和年度工业生产、财务状况统计制度。工业统计可以说一路见证和记录了我国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进入新世纪,我国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全球制造业生产大国,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工业统计紧密围绕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在积极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不断完善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努力增强服务政府和公众的统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个走向科学规范、完整进步、公开透明的工业统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积极引领数据采集方式改革

 

  数据采集工作是统计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工业统计数据采集方式的演进和改革,凝聚着工业统计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奋斗历史。工业统计数据采集方式的改革之路,集中体现在1987年工业统计数据的超级汇总和20015000家企业联网直报系统的建立。

 

  1987年以前,工业统计采集的是综合数据,即从县级统计局到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统计局均自下而上报送汇总数据,从1987年年报开始,工业统计在各专业率先改革数据采集汇总方式,变逐级汇总为超级汇总,即各级统计局上报辖区内所有企业数据,国家直接对企业数据进行汇总。实行超级汇总后,国家统计局直接掌握了几十万家企业的基层数据,不仅大大提高了数据加工、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各级统计局直接控制判断企业数据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调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统计任务日益繁重,同时面临中间环节对基础统计数据质量干扰等问题,1998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统计模式,建立5000家工业企业数据联网直报制度,即工业企业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报送统计数据,各级统计机构按权限在线审核处理统计数据。这种工作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也能有效减轻基层统计系统和调查对象负担,有利于提高工业统计效率,保障统计数据质量。2001年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正式建成,在各专业首次实现了5000家重点工业企业数据的联网直报。2005年联网直报范围扩大到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2009年直报企业已近4万家。

 

  目前,工业统计部门正在协同有关部门全面改善联网直报的软硬件环境,争取尽快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并轨,并在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标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联网直报。

 

不断完善工业统计调查制度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已经建立了工业生产统计报表制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国际规范的工业统计调查体系。国家统计局1992年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年对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调整,此后不断跟随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完善工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工业统计调查制度。

 

  工业统计调查制度的演进历程,从调查内容上,经历了从生产统计到财务状况统计,从发展速度计算到发展速度计算与经济效益统计并重;从统计范围上,经历了从企业隶属关系确定统计范围到从企业经营规模确定统计范围;从调查方法上,经历了从单纯的全面调查到引入抽样调查方法的转变。

 

  第一,工业生产统计的沿革。1993年以前,工业生产统计是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相适应的,主要统计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等指标。

 

  1993年以后,随着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工业生产统计改为统计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等反映市场经济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求的指标。

 

  第二,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改革与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90年代,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方法,按不变价格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这期间,我国曾先后组织了1952年、1957年、1970年、1980年和19905次大规模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的编制。由于不变价格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要求,80年代后期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探索新的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2004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近年来,为了完善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工业统计部门正在开展工业生产指数试算工作,并已开始试算主要工业经济指标环比增速。

 

  第三,工业经济效益统计的沿革。1977年-1997年,工业统计先后4次制定完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分别是1977年制发了《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考核办法》;1982年建立了由16项指标组成的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标体系;1992年对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了以6项指标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1997年针对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了新的7项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第四,建立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多年来工业增加值指标是由企业统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直接填报,由于涉及指标多,计算复杂,该指标数据的准确性相对难以保障。2009年工业统计正式建立了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这项调查制度直接采集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会计核算资料,工业增加值数据由国家统计局计算,不再要求企业直接填报。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为统计机构统一规范核算工业增加值、改善数据质量提供了支撑,对提高工业发展速度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工业统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统计接轨的一项重大改革。

 

  第五,实行按规模统计,引入抽样调查方法。1998年以前,我国工业定期报表均按乡及乡以上法人工业企业统计,1998年以后,我国将工业统计调查单位划分为规模以上工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2011年开始将提高到2000万元及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实行全面调查,在不影响调查趋势的前提下,大大减轻了基层调查负担;对规模以下工业则实施抽样调查,以提高大量小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的统计数据质量,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逐步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是发达国家官方统计的惯例做法。多年来,工业统计不断强化对数据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目前已经逐渐建立起工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第一,初步建立了以相关指标、行政记录和主要联网直报企业数据为评估标准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了《工业统计主要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和《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协调性评估办法》,不断加大对工业增加值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工业成本费用调查所涉及的基础数据、综合数据实施质量评估和审核控制的力度。

 

  第二,建立主要统计数据事后质量抽查制度。依据《统计法》,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地区统计局和调查队共同定期对工业企业数据进行质量抽查,强化对企业填报的主要工业统计数据和各地执行工业统计调查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建立严格的新进企业审核制度。在工业年定报统计中,规范新建投产企业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要求、流程和审批制度。

 

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监测能力

 

  对经济运行态势进行监测分析始终是工业统计的重要职责之一,伴随着新中国工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新中国工业体系建立、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等特殊历史时期,工业统计在加快工业体系建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下,工业统计对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参考信息。特别是2008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复杂经济环境中,工业统计建立了统计应急监测机制,及时快速地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如对九大调整振兴工业行业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建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专项调查制度”,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产能利用、用工等情况通过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联网直报系统进行快速调查。工业统计系统在20083月份最早提出经济见底回升的观点,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准确地判断经济走势,制定科学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重要信息,对提振全国公众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龚棕

 

   
奋进中的中国统计:中国统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统计60年

新《统计法》实施

中国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统计系统文化建设成果汇报演出

2010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

统计青年宣誓活动

“世界统计日”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