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利:对全国经济普查的几点担心


2004-11-18 08:56:53

来源:国家统计局

  经济普查是目前最大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是对我国社会生产活动家底的重新认识和评估,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决策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各级尤其重视普查的数据质量。但是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矛盾,在本次普查中,也将锋芒毕露,危害到普查数据的准确性。笔者为此有以下几点担心:

  一是担心经费不足成为普查的拦路虎。从目前全国经济普查的实施方案来分析,经费层层解决,对于国家、省、市一级来说,经费充足并有结余,但对于县、乡来讲,经费不足将明显制约普查的进程及普查的数据质量。一方面,普查的数据调查重点在基层,基层普查人员是普查的主体,因此,县乡两级决定了基层数据的准确程度。另一方面,从目前的财政体制来看,在各级财政中,县级吃饭财政居多,经费紧张,乡镇财政自理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在普查经费的申请、审批上,县乡最少,虽然都是落在实处,但数量自然大打折扣。经费不足将直接导致经济普查人员缺乏积极性,导致经济普查过程的从简性,最终导致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低下,成为影响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拦路虎。

  二是担心考核利益成为普查的聚集点。经济普查涉及二、三产的所有行业,其中,一部分在日常统计工作范围之列,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餐饮业企业,GDP等。同时,部分指标被地方政府做为考核工作人员政绩的主要依据。因此,在长期统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虚报、浮夸的现象。特别是市对县的考核和县对乡镇的考核。如果出现普查数据与日常统计数据不符的情况,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乡镇有可能对数据做必要的调整,县区亦然。因此,考核利益将成为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各级控制数据质量的聚集点。

  三是担心惰性思维成为普查的绊脚石。在长期的社会统计过程中,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以个人思维定性数据的准确程度,在填报统计报表的时候,具体填报人员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一蹴而就,随想随填的惰性思维意识严重,对统计认识程度不高。在普查的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普查的数据质量,成为普查的绊脚石。

  为这三点“担心”,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经济普查经费适当向县乡倾斜。从省、市两级充足的经费中进行调剂。在实施方案中作了硬性规定,乡镇普查人员的经费和补贴,由省、市解决,并做到专款专用。以保证基层登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第一关――填报质量。

  二是做好考核利益的协调工作。一种办法是避轻就重,以普查为重点,淡化日常统计数据,年报与普查并行,各行其道。普查以总体为主,易粗不易细,避免与考核利益相冲突,这是下策。另一种办法是淡化考核。在经济普查年度内要求县、乡均不得进行政绩考核,依据统计法加大人为调整普查数据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允许县区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依经济普查数据做为2004年年报数,并相应调整历年统计数据。

(作者单位:山东利津县统计局)


 附件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