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统计我是半路出家。1977年我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次高考,1981年毕业分配在一家工厂任技术员。1984年,抽调到县里参加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普查结束后调进了农调队,至今一直从事着统计调查工作。近30年来,通过刻苦学习、辛勤耕耘,2006年取得了高级统计师技术职称。从一名学习机械制造的统计门外汉,渐渐磨练成了统计的行家里手,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苍白的半百老人。星移斗转,弹指一挥间,我陪伴着统计成长,目睹了统计改革和建设的历程。近日,欣闻国家统计局开展《新中国政府统计六十周年“我与统计共成长(我的统计情)》征文活动,激动不已。蓦然回首,仿佛就在昨天,下面就从与统计调查工作息息相关的办公环境、计算手段、统计地位等变迁历程说起,表述一名基层老统计工作者的心里感悟,放歌统计的沧桑巨变,抒写统计的春华秋实。
变迁之一:办公用房从拥挤潮湿到宽敞明亮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县级政府没有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统计业务分散在计划、经济等相关部门的下属科室里。直到1981年县里才成立了统计局,1984年组建了农调队。局队虽然都在政府大院办公,但县政府大楼里没有统计局、调查队的一席办公之地,局队十几号人全部在50年代建的既阴暗又潮湿的5间平房里办公。三位正副局长挤在一间不足12平米的房子里办公,其他业务人员办公用房的拥挤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办公室地势低矮,排水不畅,每到夏季阴雨天气,办公室进水是经常之事。墙壁、天花板全是泥巴涂层,遇到阴雨天脱落砸人也是经常之事。直到1999年,政府办公大楼进行加固及院落环境改造,局队办公用房才得以改善。统计局、调查队开始了第一次搬迁,搬出县政府大院搬至大院对面的一幢小楼,与共青团、妇联、计生等众多单位共用一个5层小楼里办公,两三人一间办公室,虽然不大,但与平房相比算是改善了不少,也觉得满足。2010年国庆佳节期间,县政府行政中心在海边新城区建成使用,统计局、调查队进行了第二次搬迁,首次搬进了政府大楼,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资料室布局合理,宽敞明亮。桌椅橱柜、沙发茶几全部新购,中央空调、互联网、统计内网、物业管理等一应俱全,办公条件及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现在,每天在环境既优雅、又能推窗望海的大楼里办公,大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变迁之二:公务用车从自行车到小轿车
八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公务用车只有3辆吉普车和一辆面包车,直到1986年才新进了一辆苏联产的伏尔加轿车,算是最高档的了。1984年我进入统计系统工作后,到省城南京开会,300公里的路程要从早到晚坐一天的客车才能到达。到乡镇农村搞调查,到基层单位检查指导,从局队领导到办事员全部是一人一辆自行车,路途近点的早出晚归,路途稍远的晚上回不来就得住在乡镇驻地的小旅馆。到了1990年,县政府给统计局配备了一辆本县一家乡镇企业组装的“骏马”牌面包车。虽然车大、档次低,但统计部门总算有了公务用车。随后的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统计工作的需要,统计局的公务用车档次也从低档车到中档车过度。车的类型也从面包车、吉普车、大众普桑、大众3000及帕斯特一路不断更新换代。2008年,调查队体制改革后,国家统计局下拨了一台北京现代轿车作为调查用车。从此,调查队也彻底结束了骑自行车、坐公交班车下基层调查的历史。
变迁之三:计算工具从算盘到计算机
伴随着统计计算手段的不断进步,政府统计系统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统计计算工具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原始的算盘到新奇的计算器、再到无所不能的计算机,见证了统计计算手段的深刻变革。八十年代初踏入统计的门槛后,每到收集整理、审核汇总报表的日子里,一张张报表全靠手工汇总,算盘就成了唯一的计算工具了。对于我这个学习工科的人来说,打算盘功底较差,为了能利用它,学习打算盘又成为我一项无奈之举。直到计算器的问世及普及,才算助了我们统计人的一臂之力。1986年,单位首次配置了一台M24计算机,在当时算得上宝贝了。因为没有经过培训,大家对它不敢摸碰,生怕把这个宝贝弄坏。记得当年底首次用这台机器对全县100户农户的收支调查年报资料进行汇总,足足运算了3、4个小时才告结束,但比起算盘、计算器来,其进步已经足够大了。从九十年代开始计算机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单位的计算设备也不断鸟枪换炮了。微机房的电脑,从286变成386、486,再变成奔I、奔II……,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软件开发应用及更新更是日新月异,从dos、windows95、windows98,再到windows XP的相继更新,应用起来越来越自如。计算机数量也从一台变成两台、三台……,到后来,不再是微机房有电脑了,各专业科室也陆续配备了。现在,不但人手都有一台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的添置又大大方便了外出开会及工作。同时,单位的印刷、扫描、摄像、投影等设备也一应俱全,为统计调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发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迁之四:数据传输从邮寄电报到互联网
八十年代,我县级统计部门自下而上统计调查报表数据的传输,一是电话,二是邮寄,三是汇编,快报数据有时得加上电报。农调队成立后,每到夏秋季节粮油产量测产数据出来时,专业人员就要赶快去邮局拍电报,把数据发给国家局。刚配备计算机的那几年,大家开头认为报送要方便了,但由于当时没有网络传输,数据只能先拷贝到磁盘,然后将磁盘邮寄到上级统计部门。每次邮寄磁盘,得将磁盘装进特制的铁盒子里,外面再包装布袋才能邮寄。麻烦不讲,有时磁盘受到外界磁场干扰,数据读不出,只有再次重寄。到了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网络传输逐渐成为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的主要形式。鼠标点点,只需要几秒钟、几分钟的时间,就把需要报送的内容传了出去,时效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大大提高。现在,随着单位统计内外网站的建立,不但给统计部门提供了发布信息、展示自我的舞台,也给社会各界及民众了解统计、使用统计产品拓宽了渠道。
变迁之五:统计地位从众人不知到荣耀彰显
统计局、调查队成立时,好多部门及领导对统计调查的知晓程度不高,在社会各界及民众中的地位更是低的可怜。每当我们统计调查人外出工作,自报家门是“统计局”后,好多部门及领导都会回答“县里还有这个单位,与审计是一家子的吧”?!每自报是调查队后,好多老百姓都以为是来查办案件的,纷纷要向我们诉说心里冤屈呢,时常弄得我们尴尬无比、羞愧自如。随着《统计法》的颁布实施、统计宣传的不断深入、统计方法制度的创新改进、统计服务方式的提升优化、世界统计日及中国统计开放日的确定,人们对统计的认识不断增强,统计在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地位也大大提高。目前,随着统计部门的“三个提高”(努力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公信力)的进一步加强及“四大工程”(名录库、一套表、软件平台、联网直报)等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统计事业迎来了绚丽多姿的春天。现在,统计在报上有名了、电视里有影了、知名度提高了、地位加强了。可以自豪的说,当今的统计更加规范统一,更加开放透明,更加成熟自信。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不经意间自己走过了50多个春夏秋冬,从事统计调查也近30个年头。经历了政府统计的沧桑巨变,饱尝了一个统计调查人的酸甜苦辣,也品味了自己的成功与喜悦。展望未来,心情豪迈。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宽松的统计工作环境、改善的统计工作条件、优越的统计人生活将成为统计调查事业的主旋律。作为经历了30年风雨的老统计,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时刻牢记真实可信的基本道德观、科学严谨的基本工作观、创新进取的基本人生观、服务奉献的基本宗旨观,乐意在统计这片热土上继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统计调查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祝愿统计事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赣榆调查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