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中国统计:中国农业普查 世界规模最大


中国信息报 2010-10-11 11:06:29



  200878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第四次(扩大)会议的召开,预示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普查取得了圆满成功。

 

  繁重的任务

 

  中国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23124时。1996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国农业普查条例》。

 

  中国农业普查对象数量巨大。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调查了2.1亿农户、35.6万个非住户类农业经营单位、139.6万个乡镇企业、74万个行政村、4.3万个乡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访问调查了近2.3亿住户、4.1万个乡镇和街道、65.6万个行政村和居委会、39.5万个农业经营单位。普查的范围之大、对象之多、涉及面之广可属世界之最。

 

  农业普查队伍规模宏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以行政村为普查区,将全国划分成60多万个普查区、600万个普查小区。需要聘请的普查指导员60多万人、普查员600多万人,加上县(市)、乡镇普查人员,全国直接参与一线普查的普查人员近700万人,仅普查人员的数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组织、管理、培训的任务异常繁重。

 

  农业普查内容非常丰富。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的农业普查内容涵盖了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个方面,是一次大范围的“三农”普查。在参照《世界农业普查方案》的基础上,精心研究制定出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科学可行的普查方案。普查的内容包括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情况。

 

  成功的实践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表式,主要由普查人员直接入户调查。中国农业普查是以农业为重点,以农村为基础,以农户为依托的“三农”普查。

 

  中国农业普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建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国务院设立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农业普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普查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具体负责农业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个普查工作经历了普查准备、现场调查、数据处理及发布和工作总结及资料开发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周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安排,保证了整个农业普查工作能顺利有序地推进。如数据处理阶段,在吸取第一次农业普查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先进的光电录入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设备,大大提高了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建立了各级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对每个环节都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确保了数据质量。

 

  填补了农业统计的空白

 

  在我国,乡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计划经济时期,合作化以后建立了以5万多个人民公社为基础的全面报表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扩展为两亿多农户。农业统计扩展为农村统计。与这些变化相适应,恢复和建立了农产品产量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制度。但一些更详尽的调查还无法建立起来,一些数据长期依靠逐级报表和估算取得。农业普查的开展,填补了一些数据的空白。农业普查首次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并在农业服务业、非农村住户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商业设施及环境卫生、村级组织及财务、农民住房和劳动力外出情况等方面,获取了大量过去全面统计和抽样调查没有统计调查过的信息。同时,更新和丰富了常规年报统计的内容。对常规统计调查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扩展和充实,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基本状况、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推广、社区基本服务、农村市场流通、农村社会事业、农村人口流动及就业、农户生活状况及收支等常规统计调查内容,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农业普查结果准确反映了我国各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全面摸清了“三农”家底,为我国政府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丰富的统计信息。

 

  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

 

  过去有的地方由于统计基础薄弱,常规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地方由于受调查方法和统计手段的制约,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反映“三农”的发展变化;有的地方存在人为夸大或缩小数据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统计方法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地区和部门利益的驱动等,也影响了数据质量,有些质量不高的数据评估纠正起来难度比较大。通过农业普查,对年报中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牲畜存栏、农业机械和水产养殖面积等指标进行了全面的核实和修正,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推动了常规农业统计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农业和农村结构的不断调整,必须对农村抽样调查的样本进行轮换。农业普查制度建立前,由于没有抽样框,迟迟无法对样本进行轮换。随着农业普查制度的建立和两次普查的实施,我们进行了3次样本轮换,保证了农村调查数据质量。普查资料也为各种专项调查提供了抽样框。农业普查还催生了新的农村统计制度,如第二次农业普查后发现常规的畜牧业调查制度存在问题,直接影响数据质量。因而以事实为依据,与各相关部门研讨提出废止以前的畜牧业报表制度,以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以抽样为主的畜禽监测调查制度,运行两年来,效果良好,基本解决了数据的质量问题。

 

  中国农业普查举世瞩目

 

  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的实施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和技术支持下开展的,意大利政府和粮农组织无偿援助资金1600万美元。两次普查共有28个国家和5个国际组织的280多人次的国际专家到中国指导和培训普查技术人员,现场调查期间,有很多国际专家到现场考察。普查项目执行期间,中方也有大批有关人员到国外接受培训。农业普查的开展,扩大了中国统计的国际影响,中国农业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农业普查的实施,在许多方面填补了世界农业普查的空白,是世界农业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普查制度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很多经验还在完善,不少问题也在思考和正在提出解决办法。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还将迈出第二步、第三步……

 

   
 

中国政府统计60年

新《统计法》实施

中国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统计系统文化建设成果汇报演出

2010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

统计青年宣誓活动

“世界统计日”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