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八: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2002/11/06 16:08

|

Aa

字体: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1989年至2001年间,国内外曾出现过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但中国经济发展仍保持较高速度,年平均增长9.3%,大大领先于世界3.2%、发达国家2.7%以及发展中国家5.2%的速度,也超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5.8%的速度,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89年以后,由于我国的币值稳定,按美元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稳定增长之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也明显加大,从1989年的2.2%上升到2001年的3.7%。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到世界第6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很低。但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人均GNP水平也提升较快。按照世界银行的三年平均汇率方法计算,1978年我国的人均GNP只有190美元,1999年达到78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首次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0年已升至840美元。在世界银行计算的20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人均GNP排名也从1978年的第19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41位。虽然跨入下中等收入组行列,但在该组中的排位仍然比较靠后(2000年,下中等收入组是人均GNP介于7562995美元的国家)。2000年中国的人均GNP仅相当于高收入组平均水平(27680美元)的3%,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1970美元)的43%。我国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社会供给量持续增加,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逐年上升,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到2001年,农产品中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蔬菜、肉类、蛋类、鱼类等产量列世界第1位;羊毛、茶叶产量居世界第2位;麻类产量居世界第3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4位;甘蔗产量,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居世界第3位。工业产品位次提升更快,1989时钢产量还仅位于第4位,化肥产量居第3位,2000年已升至第1位;发电量从第4位升至第2位;糖产量从第6位升至第3位;原油产量保持世界第5位。

 

  中国大多数农产品人均产量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略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1989年到2001年,在传统食物小麦、稻谷、玉米等谷物人均产量保持原有水平的同时,肉类、蛋类、奶类、蔬菜和水果等几乎翻了一番,有效改善了我国膳食结构。谷物、籽棉、肉类、蛋类、蔬菜等都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除稻谷、籽棉、烟叶、蔬菜、蛋类等达到或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外,其它主要农产品,像谷物、大豆、油菜籽、肉类、奶类和水果等都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一些工业产品,如钢、煤、水泥和化肥等人均产量已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钢产量达到120千克,比1989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原煤增加了30%,达到870千克;水泥增加了6.3倍,达到502千克;化肥增加了近2倍,达到26.6千克。但发电量、原油和汽车等人均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发展迅猛。1989年起我们继续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商品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5097.7亿美元,增长了近24倍,占世界的比重从1978年的1.5%,上升到1989年的3.7%2001年达到4%。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为第25位,1989年上升到第14位,2001年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列第6位。

 

  1978年出口贸易额98亿美元,仅占世界的0.8%,列世界第27位;1989年达到525亿美元,占世界的1.8%,列世界第11位; 2001年增至2662亿美元,占世界4.3%,列世界第6位。商品进口额1978年为109亿美元,仅占世界的1%,列世界第21位;1989年增长到591亿美元,占世界的1.7%,列世界第13位;到2001年又激增到2436亿美元,占世界3.8%,列世界第6位。

 

  近年来,世界各国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额也增长很快,在世界上的位次大大提高。从1989年到2001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从65亿美元增加到310美元,从世界第23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1位;进口额从56亿美元增加到364亿美元,从第30位上升至第10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达469亿美元,是1989年的14倍。近几年来,中国利用外资总额一直列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低通货膨胀率、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优惠的外资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是吸引外资的优势所在。

 

  国家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56亿美元,2001年底达到2122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2位。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为稳定国际经济秩序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79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6.4%1990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79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7.3% 1990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4.3%

 

  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提高较快。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9年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取的食物热值、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2642大卡、6450,均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三项分别为2715大卡、7268)。1999年三项指标分别提高15%30%64%,达到3044大卡、8382,全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808大卡、8375),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分别为3245大卡、99118)。2001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分别降到37.9%47.7%

 

  人民生活的改善,还体现在受教育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国文盲率从1989年的15.9%下降为6.7%,低于同期世界平均24.9%的水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7年我国小学入学率为123%,中学入学率为70%,分别高于世界平均101.8%60.1%的水平。

 

  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1.4岁,高于世界平均期望寿命67岁;199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3.2‰,低于54.5‰的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1989年至2001年间,国内外曾出现过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但中国经济发展仍保持较高速度,年平均增长9.3%,大大领先于世界3.2%、发达国家2.7%以及发展中国家5.2%的速度,也超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5.8%的速度,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89年以后,由于我国的币值稳定,按美元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稳定增长之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也明显加大,从1989年的2.2%上升到2001年的3.7%。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到世界第6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很低。但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人均GNP水平也提升较快。按照世界银行的三年平均汇率方法计算,1978年我国的人均GNP只有190美元,1999年达到78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首次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0年已升至840美元。在世界银行计算的20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人均GNP排名也从1978年的第19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41位。虽然跨入下中等收入组行列,但在该组中的排位仍然比较靠后(2000年,下中等收入组是人均GNP介于7562995美元的国家)。2000年中国的人均GNP仅相当于高收入组平均水平(27680美元)的3%,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1970美元)的43%。我国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社会供给量持续增加,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逐年上升,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到2001年,农产品中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蔬菜、肉类、蛋类、鱼类等产量列世界第1位;羊毛、茶叶产量居世界第2位;麻类产量居世界第3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4位;甘蔗产量,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居世界第3位。工业产品位次提升更快,1989时钢产量还仅位于第4位,化肥产量居第3位,2000年已升至第1位;发电量从第4位升至第2位;糖产量从第6位升至第3位;原油产量保持世界第5位。

 

  中国大多数农产品人均产量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略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1989年到2001年,在传统食物小麦、稻谷、玉米等谷物人均产量保持原有水平的同时,肉类、蛋类、奶类、蔬菜和水果等几乎翻了一番,有效改善了我国膳食结构。谷物、籽棉、肉类、蛋类、蔬菜等都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除稻谷、籽棉、烟叶、蔬菜、蛋类等达到或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外,其它主要农产品,像谷物、大豆、油菜籽、肉类、奶类和水果等都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一些工业产品,如钢、煤、水泥和化肥等人均产量已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钢产量达到120千克,比1989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原煤增加了30%,达到870千克;水泥增加了6.3倍,达到502千克;化肥增加了近2倍,达到26.6千克。但发电量、原油和汽车等人均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发展迅猛。1989年起我们继续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商品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5097.7亿美元,增长了近24倍,占世界的比重从1978年的1.5%,上升到1989年的3.7%2001年达到4%。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为第25位,1989年上升到第14位,2001年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列第6位。

 

  1978年出口贸易额98亿美元,仅占世界的0.8%,列世界第27位;1989年达到525亿美元,占世界的1.8%,列世界第11位; 2001年增至2662亿美元,占世界4.3%,列世界第6位。商品进口额1978年为109亿美元,仅占世界的1%,列世界第21位;1989年增长到591亿美元,占世界的1.7%,列世界第13位;到2001年又激增到2436亿美元,占世界3.8%,列世界第6位。

 

  近年来,世界各国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额也增长很快,在世界上的位次大大提高。从1989年到2001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从65亿美元增加到310美元,从世界第23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1位;进口额从56亿美元增加到364亿美元,从第30位上升至第10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达469亿美元,是1989年的14倍。近几年来,中国利用外资总额一直列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低通货膨胀率、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优惠的外资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是吸引外资的优势所在。

 

  国家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56亿美元,2001年底达到2122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2位。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为稳定国际经济秩序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79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6.4%1990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79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7.3% 1990年至2001年年均增长4.3%

 

  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提高较快。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9年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取的食物热值、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2642大卡、6450,均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三项分别为2715大卡、7268)。1999年三项指标分别提高15%30%64%,达到3044大卡、8382,全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808大卡、8375),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分别为3245大卡、99118)。2001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分别降到37.9%47.7%

 

  人民生活的改善,还体现在受教育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国文盲率从1989年的15.9%下降为6.7%,低于同期世界平均24.9%的水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7年我国小学入学率为123%,中学入学率为70%,分别高于世界平均101.8%60.1%的水平。

 

  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1.4岁,高于世界平均期望寿命67岁;199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3.2‰,低于54.5‰的世界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