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隆:经济普查要避免“两缺一差” 具备“四勤五心”


2004-11-25 10:03:02

来源:国家统计局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清查摸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笔者有幸,刚从象牙塔里出来就遇到这样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对国家的这一重大举措表示极大的兴趣和支持。从现在起到年底普查登记时点,还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区也即将完成前期的清查摸底工作,各方面反映的情况良好。但是,从普查对象、普查人员以及社会对经济普查的反映来看,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为对以后的经济普查工作有所参考和借鉴,笔者将其归结为“两缺一差”和“四勤五心”,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后者是对普查人员的要求和必备技巧。

  “两缺”一是指范围广、层次深、影响大的宣传工作的缺失,特别是离普查标准时点只有1、2个月时,基层普查机构在户外设立宣传站时,不少大的媒体记者甚至表示从未听说过经济普查。二是指经济普查宣传内容缺乏人文关怀和换位思考,对经济普查中利益相关群体关心问题缺乏充分的考虑,不能充分调动普查对象的积极性,普查对象由始至终都处于被动状态。

  “一差”就是普查权与普查对象级别的落差。普查具体工作都要落实到街道、各居委会和社会单位,虽然普查员上门登记时都佩戴了我市经济普查办公室的证件,但是不少市级单位、大型企业对普查工作人员都要进行多番盘问,甚至是闭门谢客。

  “四勤”,即“眼勤、手勤、腿勤、脑勤”。

  一是要眼勤。进门之后要看执照,明确单位是法人还是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看组织机构图或者是通讯录,看是否有上级单位或分支机构,看该单位实际从事的工作从而准确判断行业类别。

  二是要手勤。对普查对象的谈话要点进行精心记录,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尚未登记的单位做好详细记录,避免漏登重登。

  三是要腿勤。上门入户进行调查,面对面向普查对象进行宣传讲解和询问,避免电话办公。

  四是要脑勤。要根据普查对象的特点,积极思考如何获得普查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根据具体困难,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对普查表中的项目有疑问时,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周围的同事学习。

  “五心”,即“信心、耐心、细心、多心和事业心”。

  一是要有信心。上门入户和询问过程中要有信心,特别是在面临普查对象不配合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软硬兼施(“软”就是用柔情和关心化解不配合情绪,“硬”就是通过宣传统计政策和普查条例,使普查对象认识提供普查数据是单位应尽的义务),做到既讲政策,又讲感情。

  二是要有耐心。对普查对象要有耐心、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有耐心、对周围的同志和家人也要有耐心。普查工作繁琐、问题较多,在普查对象面前,切记自己代表的是政府普查机构。同时,也不要将工作中的委屈和问题带入生活、带向家庭。

  三是要细心。很多普查对象对普查持有怀疑态度,特别是涉及到企业所谓的“商业秘密”或“经营策略”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普查工作人员细心听取普查对象的谈话,从普查对象的只言片语中挖掘有用信息,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四是要多心。多心在普查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举个例子:有位普查员到某家单位进行清查登记,了解到该公司是北京总公司在重庆市的分支机构,经普查人员再三解释和宣传,该分支机构负责人对普查工作还是比较配合,但问及北京总公司的法人代码时,负责人要普查员自己打电话问,于是普查员回来后根据负责人提供的电话联系,总公司人员以种种理由婉拒了该普查员的要求。从该例看出,总公司拒绝陌生人电话询问很正常,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吗?不然,如果该普查员能多个心,在一方面紧紧抓住分支机构的人员,要求其联系总公司的同时,另一方面通过我区普查机构联系北京相关普查机构进行了解,双管齐下,总比普查对象踢皮球要好得多。

  五是有事业心。经济普查是摸清我国以及各地区家底,针对国情国力进行的重大调查,将为制定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普查员应该从政治的高度和全国的大局出发,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普查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能否就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能否为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经济数据,能否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是否具备事业心,将直接影响到普查人员是否具有耐心、信心、细心,将直接影响到普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


 附件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