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 熊祖辕:与统计结缘,真好——我与统计30年


国家统计局 2012-08-06 08:54:33



  2012年,大到统计事业,小到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岁月复始,甲子轮回,新中国统计机构成立60周年。统计事业60年成就辉煌,发展方兴未艾。

 

  这一年,距自己1982年夏季大学毕业分配到四川省统计局工作整30年,与统计为伍,与统计相伴,人生中美好的30年献给了统计事业。

 

  两段历史重合,“统计”把事业和人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情不自禁地勾起了对往事的回想,展开了对统计的记忆。

 

  与改革开放相融相助

 

  十分幸运,在统计系统工作的30年,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同步。当初没有预料到,中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革;更想不到,自己能以一名统计人的身份参与这场变革。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地复天翻。最能感受到这场变化的,莫过于我们统计人了,因为这与我们的职业紧密相连,最能说清这场变革变在何处,程度几何。试以下述数据为例。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而2011年达到471564亿元,增长了128倍,扣除了价格变化因素,增长了21.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价格变化因素,增长了近16倍。量化的数据,明白的语言,勾勒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尽管统计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甚至是挑战,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们提供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清晰地刻画了经济强劲增长的轨迹;我们撰写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宝贵依据和重要参考。统计成为中国经济这首巨轮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监测仪和指南针。统计人的辛劳和功绩,已经伴随着我们提供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镌刻在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史诗里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宏伟历程之中。

 

  再看看我们统计自身,在国家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变化之大,始料未及,试举几例。

 

  一是开会。那时,从四川的边远地区到成都来开一次统计会,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汽车、轮船、火车并用,单程足足需要三天时间。而现在的网络视频会议,足不出户,可以开到每一个县。

 

  二是传输。20多年前到县里出差,一次清晨散步路过县里长途汽车站,只见县统计局长手持一叠空白报表站在门口,他要通过司机或朋友把报表带往各个乡镇,乡镇填好报表后再托人带回县局,整个周期不少于7天。而今天的统计,一套表联网直报得以推行。从今年218日起,全国70万家“三上”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报送统计数据,只要轻点一下鼠标,数据报送即告完成,霎那之间,任何一个企业的数据,就可以汇总到国家数据库之中。

 

  三是计算。刚到省统计局时,看见不少老同志还在使用算盘,后来改用计算器,局里经常进行计算器使用速度竞赛。1984年我到省城调队工作时购置第一台微机。而今天,大型普查的光电录入,小型计算机的普遍采用,人人使用计算机,自动办公系统早已推行,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办公效率。

 

  四是人员机构。30年中若干次的机构改革,统计机构人员都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得以加强。2000年机改,四川省政府所属数十个部门中只有8个厅局行政编制超100人,统计局为其中之一。30年前,省局设置不到10个处级机构,而目前已有26个。四川下辖181个县(市、区),全部设置了独立的统计局。

 

  五是发挥作用。30年前的统计,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之内,统计数据主要用作计划和总结,对社会和老百姓的影响十分微弱。今天的统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核算体系已经和国际接轨,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计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决策支持部门,而且成为市民百姓投资理财和参与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信息支撑,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信息基础的巨大作用。

 

  统计不仅与改革开放同行同步,而且与改革开放相融相助,不仅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印证,还必将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体现。

 

  沃土雨露育成长

 

  30年里,统计提供了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

 

  19851月,被任命为省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省城调队)副队长。在此之前,自己仅是一般干部。

 

  19856月开始的两年,经省局推荐,成为省委组织部选派年轻干部中的第一批,下派纳溪县任副县长。

 

  19886月,国家统计局北戴河培训中心刚刚落成,有幸参加了在此举行的第九期省市区统计局长培训班。三个月的学习中聆听了张塞局长等领导和不少高级专家的讲授,尤其是张局长关于统计发展战略的深刻阐述,至今记忆犹新。

 

  19906月,也是在北戴河培训中心,参加了高级统计师任职资格培训班,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和一批专家担任授课老师。

 

  在统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在统计部门工作,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宁静;少了些应酬,多了些读书时光。以至于后来能够在三次考试中占得先机,把握住机遇。

 

  第一次考试是考副局长。199510月,四川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省统计局副局长为其中之一。考前,省局对局内符合应考条件的干部,全部进行了推荐。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自己以第一名的成绩,当选为省统计局副局长。客观而言,自己的统计经历对考试十分有利,尤其体现在专业考试之中。如笔试中的一道题是对当时国家统计局推行的“七加一”报表进行阐释,统计系统内就比系统外考生有利。

 

  第二次考试是考出国。19987月,四川为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需选拔一批厅处级干部到国外进行培训,为此专门组织了一场英语考试,分为笔试和听力测试。经单位推荐,自己顺利通过考试。在国内进行了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后,于199910月参加四川省第一期管理干部赴外中长期培训班,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依州立大学进行了三个月的学习,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英语水平。

 

  第三次考试是考博士。20014月下旬,自己通过了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考试,想不到在离开大学校园近20年后,又能回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次能够通过考试和后来拿到博士学位,除了个人努力,与单位支持和多年统计工作基础分不开。在此之前,单位专门出台了支持干部参加高学历学习培训的文件。同时,自己报考的是宏观经济分析专业,而统计工作与宏观经济管理有关。自己完成的20多万字的学位论文《中国失业治理研究》中的失业问题,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论文的写作中,统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良田沃土,雨露滋润,统计使人睿智,使人聪明。30年的统计生涯,就如同迈入了一所规模更大、学习时间更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的大学,大大拓展了知识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才干得以不断提升。

 

  天高任鸟飞

 

  记得30年前获知要到统计局工作时,母校一位老教授对我说:机关部门从一定角度来分类,可以分为权力、财力和智力部门,而统计属于智力部门,可以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的确如他所言,30年里,统计为自己不仅提供了成长的优良环境,更重要的是,“天高任鸟飞”,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干事平台。

 

  一是为调查事业打基础。物价调查体系的建立。自己在1991年以前,在四川省城调队担任副队长有6年时间。其间,组建了四川城调队伍,完善了省级物价调查体系,加强了省级住户调查基础工作,开展了许多社会经济调查。

 

  二是创新开展统计信息咨询。1992年,担任四川省统计信息产业中心主任,组织开展一系列市场调查、消费者调查和企业评价、行业评价,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各种统计数据,开展和媒体、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广泛合作,各项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受到国家局张塞局长的赞扬。

 

  三是参与了四川省统计系统重大决策工作。在担任省局领导的16年时间里,自己分管过几乎所有的业务处室和人事、财务、行政、后勤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了农业普查等不少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力求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思路、宽以待人的胸襟来处理各种工作事务和接人待物,为四川统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那一份贡献。

 

  四是潜心科研。30年的统计经历使自己深刻地体会到,统计是开展科研的最好领域,拥有海量数据,既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又汇集了大量微观经济主体的信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好条件。三十年来,自己立足于统计,立论于数据,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数十篇统计分析、调查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若干次获得全国统计科研成果和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项,先后十几次参加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讨论会和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2010年还参加了在台湾成功大学举办的海峡两岸概率统计科学讨论会。

 

  30年职业生涯,有幸与统计结缘,真好!

 

  (作者单位:四川省统计局)

 
 
 
 
 
  中国统计移动资讯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包括统计新闻、统计数据、统计热点、指标解释和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等。
客户端下载:
iPhone

iPad

android2.2-2.3版本
android3.0及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