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一:运输邮电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2/10/21 10:14

|

Aa

字体:
|

  改革开放前,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装备落后,运输结构不尽合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状况明显缓解,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进入90年代,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建设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解决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这一时期,通过国家产业政策,把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放在优先地位。在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很快兴起了全社会办交通的良好局面,国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了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步伐。

 

  ()铁路建设重点突出

 

  铁路重点完善干线网的建设配套工作,集中力量打通主要限制口和扩大西南通道。重点完成了若干条大能力干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任务,为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创造了条件。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先后实施了4次大规模列车提速,提速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覆盖了全国铁路主要干线,使客运列车运行速度平均提高了25%,形成了“四纵两横”干线提速网络,扭转了我国铁路列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由1989年的56899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70057公里,年均增长1.7%,比19781988年均增长0.8%的速度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其中,复线里程由1989年的12528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22640公里,年均增长5.1%,复线率达38.3%;电气化里程由1989年的6372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6877公里,年均增长8.5%,电气化率达28.6%

 

  ()公路、水路、港口基础设施面貌明显改善

 

  交通系统集中力量相继完成了“三主一支持”(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航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交通发展规划中的一批主干工程,使交通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使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路通车里程由1989年的1014342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698012公里,年均增长4.4%,比19781988年均增长1.1%的速度提高了3.3个百分点。伴随公路里程的增长,公路密度及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公路通达条件得到改善。2001年底,全国公路密度达到17.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89年增加7.1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3%91.8%,比1989年分别增加了4.9个和16.8个百分点。路网质量明显提高,公路总体技术水平得到加强。2001年,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2.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89年的4.0%提高到13.4%;高速公路飞速发展,2001年达到1.94万公里,是1989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71倍,年均增长40.8%,跃居世界第2位。到2001年底,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2万公里,等级航道占总里程的比重达到52.4%。沿海主要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达到527个,内河港口万吨级泊位59个。

 

  ()民用航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为了适应航空运输发展的要求,民航机场、航路和配套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加速了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导航和气象保障系统的技术改造,在主要航路实现了航管雷达覆盖和先进的通信导航设施联网,多数机场配备了仪表着陆设备。在运输服务系统,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旅客服务系统和离港系统的建成、升档,为民航运输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全国机场网络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大型枢纽,省会和主要开放及旅游城市为干线,干线与支线机场相配合的格局。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989年的47.2万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55.4万公里,年均增长10.4%,比19781988年均增长9.6%的速度提高了0.8个百分点。到2001年底,我国民航定期航班机场已达到143个,比1989年增加49个;航线条数达到1143条,比1989年增加765条。其中,国内航线1009条,国际航线134条,分别增加675条和90条。

 

  ()邮电通信网络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家公用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和70%地市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于1998年底建成,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大容量、高速率的传输通道。长途光缆线路1988年开始投入使用,2001年发展到39.9万公里,比1989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56.5%。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和长话电路也分别由1989年的10.3万路端和8.71万路增长到2001年的703.6万路端和339.3万路。目前,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0570万门,是1989年的20倍,年均增长28.3%,网络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移动通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并迅速崛起,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6%以上县市,并与世界63个国家开通了国际自动漫游业务。2001年底,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2.19亿户。1992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用数据通信网,目前已初具规模。覆盖90%以上的县市,通信能力达到61万端口,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用数据通信网之一。

 

  二、交通运输量稳步增长,邮电业务量大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与1989年相比,全社会旅客运输量由79.1亿人增加到153.4亿人,年均增长5.7%;旅客周转量由6075亿人公里增加到13155亿人公里,年均增长6.7%。全社会货运量由98.8亿吨增加到140.1亿吨,年均增长3.0%;货物周转量由25592亿吨公里增加到47591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3%。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4.90亿吨增加到14.3亿吨,年均增长9.3%。邮电业务总量由123.5亿元增加到4556.3亿元,年均增长38.4%,比19781988年均增长9.6%的速度提高了28.8个百分点。

 

  在运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运输结构逐步改善。铁路运输仍保持着大通路、主干道的重要作用,承担着中长距离和大宗货物的运输任务,但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比重逐步下降,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89年的40.6%下降到2001年的30.6%,货物运输平均运距由707公里增加到798公里;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89年的50.0%下降到36.2%,旅客运输平均运距由269公里延伸到456公里。其他运输方式运输能力的快速提高,减轻了长期以来铁路运输的压力,使铁路运输运力紧张状况得到较大缓解。公路、水运和民航的潜力开始得到发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公路和民航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分别由1989年的43.8%3.1%上升到2001年的54.8%8.3%,水运货物周转量则由1989年的43.7%上升到54.6%

 

  邮电通信业务结构呈现电信业务比重上升,邮政业务比重下降的明显变化。电信业务比重由1989年的70.5%上升为2001年的90.0%,邮政业务比重由1989年的29.5%下降到2001年的10.0%。固定电话用户持续增长,2001年底达到18036.8万户,是1989年的31.8倍,年均增长33.4%,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已进入千家万户,住宅电话比重达到81.6%,比1989年提高62.1个百分点。移动通信飞速发展。2001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三。无线寻呼用户达到3606.4万户。数据通信业务发展强劲。2001年底,互联网专线和拨号上网用户达3656.3万户,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3万户,数字数据(DDN)用户达到43.9万户。目前,我国通信业务已从过去单纯的话音业务向包括数据、文字、图象等多种非话业务领域发展,满足了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三、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2001年与1989年相比,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由13366台增加到14955台,铁路货车由353041辆增加到449921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由511万辆增加到1802万辆,全国民用运输机动船由2729.0万净载重吨增加到4552.7万净载重吨,全国民用运输飞机由191架增加到566架。

 

  伴随着运输工具和运输线路数量的增强,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国家铁路复线比重由1989年的22.0%上升到2001年的38.3%,电气化铁路比重由11.2%上升到28.6%。铁路牵引动力由蒸汽化逐步向内燃化、电气化过渡,拥有的内燃机车比重由1989年的39.3%上升到2001年的70.9%,电力机车比重由10.7%上升到26.6%。高等级公路的发展使公路运输上了一个新台阶。公路货物运输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快速化方向发展,旅客运输向着高速、舒适、便捷方向发展。水路重点建设和完善了煤炭、石油、矿石、粮食和集装箱等装卸系统,装备了一批具有较高机械化水平的成套设备。调整了船舶结构,重点发展集装箱船和散货船,集装箱船队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船,建成了集装箱运输网络。民航通过淘汰老旧飞机,使民航的运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运输机队为保障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邮电通信网已经完成由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基本实现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2001年底,全国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达到99.6%,局用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8%,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89年的0.98/百人提高到25.9/百人。邮政网的作业处理机械化、自动化和营业窗口电子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运输邮电业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展

 

  一是加快走向市场。铁路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生产布局和运输产品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使铁路运输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同时,以大面积提速为龙头,推出了一系列优质服务措施,在开拓运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路水运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积极推进货物交易市场建设,加强运输市场监督。民航运输完善法制建设,国家颁布了第一部《民用航空法》。邮电通信业实现政企分开,邮电分营。全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了发展战略,转变经营观念,开拓了市场迫切需要的新业务。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成立后,在电信方面引入了竞争机制。加强了电信市场管理,建立并实行了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和通信产品入网许可证制度。

 

  二是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改革企业经营和组织形式,铁道部于1992年组建了第一个集团公司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交通运输部门于1993年组建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民航确定组建中国国际、东方、南方三大航空集团。电信重组顺利展开,200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相继成立,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同时,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交通部门设立了南京水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铁路对广深铁路公司,民航对东方、南方航空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等,部分股份制交通企业股票还获准上市。

 

  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运输邮电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的紧张状况明显缓解,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也从过去的封闭和垄断走向开放和竞争,用户对运输和通信方式及工具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竞争也使运输和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与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相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仍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网络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营质量不高;三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相对滞后,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

  改革开放前,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装备落后,运输结构不尽合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状况明显缓解,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进入90年代,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建设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解决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这一时期,通过国家产业政策,把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放在优先地位。在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很快兴起了全社会办交通的良好局面,国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了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步伐。

 

  ()铁路建设重点突出

 

  铁路重点完善干线网的建设配套工作,集中力量打通主要限制口和扩大西南通道。重点完成了若干条大能力干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任务,为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创造了条件。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先后实施了4次大规模列车提速,提速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覆盖了全国铁路主要干线,使客运列车运行速度平均提高了25%,形成了“四纵两横”干线提速网络,扭转了我国铁路列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由1989年的56899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70057公里,年均增长1.7%,比19781988年均增长0.8%的速度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其中,复线里程由1989年的12528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22640公里,年均增长5.1%,复线率达38.3%;电气化里程由1989年的6372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6877公里,年均增长8.5%,电气化率达28.6%

 

  ()公路、水路、港口基础设施面貌明显改善

 

  交通系统集中力量相继完成了“三主一支持”(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航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交通发展规划中的一批主干工程,使交通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使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路通车里程由1989年的1014342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698012公里,年均增长4.4%,比19781988年均增长1.1%的速度提高了3.3个百分点。伴随公路里程的增长,公路密度及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公路通达条件得到改善。2001年底,全国公路密度达到17.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89年增加7.1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3%91.8%,比1989年分别增加了4.9个和16.8个百分点。路网质量明显提高,公路总体技术水平得到加强。2001年,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2.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89年的4.0%提高到13.4%;高速公路飞速发展,2001年达到1.94万公里,是1989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71倍,年均增长40.8%,跃居世界第2位。到2001年底,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2万公里,等级航道占总里程的比重达到52.4%。沿海主要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达到527个,内河港口万吨级泊位59个。

 

  ()民用航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为了适应航空运输发展的要求,民航机场、航路和配套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加速了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导航和气象保障系统的技术改造,在主要航路实现了航管雷达覆盖和先进的通信导航设施联网,多数机场配备了仪表着陆设备。在运输服务系统,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旅客服务系统和离港系统的建成、升档,为民航运输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全国机场网络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大型枢纽,省会和主要开放及旅游城市为干线,干线与支线机场相配合的格局。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989年的47.2万公里增加到2001年的155.4万公里,年均增长10.4%,比19781988年均增长9.6%的速度提高了0.8个百分点。到2001年底,我国民航定期航班机场已达到143个,比1989年增加49个;航线条数达到1143条,比1989年增加765条。其中,国内航线1009条,国际航线134条,分别增加675条和90条。

 

  ()邮电通信网络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家公用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和70%地市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于1998年底建成,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大容量、高速率的传输通道。长途光缆线路1988年开始投入使用,2001年发展到39.9万公里,比1989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56.5%。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和长话电路也分别由1989年的10.3万路端和8.71万路增长到2001年的703.6万路端和339.3万路。目前,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0570万门,是1989年的20倍,年均增长28.3%,网络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移动通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并迅速崛起,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6%以上县市,并与世界63个国家开通了国际自动漫游业务。2001年底,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2.19亿户。1992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用数据通信网,目前已初具规模。覆盖90%以上的县市,通信能力达到61万端口,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用数据通信网之一。

 

  二、交通运输量稳步增长,邮电业务量大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与1989年相比,全社会旅客运输量由79.1亿人增加到153.4亿人,年均增长5.7%;旅客周转量由6075亿人公里增加到13155亿人公里,年均增长6.7%。全社会货运量由98.8亿吨增加到140.1亿吨,年均增长3.0%;货物周转量由25592亿吨公里增加到47591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3%。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4.90亿吨增加到14.3亿吨,年均增长9.3%。邮电业务总量由123.5亿元增加到4556.3亿元,年均增长38.4%,比19781988年均增长9.6%的速度提高了28.8个百分点。

 

  在运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运输结构逐步改善。铁路运输仍保持着大通路、主干道的重要作用,承担着中长距离和大宗货物的运输任务,但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比重逐步下降,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89年的40.6%下降到2001年的30.6%,货物运输平均运距由707公里增加到798公里;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89年的50.0%下降到36.2%,旅客运输平均运距由269公里延伸到456公里。其他运输方式运输能力的快速提高,减轻了长期以来铁路运输的压力,使铁路运输运力紧张状况得到较大缓解。公路、水运和民航的潜力开始得到发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公路和民航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分别由1989年的43.8%3.1%上升到2001年的54.8%8.3%,水运货物周转量则由1989年的43.7%上升到54.6%

 

  邮电通信业务结构呈现电信业务比重上升,邮政业务比重下降的明显变化。电信业务比重由1989年的70.5%上升为2001年的90.0%,邮政业务比重由1989年的29.5%下降到2001年的10.0%。固定电话用户持续增长,2001年底达到18036.8万户,是1989年的31.8倍,年均增长33.4%,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已进入千家万户,住宅电话比重达到81.6%,比1989年提高62.1个百分点。移动通信飞速发展。2001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三。无线寻呼用户达到3606.4万户。数据通信业务发展强劲。2001年底,互联网专线和拨号上网用户达3656.3万户,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3万户,数字数据(DDN)用户达到43.9万户。目前,我国通信业务已从过去单纯的话音业务向包括数据、文字、图象等多种非话业务领域发展,满足了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三、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2001年与1989年相比,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由13366台增加到14955台,铁路货车由353041辆增加到449921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由511万辆增加到1802万辆,全国民用运输机动船由2729.0万净载重吨增加到4552.7万净载重吨,全国民用运输飞机由191架增加到566架。

 

  伴随着运输工具和运输线路数量的增强,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国家铁路复线比重由1989年的22.0%上升到2001年的38.3%,电气化铁路比重由11.2%上升到28.6%。铁路牵引动力由蒸汽化逐步向内燃化、电气化过渡,拥有的内燃机车比重由1989年的39.3%上升到2001年的70.9%,电力机车比重由10.7%上升到26.6%。高等级公路的发展使公路运输上了一个新台阶。公路货物运输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快速化方向发展,旅客运输向着高速、舒适、便捷方向发展。水路重点建设和完善了煤炭、石油、矿石、粮食和集装箱等装卸系统,装备了一批具有较高机械化水平的成套设备。调整了船舶结构,重点发展集装箱船和散货船,集装箱船队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船,建成了集装箱运输网络。民航通过淘汰老旧飞机,使民航的运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运输机队为保障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邮电通信网已经完成由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基本实现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2001年底,全国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达到99.6%,局用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8%,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89年的0.98/百人提高到25.9/百人。邮政网的作业处理机械化、自动化和营业窗口电子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运输邮电业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展

 

  一是加快走向市场。铁路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生产布局和运输产品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使铁路运输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同时,以大面积提速为龙头,推出了一系列优质服务措施,在开拓运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路水运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积极推进货物交易市场建设,加强运输市场监督。民航运输完善法制建设,国家颁布了第一部《民用航空法》。邮电通信业实现政企分开,邮电分营。全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了发展战略,转变经营观念,开拓了市场迫切需要的新业务。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成立后,在电信方面引入了竞争机制。加强了电信市场管理,建立并实行了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和通信产品入网许可证制度。

 

  二是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改革企业经营和组织形式,铁道部于1992年组建了第一个集团公司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交通运输部门于1993年组建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民航确定组建中国国际、东方、南方三大航空集团。电信重组顺利展开,200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相继成立,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同时,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交通部门设立了南京水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铁路对广深铁路公司,民航对东方、南方航空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等,部分股份制交通企业股票还获准上市。

 

  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运输邮电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的紧张状况明显缓解,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也从过去的封闭和垄断走向开放和竞争,用户对运输和通信方式及工具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竞争也使运输和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与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相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仍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网络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营质量不高;三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相对滞后,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