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是查清全国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掌握其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经济普查数据库。同时,经济普查是对定期统计、抽样调查的进一步校正和核实。因此,经济普查的数据衔接就显的更加重要。通过摸底评估,普查数据与常规统计中的不协调已经显现,数据衔接成为普查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县区表现的更加突出。
一、经济普查与专业数据衔接的含义
有不同,才有衔接,从上到下,人人喊衔接,实际上都承认经济普查的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的差异性。为什么承认,一方面因为普查是全面调查,更具权威性;另一方面,专业统计(特别是县区统计)大都受制于计划的约束,专业统计不自信,数据失真现象严重。因此,本次衔接,更多的是向普查数据靠拢,是如何调整专业统计数据的问题。
二、经济普查与专业数据衔接的重点
在经济普查摸底阶段,单位个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行政事业性支出成为数据衔接的重点。与专业中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业统计、商业统计、建筑业统计的衔接,是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一是与工业统计的对比衔接。目前,规模以上工业是定期报表,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工业户是抽样统计,在衔接过程中,企业营业收入对应工业总产值,个体工业户对应工业个体抽样框。通过摸底,企业直接填报与乡镇统计上报数据不统一;另一方面,个体工业户与工业抽样框不一致,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普查数据偏小,常规统计数据过大,如何衔接。
二是与商业统计的对比衔接。在商业统计中,限额以上企业报表基本一致,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普查推算数存在偏差,如何衔接。
三是与建筑业统计的对比衔接。在建筑业专业统计中,统计对象是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问题相对较小。但在地方生产总值统计中,建筑业增加值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做为推算依据,与县区普查数据推算数差距较大,如何衔接。
四是与农业、劳动工资统计的对比衔接。在与劳动工资统计的衔接中,重点是从业人员统计,由于劳动工资统计从业人员不全面,仅对部分单位进行统计。因此,本专业统计与普查数据相对统一。从农业统计分析,经济普查中的从业人员与农业统计中的农业从业人员相加,应与全社会从业人员相对应。再利用公安局提供劳动年龄以内的人口相比较,突出表现在普查与农业统计一产从业人员合计数偏小,如何衔接。
三、经济普查与专业数据衔接的难点
经济普查摸底数据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普查的成败,直面数据衔接的难点,是经济普查取得成功的关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数据难衔接。统计数据从总体上反映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快慢,统计数据是较为具体、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在领导的大会小会上,上级领导下基层的大事小情上,都离不了统计数据,统计的地位越来越高,统计的负担越来越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哪一届领导都想出成绩、出政绩,因此就有比较。其他地区绝对真实,我们也真实,其他地区都不实,如何比较,因此,数据衔接只能向高处调整,那才叫可比。领导思想不到位,衔接只能使问题更大,数据更加失真。
二是上级考核制度不改变,数据难衔接。长期以来,各地考核制度变化不大,重要考核项目由部门负责,但所有考核数据均以统计数据为准。领导自然更加关心统计数据,尤其中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总量的高低。因此,考核制度仍要变,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信息、咨询、监督,不是考核。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更多的客观因素,单位及公民的满意程度才是政府考核的重点。
三是统计局领导、专业人员怕出错,数据难衔接。长期以来,在统计数据失真的表象下面,存在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就是统计人员知道的有多少,明知不实,难以更正的有多少,统计数据失真,统计人员的责任是多少。数据差距过大,统计局怎么办,是承认统计的不准确,还是领导的干预,从统计局自身来讲,最好的办法是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因此,数据衔接得先过统计人员的思想关。
以上观点表明,县区经济普查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的衔接,实际上是如何向普查数据靠拢的问题,是如何减少数据含水量的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正视现实,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一类观点认为,加大执法力度,对上报不实数据,任意篡改普查数据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另一类观点认为,制定政策,借坡下驴,以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调整专业统计数据,还统计数据真实面目。
(作者单位:山东利津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