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002/10/25 11:35

|

Aa

字体: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是将科技和教育事业摆在了国家重中之重的发展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了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于1985年、1994年和1999年三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分别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部署和动员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国务院还批准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基本方针。去年召开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石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在恢复和结构调整中发展,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高等教育得以恢复,规模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高教改革进一步深化,在“九五”后期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全局性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已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了继续教育制度。在新的世纪里,素质教育进入实质阶段,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招生考试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541个,11个省市已实现“普九”。作为“两基”目标的组成部分,扫盲工作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共扫除文盲4872万人。根据人口调查资料,我国15-45岁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0.4%下降到2001年的4.1%,下降了6.3个百分点。2001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1%88.7%,高中和大学入学率也分别达到42.8%13.3%2001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7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了2.5年,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1.4年。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2001年的4087人,增长了将近2倍;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由8039人增长到11534人,平均每10个人中有1.5个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435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到33829人(见表1)。

 

11990-2001年各种文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受教育程度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大专

1.42

2.03

2.05

2.53

2.58

2.87

3.61

4.09

高中

8.04

8.26

8.73

9.59

9.87

9.94

11.15

11.53

初中

23.34

27.31

28.90

29.62

30.57

31.85

33.96

34.35

小学

37.06

38.43

37.93

37.56

36.81

35.72

35.70

33.83

 

  20多年来我国教育立法有了很大进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起,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和一批国家与地方教育法规,我国的教育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道路。

 

  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两个教育工程(即“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对改善贫困家庭和地区儿童入学条件和普及义务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20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数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见表2)。

 

21990-2001年我国教育规模的发展情况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学校数(万所)

136

153

155

157

155

159

149

135

学生数(万人)

23654

29078

30401

31076

31801

32697

32116

32123

教职工数(万人)

1432

1491

1549

1577

1580

1600

1597

1574

教育人口(万人)

25086

30570

31950

32653

33381

34297

33713

33697

教育人口比重(%)

22.2

25.2

26.2

26.7

27.0

27.5

26.8

26.6

 

  ()九年义务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实施,“两基”目标顺利实现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后发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即在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布实施的原则,经过教育战线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上目标在2000年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有32个县(市、区)通过“两基”验收。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1%,比1990年的10.4%下降了6.3个百分点。“两基”目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学龄人口的减少,小学校数和在校学生在90年代后期逐年减少,但小学入学率显著提高,男女童入学率差异缩小。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在校学生12543.5万人(见图1)。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1%,这也是连续三年该指标保持在这一水平,比1990年的96.3%提高了2.8个百分点,特别是女童入学率由1990年的94.8%上升到2001年的99.01%,提高了4.2个百分点,男女童入学率差距也由1990年的2.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1年的0.07个百分点。

 

  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使我国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共有初中6.66万所,在校生达到6514.4万人,比1990年增加2597.9万人,增长了64%,年平均增长4.7%。校均规模由1990年的533人增加到978人,增长了84%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和初中辍学率显著持续下降,分别由1994年的1.85%5.11%下降到2001年的0.27%3.12%,分别下降了1.581.99个百分点。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则分别由1990年的74.6%40.6%上升到2001年的95.5%52.9%,分别增长了20.912.3百分点。

 

  2001年全国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分别为579.77万人和338.57万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比1990年的74%提高了23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比1990年的47%提高了42个百分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随着初中等教育的普及,面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1所,比1990年的746所增加了一倍多。招生5.6万人,在校生 38.6万人,分别是19903.5倍和5.4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占到特殊教育在校生的70%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

 

  我国总体教育规模的扩大突出表现在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3.43万所,招生987.99万人,比1990年增加411.25万人,年平均增长5.5%,在校生2600.93万人,比1990年增长了近1倍。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定,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八五”和“九五”初期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缓解了高等教育紧张的压力,培养了大量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由1980年的18.9%上升到1998年的最高峰61.8%。从1999年开始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以及由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降低到44.8%(见图2)。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发展较快,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907所,招生557.98万人,比1990年的249.76万人增加了一倍多,年平均增长8.4%,在校生1404.97万人,比1990年增加687.66万人,年平均增长7.4%。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4万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1%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体系

 

  在90年代高等教育经过调整结构、改革体制、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等阶段,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体系,不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急需的高层次基础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而且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基地,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高等教育连续三年扩招的情况下,2001年全国共招收本专科学生464.2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首次突破250万人大关,达到268.3万人,比1990年的60.9万翻了两番多,成人高校招生195.9万人,也比1990年增长了两倍多(见图3),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1175.1万人,比1990年增加802.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9.1万人,是1990年的3.5倍,年平均增长12%,成人高校在校生为456.0万人,比1990年增加289.3万人,年平均增长9.6%。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300多万人,其中1990-2001年的毕业生占70%。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19901919人增加到2001年的5870人。

 

  在本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增长较快,2001年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16.52万人,比1990年的2.97万人增长了4.5倍多的,年均增长16.9%,在学研究生39.32万人,比1990年的9.31万人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长14%

 

  目前,高等学校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3735个,其中自然科学类研究机构2092个,人文社会类研究机构1643个。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2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1.5万人,占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总数89%,这一比例在所有类型科技活动机构中是最高的。“九五”期间,教育部及所属高校组织或参与的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同类项目的1/4左右,承担“863”高技术计划的1/3,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1/2以上,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全国总经费的1/4以上。2001年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中有20%来自高等学校。目前,高等学校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1个,承担了一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国家工程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由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成人教育

 

  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已突破了年龄的界限,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成人高等学校共培养毕业生835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018万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

 

  ()教育投入显著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为了保证教育投入的增长,国家一方面在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和许多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中,对教育经费的增长及有关比例提出了具体目标,一方面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扩展教育投入渠道,增加教育经费。2001年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达4637.66亿元,是1991年的6倍多,1991-2001年教育经费以年平均20.28%的速度增长,200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19%,自1996年以来保持了连续6年的增长(见表3、图4)。

 

31991-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全国教育经费总计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财政预算内拨款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金额

(亿元)

比上年  增长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991

731.51

10.94

617.83

9.55

459.73

7.88

2.86

1992

867.07

18.53

728.76

17.95

538.74

17.19

3.37

1993

1059.94

22.24

867.76

19.07

644.39

19.61

2.51

1994

1488.78

40.46

1174.74

35.38

883.98

37.18

2.51

1995

1877.95

26.14

1411.52

20.16

1028.39

16.34

2.41

1996

2262.34

20.47

1671.70

18.43

1211.91

17.85

2.46

1997

2531.73

11.91

1862.54

11.42

1357.73

12.03

2.50

1998

2949.06

16.48

2032.45

9.12

1565.59

15.31

2.59

1999

3349.04

13.56

2287.18

12.53

1815.76

15.98

2.79

2000

3849.08

14.93

2562.61

12.04

2085.68

14.87

2.87

2001

4637.66

20.49

3057.01

19.29

2582.38

23.81

3.19

 

  图41991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情况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待遇得到提高。2000年初中理科实验设备、教学分组试验和图书达标学图41991-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情况校占初中总校数的比例分别为72.74%69.65%75.15%,小学理科实验设备、教学分组试验和图书达标学校占小学总校数的比例分别为45.13%39.93%65.22%。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使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从1997年到1999年国家先后投资37.8亿元进行筒子楼改造,2000年教职工住房建设投资达128.4亿元,竣工面积1819.16万平方米。推行以教师聘任制和全员合同制的用人制度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

 

  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已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正朝着第三步目标迈进,力争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而在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能否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培养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关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受世人瞩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国还将进一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布局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转变教育观念,开设国际水平的课程,增加国家参与知识经济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以世界1%左右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多人口的教育,虽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如何保持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整个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是将科技和教育事业摆在了国家重中之重的发展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了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于1985年、1994年和1999年三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分别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部署和动员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国务院还批准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基本方针。去年召开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石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在恢复和结构调整中发展,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高等教育得以恢复,规模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高教改革进一步深化,在“九五”后期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全局性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已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了继续教育制度。在新的世纪里,素质教育进入实质阶段,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招生考试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541个,11个省市已实现“普九”。作为“两基”目标的组成部分,扫盲工作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共扫除文盲4872万人。根据人口调查资料,我国15-45岁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0.4%下降到2001年的4.1%,下降了6.3个百分点。2001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1%88.7%,高中和大学入学率也分别达到42.8%13.3%2001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7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了2.5年,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1.4年。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2001年的4087人,增长了将近2倍;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由8039人增长到11534人,平均每10个人中有1.5个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435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到33829人(见表1)。

 

11990-2001年各种文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受教育程度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大专

1.42

2.03

2.05

2.53

2.58

2.87

3.61

4.09

高中

8.04

8.26

8.73

9.59

9.87

9.94

11.15

11.53

初中

23.34

27.31

28.90

29.62

30.57

31.85

33.96

34.35

小学

37.06

38.43

37.93

37.56

36.81

35.72

35.70

33.83

 

  20多年来我国教育立法有了很大进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起,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和一批国家与地方教育法规,我国的教育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道路。

 

  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两个教育工程(即“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对改善贫困家庭和地区儿童入学条件和普及义务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20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数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见表2)。

 

21990-2001年我国教育规模的发展情况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学校数(万所)

136

153

155

157

155

159

149

135

学生数(万人)

23654

29078

30401

31076

31801

32697

32116

32123

教职工数(万人)

1432

1491

1549

1577

1580

1600

1597

1574

教育人口(万人)

25086

30570

31950

32653

33381

34297

33713

33697

教育人口比重(%)

22.2

25.2

26.2

26.7

27.0

27.5

26.8

26.6

 

  ()九年义务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实施,“两基”目标顺利实现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后发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即在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布实施的原则,经过教育战线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上目标在2000年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有32个县(市、区)通过“两基”验收。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1%,比1990年的10.4%下降了6.3个百分点。“两基”目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学龄人口的减少,小学校数和在校学生在90年代后期逐年减少,但小学入学率显著提高,男女童入学率差异缩小。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在校学生12543.5万人(见图1)。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1%,这也是连续三年该指标保持在这一水平,比1990年的96.3%提高了2.8个百分点,特别是女童入学率由1990年的94.8%上升到2001年的99.01%,提高了4.2个百分点,男女童入学率差距也由1990年的2.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1年的0.07个百分点。

 

  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使我国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共有初中6.66万所,在校生达到6514.4万人,比1990年增加2597.9万人,增长了64%,年平均增长4.7%。校均规模由1990年的533人增加到978人,增长了84%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和初中辍学率显著持续下降,分别由1994年的1.85%5.11%下降到2001年的0.27%3.12%,分别下降了1.581.99个百分点。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则分别由1990年的74.6%40.6%上升到2001年的95.5%52.9%,分别增长了20.912.3百分点。

 

  2001年全国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分别为579.77万人和338.57万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比1990年的74%提高了23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比1990年的47%提高了42个百分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随着初中等教育的普及,面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1所,比1990年的746所增加了一倍多。招生5.6万人,在校生 38.6万人,分别是19903.5倍和5.4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占到特殊教育在校生的70%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

 

  我国总体教育规模的扩大突出表现在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3.43万所,招生987.99万人,比1990年增加411.25万人,年平均增长5.5%,在校生2600.93万人,比1990年增长了近1倍。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定,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八五”和“九五”初期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缓解了高等教育紧张的压力,培养了大量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由1980年的18.9%上升到1998年的最高峰61.8%。从1999年开始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以及由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降低到44.8%(见图2)。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发展较快,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907所,招生557.98万人,比1990年的249.76万人增加了一倍多,年平均增长8.4%,在校生1404.97万人,比1990年增加687.66万人,年平均增长7.4%。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4万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1%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体系

 

  在90年代高等教育经过调整结构、改革体制、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等阶段,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体系,不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急需的高层次基础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而且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基地,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高等教育连续三年扩招的情况下,2001年全国共招收本专科学生464.2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首次突破250万人大关,达到268.3万人,比1990年的60.9万翻了两番多,成人高校招生195.9万人,也比1990年增长了两倍多(见图3),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1175.1万人,比1990年增加802.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9.1万人,是1990年的3.5倍,年平均增长12%,成人高校在校生为456.0万人,比1990年增加289.3万人,年平均增长9.6%。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300多万人,其中1990-2001年的毕业生占70%。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19901919人增加到2001年的5870人。

 

  在本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增长较快,2001年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16.52万人,比1990年的2.97万人增长了4.5倍多的,年均增长16.9%,在学研究生39.32万人,比1990年的9.31万人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长14%

 

  目前,高等学校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3735个,其中自然科学类研究机构2092个,人文社会类研究机构1643个。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2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1.5万人,占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总数89%,这一比例在所有类型科技活动机构中是最高的。“九五”期间,教育部及所属高校组织或参与的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同类项目的1/4左右,承担“863”高技术计划的1/3,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1/2以上,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全国总经费的1/4以上。2001年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中有20%来自高等学校。目前,高等学校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1个,承担了一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国家工程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由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成人教育

 

  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已突破了年龄的界限,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成人高等学校共培养毕业生835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018万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

 

  ()教育投入显著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为了保证教育投入的增长,国家一方面在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和许多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中,对教育经费的增长及有关比例提出了具体目标,一方面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扩展教育投入渠道,增加教育经费。2001年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达4637.66亿元,是1991年的6倍多,1991-2001年教育经费以年平均20.28%的速度增长,200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19%,自1996年以来保持了连续6年的增长(见表3、图4)。

 

31991-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全国教育经费总计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财政预算内拨款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金额

(亿元)

比上年  增长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991

731.51

10.94

617.83

9.55

459.73

7.88

2.86

1992

867.07

18.53

728.76

17.95

538.74

17.19

3.37

1993

1059.94

22.24

867.76

19.07

644.39

19.61

2.51

1994

1488.78

40.46

1174.74

35.38

883.98

37.18

2.51

1995

1877.95

26.14

1411.52

20.16

1028.39

16.34

2.41

1996

2262.34

20.47

1671.70

18.43

1211.91

17.85

2.46

1997

2531.73

11.91

1862.54

11.42

1357.73

12.03

2.50

1998

2949.06

16.48

2032.45

9.12

1565.59

15.31

2.59

1999

3349.04

13.56

2287.18

12.53

1815.76

15.98

2.79

2000

3849.08

14.93

2562.61

12.04

2085.68

14.87

2.87

2001

4637.66

20.49

3057.01

19.29

2582.38

23.81

3.19

 

  图41991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情况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待遇得到提高。2000年初中理科实验设备、教学分组试验和图书达标学图41991-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情况校占初中总校数的比例分别为72.74%69.65%75.15%,小学理科实验设备、教学分组试验和图书达标学校占小学总校数的比例分别为45.13%39.93%65.22%。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使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从1997年到1999年国家先后投资37.8亿元进行筒子楼改造,2000年教职工住房建设投资达128.4亿元,竣工面积1819.16万平方米。推行以教师聘任制和全员合同制的用人制度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

 

  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已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正朝着第三步目标迈进,力争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而在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能否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培养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关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受世人瞩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国还将进一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布局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转变教育观念,开设国际水平的课程,增加国家参与知识经济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以世界1%左右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多人口的教育,虽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如何保持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整个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