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2/11/04 09:22

|

Aa

字体:
|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90年到200111年期间,我国地级城市数量由188个增加到269个(除特别说明,本文数据指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数),市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市覆盖的面积达408.9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如下表:

 

1 2001年与1990年城市基本情况比较

 

2001

1990

增长(%)

全部城市数()

662

467

41.8

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

269

188

43.1

特大城市数()

41

31

32.3

城市全市覆盖面积(万平方公里)

408.9

189.7

115.6

城市市辖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49.4

26.5

86.4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7586

9332

88.4

 

  2001年城市市辖区总人口30400.9万人,比1990个增长69.5%,其中非农业人口17753.3万人,比1990年增长51.9%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2 2001年与1990年城市人口比较

 

2001

1990

增长(%)

城市全市人口数(万人)

110297

62461.3

76.6

城市市辖区人口数(万人)

30400.9

17939.0

69.5

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万人)

17753.3

11688.0

51.9

市镇总人口

48064

30195

59.2

市镇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7.7

26.4

-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已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据公安部2001年统计,全国城市共吸纳了暂住人口4744.3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8.5%。在有些城市,外来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人口。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全面实施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了城市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进城落户的条件,有些地方还推行了投资、买房可落户的政策,确立了以居住地和就业为原则,实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城市吸纳能力的增强,使得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成为可能,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后备支援。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进一步发展壮大。较具规模的有以北京、天津、大连、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动力源。

 

  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2001年,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不包括市辖县,下同)由1990年的6708亿元,增加到55057亿元,增长3.9倍,年均增长达15.5%城市经济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自身实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城市数量的扩张。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36%上升到2001年的57.4%,提高了21.4个百分点。

 

  2001年城市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4175.4亿元,是19904倍。年均增长13.4%。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5222.4亿元,其中科学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比重为13.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125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42992亿元,是1990年的13.8倍。

 

  1990年我国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4个城市。到2001年达到了45个城市,其中9个城市超1000亿,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沈阳、大庆。如下表:

 

3 国内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城市

(单位:亿元)

城市名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

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

上海

4893.0

511.7

北京

2697.9

447.7

广州

2449.0

258.6

深圳

1954.2

107.6

天津

1649.9

253.0

武汉

1347.8

122.6

杭州

1195.2

85.1

沈阳

1057.2

185.0

大庆

1031.5

143.9

 

  2001年全部城市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322.9元,是1990年的4.8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倍。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石油城市大庆及克拉玛依,2001年达到164个,其中超2万元的城市有58个。它们是:深圳、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玉溪、珠海、宁波、盘锦、广州、厦门、上海、东莞、无锡、惠州、江门、大连、佛山、福州、威海、杭州、温州、苏州、青岛、泉州、北京、中山、南京、长沙、镇江、南通、秦皇岛、济南、石家庄、鞍山、常州、长春、海口、昆明、十堰、成都、濮阳、天津、沈阳、淄博、绍兴、株洲、三明、扬州、烟台、马鞍山、漳州、白银、哈尔滨、泰州、鄂尔多斯、荆门、岳阳和芜湖。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城市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630.7亿元、27432.3亿元和24993.9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5倍、4倍和6.7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由1990年的6.660.433 调整为2001年的4.8:49.8:45.4 。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1.8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提高了1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增强。

 

  三、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90年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施,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城市工业发展走进一个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2001年城市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共有81521个,其中:内资企业60499个,外商及港澳台企业21022个,共实现产值61869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40814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21054 亿元。共实现销售收入60928 亿元,利税7311.6亿元,分别占全国66%72.5%。如下表:

 

4 2001年城市工业情况

2001年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个)

81521

 

其中:内资企业(个)

60499

港、澳、台(个)

11870

外资企业(个)

9152

工业总产值(亿元)

61869.1

其中:内资企业(亿元)

40814.0

港、澳、台(亿元)

8316.9

外资企业(亿元)

12738.5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60927.5

 

  1990年以来,我国城市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如中国普天、海尔、联想、上海广电、TCL、熊猫、长城计算机、华为、海信、长虹、上海贝尔、北大方正、中兴通讯股份公司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型企业,其中普天、海尔的销售总额突破了600亿元。

 

  几年来,随着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城市工业在钢铁、石油、汽车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诞生了一批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正在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而努力。

 

  四、国内贸易繁荣兴旺,对外开放发展迅速

 

  90年代,城乡消费品市场一直保持货源充足,商品消费日益活跃。新建了许多大型商场、各种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2001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737.5亿元,比1990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18.7%。批发零、贸易业商品销售商品总额42671亿元,比1990年增长11.4倍。2001年,我国城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数17504个,其中零售业发展尤为迅速,共有百货商场1983个,超级市场1025个。平均11530户就有一个规模性的零售企业。90年代以前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经济”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几十年的卖方市场全面让位于买方市场。

 

  对外开放发展迅速,2001年城市共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7789个指外商和港澳台直接投资,协议外资金额5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7.6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6倍和17.3倍。2001年已投产(营业)企业数达69106个,从业人员722万人。

 

  在逐步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海南省,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后,我国又先后开放了18个省会城市,6个沿江城市、13个沿边城市。初步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到边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2001年中国能够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长期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90年代以来,一大批国际上的知名的、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大财团,如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宝洁、惠普等纷纷来华投资建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的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广州市,世界500强中已有99家设立了以制造业为主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为34.89亿美元,其中不少代表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如最新版的本田雅阁车型、德国西门子投资生产的传输设备和控制设备、摩托罗拉投资参与生产的金鹏移动通讯系统,爱立信电信工程公司在华南地区全面负责中国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服务等等。

 

  五、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90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展了显著变化,已基本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型资料和享受型性资料。200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比1990年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在娱乐、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居住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升。80年代的消费热点商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已全面更新换代,取而代之的是品质更佳、功能更全的新产品,如彩电,现今市场上流行的是高清晰度、数字式的纯平彩电、背投彩电,已远非80年代电视机所能比拟的了。新一批的消费热点商品,如手机、DVD影碟机、家用多媒体电脑、家用中央空调、汽车等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逐渐成为了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大大加快了我国城镇住房市场化进程。2001年,城市个人购房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89.23%,比1995年的53%1985年的14%,分别提高36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广西、海南、重庆、吉林、湖南、天津、江苏7个省市个人购房比例超过95%2001年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5.7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6平方米。住上成套楼房的家庭占到72.7%,比1990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有浴室或厕所的家庭占75%,比1990年上升23个百分点。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也达70%以上;绝大多数家庭都能独自享用自来水和厨房。上海、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的居住条件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17.3平方米17.6平方米17.8平方米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是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城市大力发展和改造城市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运输能力有较大提高。90年代我国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批交通重点投资项目,如京九铁路、大秦铁路二期工程、广深高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京深高速公路、珠海机场等。“九五”末期,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6.8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3万多公里,继俄罗斯、德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分别比1990年增加1.5万和0.6万公里2001年全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9万公里,总长度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后铁路连续四次提速,大大缓解了客货运输的供求矛盾。2000年我国共有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2001年城市货运总量达55.6亿吨,比1990年增长48%;客运总量56亿人次,增长56%,其中民航货邮运量186万吨,比1990年增长4.3倍,民航客运总量6275万人次,增长3.1倍。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邮电通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1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3953.2亿元, 电信业务收入完成3571.9亿元,邮电局(所)数达21702处。家用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城市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从1990年的4.3部增长至200039.2 部;九十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移动电话网已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县市,用户数超过1亿4千万户,跃居世界第1位。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数据网及IP电话业务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移动漫游业务;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互联网漫游业务。

 

  中国现有3500万网络用户,并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随着家用电脑和宽带上网的不断普及以及上网费用的不断下调,互联网和它带来的方便正改变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市内交通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1年城市年末铺装道路面积达17.8亿平方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5.8平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长2.1倍和80%。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达20.4万辆,增长2.7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几个城市的地铁已先后建成通车,南京、武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也都在准备上马。全部地铁总里程已达88.99公里,大大缓解了这几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城市出租业发展迅速,2001年城市出租车总数达75.7万辆,比1990年增长6.3倍。“打的”已成为普通老百姓出行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

 

  ——城市绿化工作得到加强。21世纪中国将进入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城市世纪”,这将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1985年中国城市生态赤字为21.6%1990年为19.5%1995年为13.8%1999年为10.65%,数字表明中国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发展绿色城市的基础。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53.1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3平方米。建设部于1992年在全国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以城市为中心,从综合角度出发,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到目前为止,已有29个城市获得了这一称号,分别为:北京、合肥、珠海、杭州、深圳、马鞍山、威海、中山、大连、南京、厦门、南宁、青岛、濮阳、十堰、佛山、三明、秦皇岛、烟台、江门、惠州、茂名、肇庆、海口、三亚、襄樊、石河子、常熟、长春。这些城市的平均绿化覆盖率达3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平方米,大大超过城市平均水平。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由于受“服务行业不创造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6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一般也占60%左右,部分城市的比重甚至超过了90%。相比之下,我国城市第三产业不仅比重小、水平低,而且结构不尽合理。2001年,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45.4%,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不到48%。第三产业还是以传统行业如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主,而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新兴行业中则比较落后。

 

  二是城市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绩,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总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大气和水体污染依然严重,6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5%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垃圾污染日益突出,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60%。总体上看,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垃圾的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燃料。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同时,要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城市环境也非短期能够改变的。全国城市中,空气总悬浮颗粒普遍超标,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城市水质量呈现加快恶化趋势。据1996年的统计,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我国城市缺水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全国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非常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基础过于薄弱,投资大、效益低等特点,我国城市存在着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差距还很明显。2001年,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只有6.7辆,人均铺装道路面积5.8平方米,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90年到200111年期间,我国地级城市数量由188个增加到269个(除特别说明,本文数据指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数),市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市覆盖的面积达408.9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如下表:

 

1 2001年与1990年城市基本情况比较

 

2001

1990

增长(%)

全部城市数()

662

467

41.8

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

269

188

43.1

特大城市数()

41

31

32.3

城市全市覆盖面积(万平方公里)

408.9

189.7

115.6

城市市辖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49.4

26.5

86.4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7586

9332

88.4

 

  2001年城市市辖区总人口30400.9万人,比1990个增长69.5%,其中非农业人口17753.3万人,比1990年增长51.9%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2 2001年与1990年城市人口比较

 

2001

1990

增长(%)

城市全市人口数(万人)

110297

62461.3

76.6

城市市辖区人口数(万人)

30400.9

17939.0

69.5

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万人)

17753.3

11688.0

51.9

市镇总人口

48064

30195

59.2

市镇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7.7

26.4

-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已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据公安部2001年统计,全国城市共吸纳了暂住人口4744.3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8.5%。在有些城市,外来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人口。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全面实施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了城市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进城落户的条件,有些地方还推行了投资、买房可落户的政策,确立了以居住地和就业为原则,实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城市吸纳能力的增强,使得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成为可能,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后备支援。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进一步发展壮大。较具规模的有以北京、天津、大连、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动力源。

 

  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2001年,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不包括市辖县,下同)由1990年的6708亿元,增加到55057亿元,增长3.9倍,年均增长达15.5%城市经济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自身实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城市数量的扩张。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36%上升到2001年的57.4%,提高了21.4个百分点。

 

  2001年城市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4175.4亿元,是19904倍。年均增长13.4%。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5222.4亿元,其中科学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比重为13.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125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42992亿元,是1990年的13.8倍。

 

  1990年我国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4个城市。到2001年达到了45个城市,其中9个城市超1000亿,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沈阳、大庆。如下表:

 

3 国内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城市

(单位:亿元)

城市名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

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

上海

4893.0

511.7

北京

2697.9

447.7

广州

2449.0

258.6

深圳

1954.2

107.6

天津

1649.9

253.0

武汉

1347.8

122.6

杭州

1195.2

85.1

沈阳

1057.2

185.0

大庆

1031.5

143.9

 

  2001年全部城市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322.9元,是1990年的4.8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倍。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石油城市大庆及克拉玛依,2001年达到164个,其中超2万元的城市有58个。它们是:深圳、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玉溪、珠海、宁波、盘锦、广州、厦门、上海、东莞、无锡、惠州、江门、大连、佛山、福州、威海、杭州、温州、苏州、青岛、泉州、北京、中山、南京、长沙、镇江、南通、秦皇岛、济南、石家庄、鞍山、常州、长春、海口、昆明、十堰、成都、濮阳、天津、沈阳、淄博、绍兴、株洲、三明、扬州、烟台、马鞍山、漳州、白银、哈尔滨、泰州、鄂尔多斯、荆门、岳阳和芜湖。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城市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630.7亿元、27432.3亿元和24993.9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5倍、4倍和6.7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由1990年的6.660.433 调整为2001年的4.8:49.8:45.4 。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1.8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提高了1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增强。

 

  三、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90年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施,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城市工业发展走进一个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2001年城市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共有81521个,其中:内资企业60499个,外商及港澳台企业21022个,共实现产值61869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40814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21054 亿元。共实现销售收入60928 亿元,利税7311.6亿元,分别占全国66%72.5%。如下表:

 

4 2001年城市工业情况

2001年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个)

81521

 

其中:内资企业(个)

60499

港、澳、台(个)

11870

外资企业(个)

9152

工业总产值(亿元)

61869.1

其中:内资企业(亿元)

40814.0

港、澳、台(亿元)

8316.9

外资企业(亿元)

12738.5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60927.5

 

  1990年以来,我国城市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如中国普天、海尔、联想、上海广电、TCL、熊猫、长城计算机、华为、海信、长虹、上海贝尔、北大方正、中兴通讯股份公司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型企业,其中普天、海尔的销售总额突破了600亿元。

 

  几年来,随着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城市工业在钢铁、石油、汽车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诞生了一批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正在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而努力。

 

  四、国内贸易繁荣兴旺,对外开放发展迅速

 

  90年代,城乡消费品市场一直保持货源充足,商品消费日益活跃。新建了许多大型商场、各种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2001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737.5亿元,比1990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18.7%。批发零、贸易业商品销售商品总额42671亿元,比1990年增长11.4倍。2001年,我国城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数17504个,其中零售业发展尤为迅速,共有百货商场1983个,超级市场1025个。平均11530户就有一个规模性的零售企业。90年代以前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经济”已经得到了有效治理,几十年的卖方市场全面让位于买方市场。

 

  对外开放发展迅速,2001年城市共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7789个指外商和港澳台直接投资,协议外资金额5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7.6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6倍和17.3倍。2001年已投产(营业)企业数达69106个,从业人员722万人。

 

  在逐步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海南省,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后,我国又先后开放了18个省会城市,6个沿江城市、13个沿边城市。初步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到边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2001年中国能够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长期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90年代以来,一大批国际上的知名的、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大财团,如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宝洁、惠普等纷纷来华投资建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的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广州市,世界500强中已有99家设立了以制造业为主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为34.89亿美元,其中不少代表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如最新版的本田雅阁车型、德国西门子投资生产的传输设备和控制设备、摩托罗拉投资参与生产的金鹏移动通讯系统,爱立信电信工程公司在华南地区全面负责中国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服务等等。

 

  五、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90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展了显著变化,已基本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型资料和享受型性资料。200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比1990年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在娱乐、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居住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升。80年代的消费热点商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已全面更新换代,取而代之的是品质更佳、功能更全的新产品,如彩电,现今市场上流行的是高清晰度、数字式的纯平彩电、背投彩电,已远非80年代电视机所能比拟的了。新一批的消费热点商品,如手机、DVD影碟机、家用多媒体电脑、家用中央空调、汽车等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逐渐成为了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大大加快了我国城镇住房市场化进程。2001年,城市个人购房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89.23%,比1995年的53%1985年的14%,分别提高36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广西、海南、重庆、吉林、湖南、天津、江苏7个省市个人购房比例超过95%2001年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5.7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6平方米。住上成套楼房的家庭占到72.7%,比1990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有浴室或厕所的家庭占75%,比1990年上升23个百分点。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也达70%以上;绝大多数家庭都能独自享用自来水和厨房。上海、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的居住条件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17.3平方米17.6平方米17.8平方米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是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城市大力发展和改造城市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运输能力有较大提高。90年代我国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批交通重点投资项目,如京九铁路、大秦铁路二期工程、广深高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京深高速公路、珠海机场等。“九五”末期,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6.8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3万多公里,继俄罗斯、德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分别比1990年增加1.5万和0.6万公里2001年全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9万公里,总长度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后铁路连续四次提速,大大缓解了客货运输的供求矛盾。2000年我国共有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2001年城市货运总量达55.6亿吨,比1990年增长48%;客运总量56亿人次,增长56%,其中民航货邮运量186万吨,比1990年增长4.3倍,民航客运总量6275万人次,增长3.1倍。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邮电通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1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3953.2亿元, 电信业务收入完成3571.9亿元,邮电局(所)数达21702处。家用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城市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从1990年的4.3部增长至200039.2 部;九十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移动电话网已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县市,用户数超过1亿4千万户,跃居世界第1位。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数据网及IP电话业务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移动漫游业务;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互联网漫游业务。

 

  中国现有3500万网络用户,并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随着家用电脑和宽带上网的不断普及以及上网费用的不断下调,互联网和它带来的方便正改变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市内交通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1年城市年末铺装道路面积达17.8亿平方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5.8平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长2.1倍和80%。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达20.4万辆,增长2.7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几个城市的地铁已先后建成通车,南京、武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也都在准备上马。全部地铁总里程已达88.99公里,大大缓解了这几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城市出租业发展迅速,2001年城市出租车总数达75.7万辆,比1990年增长6.3倍。“打的”已成为普通老百姓出行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

 

  ——城市绿化工作得到加强。21世纪中国将进入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城市世纪”,这将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是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1985年中国城市生态赤字为21.6%1990年为19.5%1995年为13.8%1999年为10.65%,数字表明中国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发展绿色城市的基础。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53.1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3平方米。建设部于1992年在全国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以城市为中心,从综合角度出发,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到目前为止,已有29个城市获得了这一称号,分别为:北京、合肥、珠海、杭州、深圳、马鞍山、威海、中山、大连、南京、厦门、南宁、青岛、濮阳、十堰、佛山、三明、秦皇岛、烟台、江门、惠州、茂名、肇庆、海口、三亚、襄樊、石河子、常熟、长春。这些城市的平均绿化覆盖率达3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平方米,大大超过城市平均水平。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由于受“服务行业不创造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6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一般也占60%左右,部分城市的比重甚至超过了90%。相比之下,我国城市第三产业不仅比重小、水平低,而且结构不尽合理。2001年,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45.4%,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不到48%。第三产业还是以传统行业如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主,而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新兴行业中则比较落后。

 

  二是城市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绩,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总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大气和水体污染依然严重,6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5%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垃圾污染日益突出,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60%。总体上看,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垃圾的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燃料。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同时,要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城市环境也非短期能够改变的。全国城市中,空气总悬浮颗粒普遍超标,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城市水质量呈现加快恶化趋势。据1996年的统计,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我国城市缺水问题也日趋严重,目前全国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非常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基础过于薄弱,投资大、效益低等特点,我国城市存在着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差距还很明显。2001年,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只有6.7辆,人均铺装道路面积5.8平方米,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