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是国家为掌握国民经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的一项大型国情国力调查。目前,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上报工作暂告段落,普查数据质量如何?怎样提高数据质量?是各级统计人员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普查工作者,想就此提些许不成熟的建议。
一、影响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原因
一是法律意识不强。经济普查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日趋复杂,调查对象中了解《统计法》的人不多,甚至于知道应该履行统计义务的人也不多。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虚报、瞒报、拒绝提供统计数据是一种违法行为,加之部分调查对象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普查的申报内容,常怀有戒备心理,绕着弯子回避,找着岔子推辞,配合程度差,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经济普查离不开宣传,但少数地方对普查宣传的认识不到位,无论媒体宣传还是户外宣传力度不够大,造成当地经济普查宣传氛围不浓,普查对象知晓率低、工作配合程度差。
三是普查员素质参差不齐。经济普查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深、难度大、信息量多,对专业知识、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而普查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上岗前经过了短期培训,但仍难以适应普查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即使有的普查员想做好普查工作,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全面,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难免影响普查数据质量。
四是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不够。经济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完成。但少数部门领导对普查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普查工作主要是统计部门的事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普查数据质量。
五是普查方案的科学性严谨性有待斟酌。普查工作临近结束,国家、省问题解答及各种制度补丁才纷至沓来,并且有朝令夕改现象。加之部分普查指标设置过细,专业性太强,方案的不严谨直接影响数据质量。
二、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统计立法力度,制定一套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从抓法制入手,坚持依法统计,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统计改革,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悬挂横幅,气球,群发短信,电视电子显示屏,张贴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最大限度争取普查对象的支持与配合,使普查工作深入人心,从而提高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让经济普查做到家喻户晓。
三是重视普查员的选调与培训。在普查员选调时可选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较熟悉统计或经济工作,具有一定财会、统计专业业务知识的人员。系统、全面、实效的培训是普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业务培训要细致全面,对普查工作中涉及到的每一项内容和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必须全面讲解,使每一个普查员都能熟练掌握经济普查的每个程序和工作环节,切实保证普查工作质量。
四是最大限度取得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可充分利用工商、税务、编制、民政、质检、卫生、文化等部门资料,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从而少走弯路,为普查工作有序的开展奠定基础。
总之,要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就要想法设法抓好影响数据质量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经济普查的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