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 ENGLISH  
 

新版“国家数据库”亮相开放日


中国信息报 2013-09-13 10:03:04



  全新改版的国家统计数据库912日在第四届“中国统计开放日”现场首度亮相。浩瀚的指标、数据拥有量,强大的交互式使用体验,美观别致的页面设计等,使其一经发布,便备受现场瞩目。据悉,这一新版数据库已于开放日活动现场举行的简短启动仪式之后正式上线,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即日起,社会公众只需登录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在首页上方栏目框中点击“统计数据”一项,便能轻松链接进入该数据库进行注册使用。这是国家统计局践行统计为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个宗旨:“统计为民服务”

 

  “为民服务”,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第四届中国统计开放日上反复强调的字眼。而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全新改版的国家数据库,便是国家统计局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特别是落实“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这一目标所做的系列实事之一。

 

  在今年2月份国家统计局召开的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务虚会上,马建堂局长就统计系统下一阶段推进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建设所要重点落实的七项工作给予明确指示。其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家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使向社会公众公布的统计数据时效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作为第一项被提及的任务,赫然在列。

 

  短短几个月时间,从初期的方案制定,到后期3万多个指标的整理筛选、数据加载和初步审核等等环节,再到新版数据库正式上线运行,可以说,这道统计服务“大菜”已在国家统计局上下一心地不懈努力下,瓜熟蒂落,完成了预期目标。

 

  六大特点:统计数据从此不再让您“伤脑筋”

 

  “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发布库的总体要求,新版数据库在指标数据量、功能性、整体设计上都有重大改进,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特点,即全面性、便捷性、灵活性、可视化、人性化与智能化”,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在这里,您可以随心所欲地查询国家数据”、“让每个角落的人都能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公开透明、信息共享”,数据库首页滚动消息栏中不断滚动的话语直抵人心,无一不表述着国家统计局为公众服务的态度与决心。

 

  记者观察到,页面上方可供查询的数据被细致的划分为月度数据、季度数据、年度数据、普查数据、地区数据、部门数据以及国际数据等六类,最新发布的数据更新也非常及时。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新版数据库对指标量和数据量进行了大量补充。其中工作库数据5万多个,数据近2000万笔;发布库数据近600万笔。相对于原来数据库191万笔,数据量实现了成倍增加”,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能够查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数据,各部委及国外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也可以轻松链接,覆盖范围极其全面,“我们这次与国内各部委和主要国际机构数据库网址实现了集成对接,初步实现了部门数据共享。”

 

  如果这样的“一站式”数据查询已让你啧啧赞叹,那么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据介绍,新版的国家统计数据库不仅能够实现全面、便捷的数据查询,还可以对所选择的指标数据实现诸如简单计算、筛选、统计、绘制图表等功能,而数据的下载、打印、收藏及分享更是可以一键搞定。可以说,设计之中处处尽显“统计为民服务”的指导理念。

 

  此外,可视化也是这次新版数据库的精彩看点之一。由于篇幅所限,更多的功能与惊喜诸如分省数据可以实现的数据地图功能等等,还需统计用户们亲身体验与发掘。

 

  未完待续:“为民服务”永不停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国家统计数据库所提供的全面且丰富的功能与服务,着实让第四届统计开放日的现场观众“大饱”了“眼福”,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统计局“为民服务”“超乎想象”的热忱,也让他们预见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将要因这一数据库的存在而发生一系列让人欣喜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刘铮,由于专事于经济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的获取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在听完现场工作人员对新版国家统计数据库的演示与讲解之后,他感受非常强烈:“我觉得有了这个数据库,今后做报道就会比较方便了,比如我要查找过去几年PPI的走势或者是居民收入的变化等,就能够在这个数据库中很方便的查询,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费劲地一条条从统计报告中去查。”

 

统计为民服务,未完待续……

 

  (记者 李琳)

 
一、数据发布与更新(6)
二、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9)
三、政策法规(5)
四、统计制度及分类标准(17)
五、国民经济核算(16)
六、工业统计(20)
七、能源统计(21)
八、投资及房地产统计(18)
九、贸易统计(10)
十、人口和就业(24)
十一、科技统计(4)
十二、社会和文化统计(5)
十三、农业统计(15)
十四、价格统计(13)
十五、住户调查(18)
十六、服务业和PMI统计(9)
十七、经济普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