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后中国GDP数据解读之二
GDP三次产业结构及国际比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对2004年GDP进行了重新核算,并主要对1993年以来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经重新核算和修订后的GDP数据同修订前数据比较,在总量、速度、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主要列示了经济普查后GDP三次产业结构的修订数据,并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2004年GDP三次产业结构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测算,我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9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90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6521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869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18亿元,其中,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2148亿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5250亿元。
与2004年全国GDP年快报核算数比较,按经济普查资料计算的GDP总量增加了23002亿元,提高了16.8%。其中,第一产业因不在这次普查范围之内,数据变化不大,重新核算后增加了1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加1517亿元,提高了2.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297亿元,提高了48.7%。
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有93%是第三产业引起的。造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较多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料来源的增加。经济普查覆盖了第二、三产业所有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大大补充了以往常规统计中难以准确全面反映的私营、个体服务业资料以及大量的新兴服务业资料,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通过经济普查,进一步查清并补上了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漏统的部分。
2004年GDP重新核算后,与年快报数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一产业比重由原来的15.2%下降到13.1%,下降了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由原来的52.9%下降到46.2%,下降了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原来的31.9%上升到40.7%,上升了8.8个百分点。重新核算后,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服务业在经济整体中的份量不像原来估计的那么低,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功不可没。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目前的三次产业结构比原来核算的要合理得多,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矛盾依然存在。
表1 经济普查后的2004年GDP三次产业结构修订情况
行业 |
修订后数据 |
修订前数据 |
数据变动 |
绝对量
(亿元) |
构成
(%) |
绝对量
(亿元) |
构成
(%) |
绝对量
(亿元) |
构成
(%) |
GDP |
159878 |
100.0 |
136876 |
100.0 |
23002 |
|
第一产业 |
20956 |
13.1 |
20768 |
15.2 |
188 |
-2.1 |
第二产业 |
73904 |
46.2 |
72387 |
52.9 |
1517 |
-6.7 |
工业 |
65210 |
40.8 |
62815 |
45.9 |
2395 |
-5.1 |
建筑业 |
8694 |
5.4 |
9572 |
7.0 |
-878 |
-1.6 |
第三产业 |
65018 |
40.7 |
43721 |
31.9 |
21297 |
8.8 |
运输邮电仓储业 |
12148 |
7.6 |
7694 |
5.6 |
4454 |
2.0 |
批零贸易餐饮业 |
15250 |
9.5 |
10099 |
7.4 |
5151 |
2.1 |
金融保险业 |
5393 |
3.4 |
7026 |
5.1 |
-1633 |
-1.7 |
房地产业 |
7174 |
4.5 |
2712 |
2.0 |
4462 |
2.5 |
其他服务业 |
25054 |
15.7 |
16190 |
11.8 |
8864 |
3.9 |
二、1993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修订情况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我们主要修订了1993年以来的GDP及其分行业数据,并由此引起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
表2 1993-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修订情况
单位:%
年份 |
修订后数据 |
修订前的数据 |
数据变动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1993 |
19.5 |
46.6 |
33.9 |
19.9 |
47.4 |
32.7 |
-0.4 |
-0.8 |
1.2 |
1994 |
19.7 |
46.5 |
33.8 |
20.3 |
47.8 |
31.9 |
-0.6 |
-1.3 |
1.9 |
1995 |
19.7 |
47.2 |
33.1 |
20.5 |
48.8 |
30.7 |
-0.8 |
-1.6 |
2.4 |
1996 |
19.5 |
47.5 |
33.0 |
20.4 |
49.5 |
30.1 |
-0.9 |
-2.0 |
2.9 |
1997 |
18.1 |
47.5 |
34.4 |
19.1 |
50.0 |
30.9 |
-1.0 |
-2.5 |
3.5 |
1998 |
17.3 |
46.2 |
36.5 |
18.6 |
49.3 |
32.1 |
-1.3 |
-3.1 |
4.4 |
1999 |
16.2 |
45.8 |
38.0 |
17.6 |
49.4 |
32.9 |
-1.4 |
-3.7 |
5.1 |
2000 |
14.8 |
45.9 |
39.3 |
16.4 |
50.2 |
33.4 |
-1.5 |
-4.3 |
5.8 |
2001 |
14.1 |
45.2 |
40.7 |
15.8 |
50.1 |
34.1 |
-1.7 |
-4.9 |
6.6 |
2002 |
13.5 |
44.8 |
41.7 |
15.3 |
50.4 |
34.3 |
-1.8 |
-5.6 |
7.4 |
2003 |
12.5 |
46.0 |
41.5 |
14.4 |
52.2 |
33.4 |
-1.9 |
-6.2 |
8.1 |
2004 |
13.1 |
46.2 |
40.7 |
15.2 |
52.9 |
31.9 |
-2.1 |
-6.7 |
8.8 |
从表2可以看出,修订后的数据同修订前的数据相比,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各年份第一、二产业比重都有所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0.4―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了0.8―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2―8.8个百分点。二是修订幅度逐年加大,离经济普查年度越近,修订的幅度越大。
从修订后的三次产业比重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消彼长的基本趋势。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逐渐下降,由1993年的19.5%下降为2004年的13.1%;第二产业比重在各年份间较为稳定,最高的1996和1997年为47.5%,最低的2002年为44.8%,变动幅度较小;第三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逐渐上升,由1993年的33.9%上升为2004年的40.7%。
三、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按照世界银行的计算方法,我国2004年修订前的人均GNI(国民总收入)为1290美元,GDP修订后该数据约为1495美元。如使用世界银行关于高中低收入国家分组标准,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1]。
表3 部分下中等收入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及人均GNI
国家 |
2004年 |
1993年 |
三次产业比重(%) |
人均GNI
(美元) |
三次产业比重(%) |
人均GNI
(美元)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下中等收入国家 |
12.0 |
36.9 |
51.1 |
1580 |
15.9 |
41.5 |
42.6 |
850 |
中国 |
13.1 |
46.2 |
40.7 |
1495 |
19.5 |
46.6 |
33.9 |
418 |
巴西 |
5.2 |
17.2 |
77.7 |
3090 |
7.6 |
41.6 |
50.8 |
2780 |
哈萨克斯坦 |
7.3 |
39.4 |
53.3 |
2260 |
17.5 |
40.0 |
42.5 |
1420 |
埃及 |
15.5 |
32.1 |
52.4 |
1310 |
16.7 |
33.1 |
50.2 |
800 |
印度尼西亚 |
16.9 |
45.6 |
37.6 |
1140 |
17.9 |
39.7 |
42.4 |
810 |
印度 |
21.8 |
26.1 |
52.2 |
620 |
31.0 |
26.3 |
42.8 |
310 |
从2004年数据来看,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同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第一产业比重方面,我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也高于人均GNI大于我国的巴西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同时低于人均GNI小于我国的埃及和印度尼西亚,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在第二产业比重方面,我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在第三产业比重方面,我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同时分别低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埃及三国37.0、12.6和11.7个百分点,差距较大,明显偏低。
另一方面,同1993年数据对比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也同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存在一定差别。在第一产业比重方面,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我国降低了6.4个百分点,降低幅度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和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三国,仅低于哈萨克斯坦,属于降幅较大的国家。在第二产业比重方面,除印度尼西亚外,各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我国降低了0.4个百分点,降低幅度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和巴西、哈萨克斯坦、埃及三国,属于降幅较小的国家。在第三产业比重方面,除印度尼西亚外,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平均上升幅度为8.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上升了6.8个百分点。说明虽然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较大,但与同类发展水平国家总体相比,仍有差距。
注:[1] 下中等收入国家:2004年人均GNI在825美元至3255美元之间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