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普查工作的成败,如何搞准各调查单位的普查数据是各级普查机构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所指的“三下”企业是指除规模上工业,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限额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外的其它各类企业。这一类企业单位数多、规模小,有帐但核算基础比较薄弱,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上报的数据与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比明显偏小。普查调查取数时面临有帐可依但不可信,数据评估又受调查制度制约的两难境地,二经普就要开始,本文就如何搞准“三下”企业普查数据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普查参考。
一、影响“三下”企业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会计信息失真,统计调查取数处于两难境地。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三下”企业中是尤为突出。其原因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技术性失误,但最主要原因的还是企业为了追求额外的经济利益而不愿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如产品直接走市场的、进行现金交易的,能不开发票就不开发票;多列开支,减少利润;为了少交社保费而控制职工工资、人数等等。目前统计核算的原始依据大多来自会计核算,统计报表中很多指标直接从会计报表中摘取,无论是统计制度规定还是统计稽查过程中的取证依据,都会优先考虑会计核算依据。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三下”企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失去基础,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构成增加值的各项数据都会出现明显的偏小。因此,在经济普查调查取数时将面临有帐可依但不可信,数据评估又受调查制度制约的两难境地。
2、面广量大,变化频繁。“三下”企业的最主要特点是规模小,单位数多。据初步预计,二经普台州黄岩区“三下”企业单位数将近4000家,占全部企业单位总数的80%,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试点方案规定,“三下”企业是实行全面报表制度的,普查的工作量非常大。且此类企业易生易灭,变化频繁,厂内厂、店中店现象的普遍存在,给普查增加了额外难度。
3、统计核算基础薄弱。相对于“三上”企业来讲,“三下”企业填报的普查表简单得多,但由于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改革后,经常性统计报表制度中“三下”企业都是实行抽样调查的,除少数样本企业外,统计工作在绝大多数“三下”企业中淡出,企业的统计基础比较薄弱。会计报表很多是由兼职会计人员或会计事务所代理,普查表也大多由外聘的财会人员填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够了解,对统计业务不够熟悉。统计人员的素质、核算基础与普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4、业主配合程度不高。“三下”企业虽有法人单位之名,但其经营管理仍难逃家族制模式,与个体经营户相仿。业主对普查的配合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外来调查抱有较大戒心,往往以会计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或以上交税金推算统计指标应付了事,要其如实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几乎不可能。
二、提高“三下”企业数据质量的思考
1、部门协同配合,加强基础建设。经济普查是一项政府性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全力配合,在普查正式登记之前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工商、质监、编办、民政、税务等部门对各自掌握的单位名录要先进行全面的核对清理,为编制普查单位清查底册提供准确信息。税务部门要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以保证普查源头数据质量。
2、宣传与法制相结合,提高企业依法上报意识。宣传是历来普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宣传工作到位可以使调查对象认识到普查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根据一经普的经验,宣传工作过于偏向打消调查对象的思想过滤、对普查数据的保密性等方面,以争取调查对象的配合。而忽略了对调查对象的义务教育,使得宣传工作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因此,在二经普中还要加强企业有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的宣传,对企业瞒报、虚报、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及时查处,对典型案例予以曝光,以提高企业依法上报统计资料的意识。
3、多种调查方式结合,力求提高调查数据真实性。以全面调查为基础,结合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手段,对普查调查数据进行修正,力求调查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4、建立一套独立于会计核算以外的统计数据采集系统。“三下”企业的会计核算大多以应付税务部门为主要目的,而普查的目的是要求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在当前会计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情况下,要搞准普查数据,应建立一套独立于会计核算之外的统计数据采集系统,从原始凭证→统计台帐→统计报表有自己的核算依据、核算流程、核算方法,不完全依赖于会计核算基础资料。
5、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加强“三下”企业重要指标的定额标准研究,可参照税务部门的税收定额标准方法,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有可靠来源的可测量指标(如场地、设备、用电量、房租、床位、从业人数等)来评估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普查调查制度要认可有充分依据的评估数据,在设计普查表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考虑增加一些可测量指标。
(作者单位:台州黄岩区经普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