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四:科学技术事业的新跨越

2002/10/28 09:54

|

Aa

字体: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科技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为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 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两个决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在科研机构的改革方面,第一批由10个产业管理部门所属的242个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工作已全部完成,第二批院所的转制也大部分完成了工商注册工作。在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的同时,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在2001年拉开帷幕,首批4个部门102个科研机构的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中。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869个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进入了企业集团或转制为企业,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在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方面,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的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科研机构通过转让技术、开展社会服务、开发新产品等方式积极增加收入,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自筹经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科研机构共筹集科技经费784.2亿元,其中自筹资金225.2亿元, 28.8% ,比1991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科技拨款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使科研机构增加了活力。

 

  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技术市场从无到有,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1年全国技术市场共签定技术合同23万项, 成交金额782.8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34万元, 1991年的9.4倍。我国技术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科技与经济长期脱节的局面。

 

  主要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8.6万家,从业人员为559.1万人,全年总收入达到14639.5亿元,分别是1996年的2倍、3倍和5倍。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科技活动广泛开展

 

  90年代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各项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基础研究得到加强,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工作得到大力推进。

 

  ()发展基础研究,重点领域达到世界水平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发展的根基。为保证基础研究的稳步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2001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52.2亿元,是1991年的7.4倍;全国投入基础研究人员7.9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近三成。

 

  为支持基础研究,1984年以来国家已投资建成了150多个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这些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200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集研究经费14.8亿元,承担科研项目9322项,全年取得获奖成果297项,发表论文17419篇,当年毕业研究生3635人。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稳定基础研究队伍,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为我国基础研究的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1年至2000年,基金会共累计资助项目近5万项,资助经费64亿元。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旨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攀登计划”,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至2000年,该计划共实施项目369项,累计落实资金12.3亿元,发表论文10749篇,其中有4051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

 

  “知识创新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如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重大进展等,同时在人类基因组、古生物和古人类、黄土古气候和东亚季风、纳米、新核素合成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进展。

 

  我国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据主要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国际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的论文数统计,2000年我国《SCI》论文数为30499篇,已从1987年居世界第24位跃升到第10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始于1986年,旨在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经过广大科研人员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实施以来,在民口6个领域共资助项目近5千余项,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约2000多亿元。“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高技术研究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增幅明显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据初步统计,2001年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123.2亿元,增长22.8%,增幅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10个百分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894.7亿元,增长19.3%,增幅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018.9亿元,增长18.7%,增幅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6.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以年平均30%的速度大幅度增长,2001年达464.6亿美元,是1990年的17倍。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远高于同期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3.5%提高到2001年的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带动力量。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呈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对全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2001年区内企业数已达2.4万家,年末从业人员数达294万人,分别是1990年的14倍和23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区局部优化的良好环境实现了快速成长,2001年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928.4亿元和10116.8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55倍和170倍。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等产业方面,高新区正成长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计划顺利实施

 

  “国家创新计划”是1996年国家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而实施的一项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积极的进展。2001年国家共组织了647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1329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完成了80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已基本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28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超过2000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001年投入技术开发经费353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当年完成新产品开发15212项,新产品销售收入达3256亿元,新产品实现利税402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创新基金自19996月启动以来,共批准立项2900余项,安排资助资金23亿元,其中2001年安排8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技攻关计划”始于1982年,其宗旨是集中全国主要科技力量,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计划实施以来,获得大量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其中仅“九五”期间就安排了上万个国民经济急需解决的科技攻关项目,五年间投入资金总额112.1亿元,获得的科技成果有很多达到了国际水平。

 

  “星火计划”是引导农村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一项计划。计划的实施,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先进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2000年底,“星火计划”已累计完成项目近5万项。其中,2000年实施项目1889项,当年落实资金155.5亿元,新增产值315.9亿元,上缴税金31.5亿元。

 

  三、科技投入增长,科技实力增强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一大批举世瞩目科研成果的取得,表明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活动人力资源迅速增加,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末已达2169.8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人员达3414人,是1990年的3倍。

 

  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有所提高。到2001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已达314万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07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37.4%56.7%;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由1991年的57.8%提高到2001年的65.9%,增加了8.1个百分点。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技发展后劲增强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加。2001年全国科技经费支出总额达2312.5亿元,是1991年的6倍; 按科技活动人员计算的人均科技经费支出额由1991年的1.7万元提高到2001年的7.9万元。2001年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1042.5亿元,是1991年的6.5倍,R&DGDP的比重已达1.1%,位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90年代以来,为确保科教兴国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国家仍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国家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以年平均14.7% 的速度递增, 2000年财政对科技的拨款已达575.6亿元,是1990年的4.1倍。

 

  ()科技产出丰硕,成果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经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攻关,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体细胞克隆羊的诞生、转基因试管牛的问世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12英寸单晶硅材料、6000米无缆自制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纳米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统计,1990-2001年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累计登记量为37万项;其间累计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5103项,国家发明奖1298。这些重要科技成果的取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8万篇,是1989年的2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保持增长,2000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近5万篇,是1989年的4倍,按论文数量排序,我国已从1989年的世界第15位跃居到第8位。

 

  为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和经济发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专利法》的实施,带动了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1990-2001年间,我国国内外专利申请量以年平均16.4%的速度增长,2001年当年申请量已突破20万件。在申请专利中科技含量较高、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达到3万件,占国内申请总量的比重为18.1%,比1990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大幅度增长,反映出我国发明创造活动日益活跃和国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1990-2001年,我国国内外累计专利授权量为71.2万件,其中2001年为11.4万件。在授权的专利中,大批专利成果得到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如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等,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同发达国家相比、同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科技事业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科技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为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 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两个决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在科研机构的改革方面,第一批由10个产业管理部门所属的242个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工作已全部完成,第二批院所的转制也大部分完成了工商注册工作。在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的同时,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在2001年拉开帷幕,首批4个部门102个科研机构的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中。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869个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进入了企业集团或转制为企业,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在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方面,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的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科研机构通过转让技术、开展社会服务、开发新产品等方式积极增加收入,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自筹经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科研机构共筹集科技经费784.2亿元,其中自筹资金225.2亿元, 28.8% ,比1991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科技拨款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使科研机构增加了活力。

 

  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技术市场从无到有,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1年全国技术市场共签定技术合同23万项, 成交金额782.8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34万元, 1991年的9.4倍。我国技术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科技与经济长期脱节的局面。

 

  主要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8.6万家,从业人员为559.1万人,全年总收入达到14639.5亿元,分别是1996年的2倍、3倍和5倍。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科技活动广泛开展

 

  90年代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各项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基础研究得到加强,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工作得到大力推进。

 

  ()发展基础研究,重点领域达到世界水平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发展的根基。为保证基础研究的稳步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2001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52.2亿元,是1991年的7.4倍;全国投入基础研究人员7.9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近三成。

 

  为支持基础研究,1984年以来国家已投资建成了150多个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这些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200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集研究经费14.8亿元,承担科研项目9322项,全年取得获奖成果297项,发表论文17419篇,当年毕业研究生3635人。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稳定基础研究队伍,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为我国基础研究的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1年至2000年,基金会共累计资助项目近5万项,资助经费64亿元。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旨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攀登计划”,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至2000年,该计划共实施项目369项,累计落实资金12.3亿元,发表论文10749篇,其中有4051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

 

  “知识创新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如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重大进展等,同时在人类基因组、古生物和古人类、黄土古气候和东亚季风、纳米、新核素合成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进展。

 

  我国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据主要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国际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的论文数统计,2000年我国《SCI》论文数为30499篇,已从1987年居世界第24位跃升到第10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始于1986年,旨在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经过广大科研人员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实施以来,在民口6个领域共资助项目近5千余项,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约2000多亿元。“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高技术研究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增幅明显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据初步统计,2001年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123.2亿元,增长22.8%,增幅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10个百分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894.7亿元,增长19.3%,增幅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018.9亿元,增长18.7%,增幅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6.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以年平均30%的速度大幅度增长,2001年达464.6亿美元,是1990年的17倍。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远高于同期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3.5%提高到2001年的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带动力量。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呈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对全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2001年区内企业数已达2.4万家,年末从业人员数达294万人,分别是1990年的14倍和23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区局部优化的良好环境实现了快速成长,2001年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928.4亿元和10116.8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55倍和170倍。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等产业方面,高新区正成长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计划顺利实施

 

  “国家创新计划”是1996年国家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而实施的一项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积极的进展。2001年国家共组织了647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1329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完成了80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已基本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28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超过2000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001年投入技术开发经费353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当年完成新产品开发15212项,新产品销售收入达3256亿元,新产品实现利税402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创新基金自19996月启动以来,共批准立项2900余项,安排资助资金23亿元,其中2001年安排8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技攻关计划”始于1982年,其宗旨是集中全国主要科技力量,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计划实施以来,获得大量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其中仅“九五”期间就安排了上万个国民经济急需解决的科技攻关项目,五年间投入资金总额112.1亿元,获得的科技成果有很多达到了国际水平。

 

  “星火计划”是引导农村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一项计划。计划的实施,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先进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2000年底,“星火计划”已累计完成项目近5万项。其中,2000年实施项目1889项,当年落实资金155.5亿元,新增产值315.9亿元,上缴税金31.5亿元。

 

  三、科技投入增长,科技实力增强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一大批举世瞩目科研成果的取得,表明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活动人力资源迅速增加,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年均6.4%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末已达2169.8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人员达3414人,是1990年的3倍。

 

  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有所提高。到2001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已达314万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07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37.4%56.7%;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由1991年的57.8%提高到2001年的65.9%,增加了8.1个百分点。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技发展后劲增强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加。2001年全国科技经费支出总额达2312.5亿元,是1991年的6倍; 按科技活动人员计算的人均科技经费支出额由1991年的1.7万元提高到2001年的7.9万元。2001年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1042.5亿元,是1991年的6.5倍,R&DGDP的比重已达1.1%,位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90年代以来,为确保科教兴国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国家仍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国家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以年平均14.7% 的速度递增, 2000年财政对科技的拨款已达575.6亿元,是1990年的4.1倍。

 

  ()科技产出丰硕,成果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经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攻关,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体细胞克隆羊的诞生、转基因试管牛的问世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12英寸单晶硅材料、6000米无缆自制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纳米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统计,1990-2001年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累计登记量为37万项;其间累计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5103项,国家发明奖1298。这些重要科技成果的取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8万篇,是1989年的2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保持增长,2000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近5万篇,是1989年的4倍,按论文数量排序,我国已从1989年的世界第15位跃居到第8位。

 

  为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和经济发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专利法》的实施,带动了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1990-2001年间,我国国内外专利申请量以年平均16.4%的速度增长,2001年当年申请量已突破20万件。在申请专利中科技含量较高、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达到3万件,占国内申请总量的比重为18.1%,比1990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大幅度增长,反映出我国发明创造活动日益活跃和国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1990-2001年,我国国内外累计专利授权量为71.2万件,其中2001年为11.4万件。在授权的专利中,大批专利成果得到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如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等,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同发达国家相比、同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科技事业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