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 朱昌延:光阴甲子转 兴旺统计路


国家统计局 2012-08-04 13:18:43



  统计量化历史,记载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服务于国家管理和决策,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中国统计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统计萌芽。新中国建立前,在积貧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统计发展缓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较为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所以我们自己非做搜集资料的工作不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统计工作。1949年在中财委设立了统计处,195298国家统计局正式成立,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成立了统计机构。掀开了社会主义统计工作的崭新一页。开始创建了全国集中统一的统计工作。六十年的奋斗耕耘,开拓进取,许多美好愿景,如今已梦想成真,或正在逐步实现

 

  回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统计创业时的情景,百废待兴,举步维艰,条件十分简陋。原黑龙江省统计局20多名干部,挤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老式平房里,里屋是劳动局,外屋是统计局,;统计人员手中只有纸、笔和算盘,想有一台手摇计算机或自行车,就是奢望了;“一五”时期,检查五年计划执行情况,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时,要逐项查找《平均发展速度查对表》,费工又费事;对领导提供资料,向外发文靠手工油印;为了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每年编制的企业一览表,是横向最长的一张表,全靠手工复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统计为中心工作服务,开展统计评比,建立了名目很多、报告期频繁的日报、五日报、旬报,多数用电话接收,经常由于线路不畅,语音不清,时断时续,接快报的同志声嘶力竭,不辞辛苦地完成任务。当时的工作和生话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心中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激情。抗美援朝时期,有一段时间,白天忙业务,晚间炒面支前,大家情绪高昂;1954年原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合省后,为支援“南七县”( 原黑龙江省南部七个县划归吉林省)和新组建的双鸭山市,充实统计力量,省统计局按省委要求,抽调十多名同志分配到两地,这些同志,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苦,克服困难,服从分配,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这些片断往事让人经久难忘。当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学习苏联经验,逐步建立了全国 统一的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调查、农产量调查、城乡居民家庭收支调查、人口调查、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调查,在基层开展了建立农村统计台账和企业统计原始记录的活动,在建立专业统计和计算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平衡统计,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发布统计公报,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统计工作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统计工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而是跌宕起伏,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前行。正当统计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大跃进”严重冲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时浮夸风盛行,统计工作遭受严重挫折。经过三年调整,统计工作回归正常秩序。但接踵而来的是“文化大革命”,统计工作又跌入低谷,统计机构队伍被撤散,大量珍贵统计资料失落,统计信息渠道瘫痪 1970年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统计工作才得以恢复。黑龙江省于19736月恢复成立省统计局,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恢复国家统计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作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统计事业全面恢复和提高,进入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历史新阶段。

 

  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多年,统计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黑龙江省统计局虽然仍设在五十六年前建成的省政府大楼里,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而统计观念、工作条件已焕然一新。统计工作从手工操作,进入信息自动化时代;统计的接力棒已经从老一代传递给了新生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统计需求越来越庞大,统计所要反映的内容越来越多,统计环境越来越复杂,做好统计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今,仅国家常规统计指标就有一万多个,全国渉及上百万个统计单位,一百多万户居民,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农业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更是涉及十三亿多人口、四亿多家庭,七百多万个法人单位和两千八百多万户个体经济。要高质量地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采集、传輸、加工、存贮、发布和开发,实属不易,靠的是艰辛付出,改革创新。现在新的统计理念和工作方式,已渗入到统计的各个环节,加快了实现统计现代化的进程。没想到如今的统计工作竟然如此便捷高效。过去基层企业报表要在纸质报表上逐项填写,填写后骑车送到统计局,报表不合格还要来回跑,省统计局每年要向基层印发几十吨的报表用纸,现在企业在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上,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或省级数据中心报送统计数据,实现了无纸化传輸,在线共享,节省了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统计活动;过去统计部门在城市调查中采用手工记录商品价格,现在采用了3G网络技术,开展了手持移动电子采价系统,及时准确地采集统计数据;过去编制几十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需要多年的漫长时间,用手工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几乎是不可能,而现在采用科学方法,运用计算机编表只需一年多时间,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只需几分钟;现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再也不用查表了,有一台电子计算器就足够用了,而且可以根据任何一个指标的年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出用多少年,可以翻一番或几番;过去借助编制企业一览表,掌握基层单位统计信息,限于大中型企业的少量指标,作用有限,现在建立了基本单位名录库,存储了海量的所有统计单位的基本统计数据,可以广泛用于各种统计分组,为开展各类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过去大型普查要几年后才能公布结果,现在有了光电录入、计算机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第二年就可以公布普查的主要数据;过去统计服务的产品,受传统印刷出版条件的限制,品种比较单一,时效性较差,时过境迁,影响效果,现在转变为数字出版,不仅时效性增强,而且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统计年鉴的内容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出版时间反而缩短了一半多;当今的统计更加开放,统计用户倍感方便简捷,在网上可以获取国内外各个时期的统计数据,下载资料,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各种统计出版物可供随时查找。

 

  统计工作发生如此巨大变化,归根结底,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循序渐进,认真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改革至今,统计服务,由封闭转向开放,建立和实施了统一规范的统计发布标准,突破了统计成果不能公开的禁区;统计调查,由主要依靠全面统计报表,转向以抽样调查为主,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突破了统计调查方法单一,调查项目和调查范围覆盖不全的局限;国民经济核算,由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转向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突破了统计核算方法滞后于国际标准的瓶颈;统计生产方式,由手工操作转向统计信息化,运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摇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收集、传输、存贮、发布统计数据,突破了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统计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突破了统计无法可依,统计主体和客体无行为准则的缺失;统计队伍,由配齐人员数量,转向吸纳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了统计人员素质与统计现代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统计体制,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中统一、分级管理”,转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集中统一,垂直领导”的国家统计调查组织,与“双重领导,分级管理“的地方政府统计相结合,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结合的统计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统筹兼顾,有利于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突破了原有统计体制,在强化统计监督和排除统计外来干扰方面的弱势。由于改革措施逐步到位,统计整体功能提升,充分发挥了统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统计部门正在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经济信息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中心,成为国家的重要咨询和监督机构。

 

  作为一名老统计工作者,1949年我走上统计岗位时,还是一名二十岁的青年学生,在党的培育下,亲身经历了统计工作六十多年的奋斗岁月,如今目睹统计事业的累累硕果,深感自豪和倍受鼓舞,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统计已跻身于国际的现代统计行列;令人欣慰的是统计后继有人,优秀人才辈出。在统计工作取得的的巨大成就中,凝结着千千万万统计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他们无愧是统计事业的脊梁;一大批统计科技和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热心教育,为统计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指导,培养了大批统计人才,他们是统计创新的先驱;众多统计调查对象和受访者,理解和配合统计调查,积极支持统计工作,他们是统计的源头活水;在统计创业和改革中,狄超白(19101977)、薛暮桥(19042005)、王思华(19041978)、孙冶方(19081983)、刘国光(1923-)、贾启允(19142004),陈先(1919-)、李成瑞(1921-)、张塞(1931-)等老一辈统计领导人,尽心竭力,攻坚克难,他们是中国统计事业的领路人,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领导风范,我们深深怀念和敬仰。

 

  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展望未来,统计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大量涌现,为统计事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统计又面临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新挑战。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我们满怀信心,坚信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统计工作者,乘风破浪,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迎难而上,一定会建立起现代化的国家统计体系,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系黑龙江省统计局离休干部)

 
 
 
 
 
  中国统计移动资讯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包括统计新闻、统计数据、统计热点、指标解释和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等。
客户端下载:
iPhone

iPad

android2.2-2.3版本
android3.0及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