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 蔡启奋:林寿琦的六十载统计未了情


2012-08-03 16:59:56



  “从一而终,无怨无悔。”已过稀寿之年的林寿琦,回忆其60载的统计人生路,笑呵呵地连用了两个成语。

  19538月,林寿琦从福建省财政金融学校统计专业毕业,分配到刚成立2个月的福建省统计局。当时他未满16周岁,在全局年龄最小。春往秋来,一个甲子过去了,岁月虽然染白了他的两鬓,然他依旧精神矍铄、笑声爽朗。回首往事,他经历了许多起伏跌宕,却始终和统计事业息息相关,沧桑世变总未能改变他的统计未了情,演绎了一场传奇的人生。

  作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六世孙,林寿琦受党的教育和家族的熏陶,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深植于心,支撑着他历经磨难却对统计事业痴心不改

  林寿琦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六世孙,先祖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自警和自励的座右铭。

  到省统计局后,他分配在工业统计科工作。16岁小伙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带着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年龄小,又勤奋,同事们都把他当成小弟弟看待。在领导和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言传身教下,他很快熟悉了业务,进入了角色,埋头苦干。如每个月月报需在3天之内对全省几百家国营、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报表进行审核、汇总和上报,当时计算工具是算盘,制表手段是复写纸,加班加点在所难免,加之“一五”时期伊始,各方面对统计数据要求增多,难度加大,他与全科同事全身心投入,忘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1955年他被评为福建省直机关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出席了第一届省直机关团代会。

  1955年初春,国家统计局决定用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的“阿立脱玛”机械卡片计算机,对1954年工业统计年报实行全国超级汇总。在以算盘为主要统计工具的年代,采用机器超级汇总,无疑是中国统计史上的一件空前盛事。当时每省派一个代表送报表进京参与机器汇总工作,省统计局派他参加。刚工作不久即获领导信任,承担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令他激动不已。由于当时统计资料的高度保密性,他拎着个装有全省几百家列入全国工业年报机器汇总报表的大旅行袋,一路风雨兼程,不敢有丝毫懈怠,辗转颠簸了6天才到国家统计局,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这是他第一次进京,第一次到国家统计局,使他终身难忘。

  正当他在工业统计岗位上学有长进之时,1957年风云突变,20岁的他被错划为“右派”,一时无端坠入深渊,被开除了团籍、公职,押解到闽北邵武农场劳动教养。劳教农场劳动和生活都异常艰苦,他曾经在滴水成冰的时节,在冰冻的水田里以人拉犁进行春耕;也曾经不舍昼夜挑矿石、烧木炭,大炼钢铁。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他失去了人身自由。4年后,他被摘了“右派”帽子,解除劳教,回到福州,但在福州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也没有工作,只能租间小房,打些零工维持生计,就和现在的农民工一样。然而,即使这样的日子也不长久,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再次和年迈体衰的双亲,一起被遣送到邵武山区接受贫下中农监督劳动。当年父亲就在邵武病逝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直到1976年重回福州。回忆那段日子,林寿琦的脸上泛过一丝苦涩。

  拨乱反正使林寿琦获得新生。1979年他错划右派获得平反,回到省统计局工作。

  人生最青春、最美好的22个年华,虽然在冤屈、苦难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度过,但是林寿琦多年受党的教育和家族的熏陶,始终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深植在心底,干事创业之梦一直不肯凋零,支撑着他历经磨难却对统计事业痴心不改。艰难困苦,使他更加品味到人生的真谛,心胸更加宽阔,精神也越振作。重返统计工作岗位时,珍惜、追回流逝时光的愿望是如此强烈。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蛰伏在林寿琦心底干事创业的梦想苏醒了,他全身心投入到统计工作中,去追回那曾经被历史耽误的光阴

  时隔22年,一朝回到当年曾经工作过的工交处重操旧业,还是那些统计制度,还是算盘、直尺等统计工具,林寿琦恍然如梦,百感交集。他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失而复得的机会,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决心把被历史耽误的光阴全部追回来。这时,党组织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1984年初他被任命为工交处副处长,年底转任处长,1987年调任综合处处长,1994年被任命为省统计局副局长。

  根据当时局领导分工,他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法治统,重点是健全和完善地方统计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统计科研与学会工作,发挥统计科研在统计改革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三是发展统计新闻出版事业,强化统计新闻工作力度,提高统计出版物质量;四是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统计登记证制度和基层单位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制度。他主持研发的《福建省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得到省领导的好评。他牵头组织的为省人大、政协两会服务的“统计资料查询服务系统”一直延用至今。

  他还致力于经济形势和统计改革的研究,同时被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在省委《调研内参》、省政府《发展研究》、省政协《政协通讯》、省社科联《福建论坛》、省体改委《福建体改研究》等刊物上都曾刊载过他的论述。

  他的身体也经受过严峻的考验,由于反右以后的长期劳累,以及恢复工作后肩负重任,他的体质极其虚弱,胃疾尤为严重。1995年的一个周日,他在机关加班时,忽觉胃部一阵巨痛,起初以为要拉肚子,没想到一进厕所,上吐下泄,全是鲜血。突如其来的巨量出血,令他虚脱,昏迷在厕所里,所幸被同事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但他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时又投入到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和全省税源普查工作中去了。

  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勤勉工作,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甚至手把手指教。“我永远都记得参加工作后学写第一篇统计分析报告的情景。那时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工交处工作不久,去基层调研回来后,熬了几天起草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统计分析报告交给老林。这篇誊写在公文稿纸上的文章被他修改得密密麻麻,简直一无是处,至今我还珍藏着底稿,也无异于珍藏着一份感激之情。”福建省统计局副局长陈志强在专著《新编统计分析报告写作方法》出版时深情地回忆说,“这篇报告得到了省长的表扬,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对统计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可以说,林寿琦不但是我的老领导,更是我的老师。他的言传身教,令我受益终身。”

  林寿琦是党外人士,1992年被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统计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他是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1995年他入选国家统计局编写的《当代中国统计人物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0年他入选政协福建省委会编写的《政协委员风采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006年他被收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共福建党史人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林寿琦仍心系统计,力所能及继续为统计服务

  2003年,年龄66岁、工龄50年的林寿琦退休了。但他依然与与统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退休后曾经担任一届省统计学会会长和两届泉州市统计学会顾问,2007年被省统计局聘为省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代表。省统计局一些处室也与他保持密切联系,或请他帮助审查年鉴资料,或请他帮助审阅论文及刊物文稿。2009年省统计局邀请林寿琦任《福建省志·统计志(1996-2005)》的总撰。他对统计制度、统计改革的历史极为熟稔,不仅培训、指导各章节撰稿人,自己也一如既往地认真对待志稿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2011年,他做白内障切除手术,这期间也仍牵挂着志稿的编修进度,指导着编辑室人员进行修订。总之,又10年过去了,他至今仍与统计尘缘未了。

  有人不理解:劳累了一生,好不容易退休了,何必还操这个心,受这个累。林寿琦可不这么认为,他乐在其中:“退休后,能继续做些与统计有关的事,保持与局里的联系,对我来说是非常愉快的事。”

  60年弹指一挥间,他见证了中国统计艰苦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统计制度从MPSSNA体系变革,统计手段从算盘到信息现代化飞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又把我国统计工作整体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他感到由衷愉悦,深深为中国统计祈福。

  “我学的是统计专业,毕生从事统计工作,从一而终,无怨无悔。”他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他说,我们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不重视统计工作,特别是1958年的浮夸风,统计数字弄虚作假,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教训非常深刻。他认为我们统计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忠于职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力求数据的真实准确,才无愧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信任,无愧于光荣的统计岗位。

  “生活过得很充实。”谈起退休生活,林寿琦笑容满面。他是林则徐后裔联络组组长,每年组织林公后裔瞻仰、祭拜先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年他还陪伴太太外出旅游,留连大好河山,开阔胸襟,用镜头定格美丽风景,他的摄影作品《神奇天池》入选福建省统计系统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摄影书画作品选集《爱在数海》。

  时光荏苒。伴着新中国统计的成长,伴着中国统计改革的步伐,林寿琦风雨人生的60年就这样流过了。

  毫无疑问,统计丰富了他生命的厚度,拓展了他生命的宽度,是他一生如丝如缕的牵绊。无论遭受怎样的艰难挫折,遇到怎样的不公对待,他心中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倾其一生秉持着对党、对统计事业的无限忠诚。

  这样的人生,写满了热爱与感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统计局)

 
 
 
 
 
  中国统计移动资讯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包括统计新闻、统计数据、统计热点、指标解释和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等。
客户端下载:
iPhone

iPad

android2.2-2.3版本
android3.0及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