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对经济普查资料开发的三点建议


2004-11-22 16:05:36

来源:

  2004年进行的首次全国经济普查,是集第三产业、工业、基本单位和建筑业普查于一体的综合性普查,普查范围空前宏广,覆盖除农业以外的整个经济领域,其意义事关统计事业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服务经济社会,为研究经济结构,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提供重要依据,最终将落实到“经普”资料开发上来。

  我国曾成功地进行过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普查等一系列全国性的大型普查,在普查资料开发方面的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笔者亲历“五普”全程,受益甚夥,并对普查资料开发作了一定程度的思考,深以为其经验值得“经普”借鉴,但在部门特色、专业层次和系统组织方面上尚存缺憾,也应引以为戒。针对不足,作以下三点建议,以供商榷。

  一要突出部门特色。注重专业性的量化分析应是统计部门资料开发的特色之一。缺乏结构、比例深入分析的简单总量评述,数字文字化的资料堆砌,仅限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数据分析,无法完成对浩如烟海“经普”数据的开发利用,更遑论从中抽绎出经济社会的内在发展规律和深化对客观现象的认识。仿佛普查资料开发无需太多的专业知识,人人可为,个个皆行,这无疑在认识上首先就步入歧途,内容空洞、布局雷同的官样文章俯拾皆是就在所难免了。这既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普查资料开发中的不作为。“经普”资料开发不仅需要运用数量比较、分组分析、指数及因数分析等简单实用的经验方法,还需要运用较深的数理统计方法。因此,资料开发人员应加强对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的学习,透过对客观对象表层经济现象的探究,剖析归纳深层次的矛盾和规律,提供具有一定深度的高质量产品,这也是统计部门以自身独特的部门优势,服务经济,展示成果,提高统计工作社会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要注重全程性。“经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工作环节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上一工作环节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下一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准备。因此,“经普”资料开发不应囿于最终数据产品的开发,而应涉及整个普查过程的各个方面。普查人员的培训、清查摸底、基础准备、普查表填报、数据录入处理等环节,都应成为资料开发的研究对象。

  三要做到保障有力,防止草草了事。“经普”资料开发是经济普查中的最后一道流程,是整个普查工作的尾声。人员培训、摸底、普查表填报和数据录入处理等工作具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和验收标准,属于“硬”任务,资料开发相对而言,却成了“软”任务。特别是基层,人员少,任务重,普查工作人员专职少,抽调多。一旦“经普”进入尾声,又将是另一项大型调查、普查的开端,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资料开发虽仍在计划流程中,出现有事无人或草草了事、走过场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如何建立、健全“经普”资料开发的考核验收标准体系,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统计局)


 附件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