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统计局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今年正好20周年,经历的局长不多也不少,离任的五位,在任的一位。六任局长中除了第一任是统计局“本土”人士,其他都是飞来的“凤凰”,他们到统计局来,或迫不得已,或情非所愿,对统计的认识深浅不同,对统计的感情浓淡不一,但不管怎样,到了统计局,他们的行动都惊人地一致,充分利用他们的优质资源,保运转,谋发展,以求统计的明天更美好。
一、身体力行的袁局长(1991年—1993年)。与袁局长共事时间虽不长,但三个卓号至今难忘。
——加班局长。袁局长在任期间,统计局的日历中几乎没有星期天,也没有严格的上下班之分,除了吃饭睡觉,全局干部职工基本都在办公室,当时的我对此特别反感,因我家属不在县城,每到周六总是归心似箭,可局长室手摇电话的摩擦声,算盘的脆响声,声声入耳,经久难息,也只能作罢。
——分析局长。在袁局长的带领下,大家搞完报表就写分析,一个专业一个季度至少要出一篇统计分析,一年通过《统计工作》刊载的统计分析一般不会少于80篇,平均每人在10篇以上,每一篇统计分析从诞生到亮丽出场,至少要经过三道关口,股长审核,办公室主任审查,局长审签,一关更比一关难,特别是袁局长,每一句话都得仔细推敲,每一个数字都要反复核对,心怕出了纰漏。我在乡镇从事办公室工作,自认写材料还有两把刷子,可第一篇统计分析就出师不利,不足2000字的分析,办公室主任初审后,基本看不出原貌了,经袁局长一把关,最后基本上找不出一句原创的句子了。
——节约局长。一次送审统计分析时,忘了带笔记本,急不择物,看到局长办公桌上有几个信封,拿一个就记录开了。袁局长嘿嘿一笑:你没有笔记本?太可惜了。当时根本没在意,过后看他脸色晴转多云,才觉得不对劲。请教一位老同事,老同事告诉我:糟蹋信封,在统计局是十恶不赦的浪费行为,外单位寄来的信封,只要没有明显破损,都能派上用场,翻转来,用胶水一粘,就是标准的资料袋,分发报表都是用这种信封,从没有人敢用新的。为了将功补过,我几乎成了再生信封的专家,除了自用,还有节余。
二、设身处地的范局长(1994年—1996年)。范局长在统计局负责的三年县里中心工作不断,计划生育、冬季农业开发、驻村扶贫村等,县直机关都得派人参加。当时除了局长,人人都有报表,为了不影响大家做报表,范局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中心工作。1995年冬,县里实施机关干部驻村扶贫制,每个单位都要安排一名干部脱产到扶贫村工作,局长是不可能专职扶贫的,可派谁去都不合适,他权衡再三,还是自己去,一扶就是三年。当时的统计局没有车,下乡都是挤班车,范局长想尽办法,买了个北京吉普,但为了满足农业普查用车,他从来没坐,等农业普查搞完了,他也退位了,前前后后,他用车没有超过5次。
三、自力更新的罗局长(1997—1999年)。罗局长来统计局前是县供销联社的主任,从一个普通的营业员成长成供销社的一把手,是一个很有魄力的领导,当时的供销社虽不是如日中天,但也还红火,调到统计局后,落差比较大,但对统计局的贡献也不小。
——点燃了全县统计执法的第一把火。上世纪90年中期,各地统计执法搞得轰轰烈烈,可在我们县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统计执法,县领导对统计局的评价是捧着金饭碗当乞丐。统计局曾开展过大规模的执法检查,对全县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查了个遍,将存在的问题一一向县领导汇报,县领导认为万事开头难,还是宣传教育为主,罚款下次再说,轰轰烈烈的执法无果而终。
新官到任三把火,罗局长的第一把火是督促乡镇重视统计工作,他一口气跑遍了全县26个乡镇,但大部分乡镇都不当一回事,好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差的根本就不买帐,有一个乡镇党委书记毫无这客气:县领导好重视,把统计局放在“水帘洞”供着。当时的统计局在县政府院内办公,楼上是住房、楼下是统计局办公室,大门上方下水管道破损,污水飞溅,常年不断,稍不注意就成了落汤鸡,被戏称为“水帘洞”。
书记的话不如道理,罗局长几经思考,决心改变统计局的面貌。但向县长汇报时,一一被否决了,县长只有一句话,事在人为,不要两眼向上。罗局长是做生意出身,靠别人不无如靠自已的观念很浓,思来想去,只有霸蛮执法。因前次执法无果而终,全局对统计执法都缺乏信心,分配任务时,谁也不想当组长,罗局长只好亲自挂帅,带头查帐、做处罚决定、兑现罚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从罗局长的行动上看到了执法的信心,看到了依法治统的希望,纷纷全身心投入统计执法中,当年收回罚没款6万元,第二年8万多。
——修建了统计局办公楼。两年执法大家都很辛苦,提办案经费、搞补助的要求十分强烈,可罗局长一次次委婉地拒绝了,不仅执法没有补助,局里的其他开支,也抠得很紧,有几位老统计善意地提醒:钱松一点是自己的,紧一点是国家的,本身就是穷和尚,何苦再做苦行曾。但这些,在罗局长那里都不管用,因为有限的经费必须用在刀刃上,修办公楼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有钱走遍开下,无钱寸步难行,在统计局办公楼修建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没有钱,得找包工头垫资,为了减少开支,需要请求各部门高抬贵手,减免税费,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栋四层近800个平方的小楼落成,大家正筹划着搬家,一纸调令,把他到粮食局去了。
四、零打碎敲的焦局长(2000年—2002年)。焦局长是从统计局出去的,回统计局任局长,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回来的处境并不是太好。办公楼还欠包工头20多万的债,一楼门面仍由包工头出租,包工头为了尽快收回工程款,每年年三十呆在他家里,不给钱不出门,弄得全家过不好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也只好如法炮制,缠着县领导不放,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三年任期基本完清了办公楼20多万的欠款。当时的统计局有一个特点,必须用不正当的手段争取经费,满足正常工作开支,按照当时的财政状况,解决了基建经费,再解决其他经费几乎不可能,但焦局长巧妙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的法宝是化整为零、零打碎敲,一次3000、5000地要,积少成多,一年下来,至少也有十多万的进项,除了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和干部职工的正当待遇,还花了20多万购置了新车,可惜只坐了几回,就到龄退居二线了。
五、仗义执言的喻局长(2003年—2009年)。喻局长原是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报社主编,本想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弄个文化局、广电局局长的帽子,做梦都没想到让他来统计局。
——冲撞权力机关。统计局没有钱,他心里早有准备,但实际情况远超出他的预料,全局18号人马,28万元的预算,而人数基本差不多的审计局,100多万的预算,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其他单位罚没款收入是统计局的好几倍,而抵支收入不到统计局的一半,统计局辛辛苦苦执法,弄不好还得从基本预算中拿出钱来填空。他上任后不久,财政预算就提交人大通过,迫不得已,他只好冒犯权力机关,反映困难,发牢骚,问题虽然没有得到立即解决,但领导们都知道统计经费严重不足。通过他8年的苦心经营,统计局财政预算从28万增加到了近80万元,财政以收抵支任务从8万元减少到3万元。
——关心干部。喻局长在千方百计增加经费的同时,不遗余力解决干部职工的待遇,8年任期内,提拔了4名干部,重用了2名干部,还为两名干部的提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经济待遇,他利用在宣传部工作的优势,为统计局争得市级文明单位,每年可多发一个月工资。
——不计回报。喻局长在统计局心操得最多,回报最少,他体贴专业人员,所有待遇都向专业人员倾斜,为了平衡,很多时候该他得的本份也不要。局里的大事小情他都考虑得细致周到,每次开会,从会议通知起草、到与会人员清点、伙食安排,他都做得滴水不漏,根本不用业务人员操心,大家在他手下干活,感觉只有两个字——省心。
六、破历史记录的周局长(2010年——现在)。周局长是一个专利权资格的乡党委书记,调任统计局长,虽心不甘情不愿,但责任大于情绪,到任后,敢说敢做,破了统计局很多历史记录。
——争取经费破历史记录。他到任伊始,R&D资源清查、第六次人口普查、畜禽监测等大型普查和调查工作急需启动,来不及摸情况、理思路,他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料,在政府常务会上讲得头头是道,分析问题、反映情况见解独特,解决问题的建议切中要害,得到了政府领导的肯定,一次增加财政预算50万元,随后每次汇报都有收获,两年时间实现了财政预算倍增。
——争取地位创历史记录。2010年、2011年,两年向政府常务会议汇报工作达12次之多,基本上是两个月一次,让有权以势部门刮目相看。经过他的积极争取,从乡镇差额拨款站所中选聘28名专职统计员,享受全额拨款待遇,在县委党校举办大型统计业务培训班,在统计局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制订2011年绩效考核方案时,将乡镇和县直单位统计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乡镇占90分,县直单位占50分,在所有部门工作中占分最高,远超过财政和计划生育工作,这在过来的考核中也是第一次。
在统计局,这些局长们业务可能不如我们精通,讲话也可能不如我们专业,相对于我们,他们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独有的人生阅历,独到的领导才能,引领着基层统计这一叶扁舟破浪前行。如果基层统计是一颗营养不良的小苗,有了他们的浇灌,才得以茁壮成长,如果基层统计是一池平静的水面,借助他们的力量,才搅起层层涟漪,基层统计的未来,更需要无数不受业务羁绊的局长们。
(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