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十: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1999/09/28 10:13

|

Aa

字体:
|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二十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外经济贸易迅速扩大。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经济高速增长,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

    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至1998年达79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近29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50亿美元,位于美国( 77458 亿美元)、日本( 42016 亿美元)、德国( 21001亿美元)、法国( 13965亿美元)、英国( 12717亿美元)、意大利(11454亿美元)之后的世界第7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1953—199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6%,其中1953—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6.1%,远低于同期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而1979—199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9.8%,是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 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比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高出1.9—3.5个百分点。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99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相比:布为8.9 倍,煤为22.1倍,原油为502.3倍,发电量为189.3倍,钢为118倍,水泥为223.5倍。有些重要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如原油由1957年占世界的第23位上升到第 5位,发电量由1957年占世界的第13位上升到第2位,谷物、棉花、油菜籽、煤、布、水泥、化肥、钢和电视机产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仍然较低。

对外商品出口额上升到世界第九位

    50年代最初3 年,我国经济处于恢复时期,进出口总额停留在不到20亿美元的低水平上。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等少数国家进行,贸易量较小,每年进出口总额一直徘徊在30—40亿美元的水平上。进入70年代后,随着我国几个大油田建成投产,石油出口量逐年增加,对外贸易逐渐活跃,同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也逐步展开。至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6.4 亿美元,位居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苏联、比利时 /卢森堡、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瑞士、瑞典、伊朗、西班牙、波兰、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韩国、丹麦、中国香港、原捷克斯洛伐克、新加坡、尼日利亚、挪威之后的第 27位,其中出口额为97.5亿美元,仅占到世界份额的 0.75%,居全球第28位,进口108.9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0.81%,居全球第27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逐年深化,有效地激发了各方面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到199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239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了14.7倍,年均增长 14.8%,位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中国香港和比利时 /卢森堡之后,居世界第11位。其中出口额1838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17.8倍,年均增长15.8%,占世界份额的3.4%,居全球第9 位;进口1402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11.9倍,年均增长 13.6%,占世界份额的2.5%,居全球第11位。在这期间出口结构有所改善,199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11.2%,比1981年下降了35.4 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53.4%上升到1998年的88.8%。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7 位相比,中国对外贸易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到1978年外汇储备也仅有8.4 亿美元,远低于同期的韩国(27.4亿美元)、泰国(19.7亿美元)和菲律宾(17.5亿美元)外汇储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外汇收入制约着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利用外资的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外汇收入开始好转,特别是1993年以后,外汇储备更是迅速上升,到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50 亿美元,居世界第 2位(仅次于日本)。1997年和1998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底分别达1398.9亿美元和1449.6亿美元,稳居世界第 2位。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为抵御金融风险、维护国际信誉以及保持经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吸收外资总额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建国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50年代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苏联低息向我国贷款74亿旧卢布(折合19亿美元);6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是第二阶段,主要是靠中国银行在港澳吸收存款;第三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现在。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利用外资十分有限,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四年累计利用外资仅有124.6亿美元。改革开放至199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4069.1 亿美元,其中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585.6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增长较快的是1993年至1998年,累计3080.7亿美元,占1979-1998年利用外资总额的75.7%。自1990年以来,中国吸引外国长期资本总额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3年后,中国吸引外国资本总额已连续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和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

    在中国引进外资来源中,亚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 90%,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省的资本占了中国历年来引进外资的70% 左右;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也都是中国外资的重要来源。外资的引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办好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调整外资政策,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做好对外工作,积极吸引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七位

    建国50年来,我国国际旅游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1954年就建立了国际旅游接待部门——中国国际旅行社,1964年又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国际旅游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际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 。1978年,中国接待外国游客 、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180.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仅2.6亿美元。199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6348万人次,比1978年扩大34倍;199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为 126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47倍,年均增长 21.4%,位居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7位,比1980年提高24个位次。

科教文卫事业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而中国仅为30%左右。截止到1997年底,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66.6 万人,居世界首位;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0.64%,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低于韩国(2.8%)和印度(0.8%),更低于发达国家 2%的平均水平。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5年中国成人识字率为 1.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7.6%);1996年中国小学粗入学率为120.4%,高于世界( 100.4% )和发展中国家(100.0%)的平均水平;中学粗入学率为70.7%,高于发展中国家(50.4%)和世界平均水平(58.9%);但大学入学率为5.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7%),甚至低于印度(6.9%)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9.6%)。中国初、中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高等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仍不高有关。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仍很艰巨。

    1997年,中国出版图书12万种,比1952年扩大近8 倍,居世界前列,平均每百万人97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0种),但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5 种);平均每天发行日报5110万份,平均每千人42份,接近发展中国家(44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6份)。

    中国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保健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目前,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1岁,比1960年提高23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3.6岁);1997年,中国有各类医生198.5万人,是1952年的4.7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万人医生数为16.1人,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旧中国社会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许多人终年劳累而不得温饱。解放以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居民消费从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人民币提高到1998年的297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近 6倍。其中,1953—1978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3%,1979—1997年为7.3%,增速居世界前列。从居民消费支出看,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分别占57.5%和67.7%,至 1998年已下降到44.5%和53.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在食品消费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5年中国居民平均每天食物热值为2708大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702大卡);蛋白质含量71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73克);脂肪含量67克,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克),但低于世界总体水平(71克)。在耐用消费品方面,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用彩色电视机 105台,农村家庭拥有电视机96台,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1978年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彩色电视机,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电视机。居住条件方面,1998年中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3.7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 9.3平方米,分别是1978年的2.9倍和2.6倍,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住房质量有待提高。应在扩大住房面积的同时,努力提高住房质量和配套装修质量,提高液化气普及率,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在交通和通讯方面,中国人均小汽车和人均电话机拥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二十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外经济贸易迅速扩大。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经济高速增长,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

    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至1998年达79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近29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50亿美元,位于美国( 77458 亿美元)、日本( 42016 亿美元)、德国( 21001亿美元)、法国( 13965亿美元)、英国( 12717亿美元)、意大利(11454亿美元)之后的世界第7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1953—199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6%,其中1953—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6.1%,远低于同期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而1979—199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9.8%,是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 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比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高出1.9—3.5个百分点。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99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相比:布为8.9 倍,煤为22.1倍,原油为502.3倍,发电量为189.3倍,钢为118倍,水泥为223.5倍。有些重要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如原油由1957年占世界的第23位上升到第 5位,发电量由1957年占世界的第13位上升到第2位,谷物、棉花、油菜籽、煤、布、水泥、化肥、钢和电视机产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仍然较低。

对外商品出口额上升到世界第九位

    50年代最初3 年,我国经济处于恢复时期,进出口总额停留在不到20亿美元的低水平上。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等少数国家进行,贸易量较小,每年进出口总额一直徘徊在30—40亿美元的水平上。进入70年代后,随着我国几个大油田建成投产,石油出口量逐年增加,对外贸易逐渐活跃,同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也逐步展开。至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6.4 亿美元,位居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苏联、比利时 /卢森堡、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瑞士、瑞典、伊朗、西班牙、波兰、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韩国、丹麦、中国香港、原捷克斯洛伐克、新加坡、尼日利亚、挪威之后的第 27位,其中出口额为97.5亿美元,仅占到世界份额的 0.75%,居全球第28位,进口108.9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0.81%,居全球第27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逐年深化,有效地激发了各方面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到199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239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了14.7倍,年均增长 14.8%,位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中国香港和比利时 /卢森堡之后,居世界第11位。其中出口额1838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17.8倍,年均增长15.8%,占世界份额的3.4%,居全球第9 位;进口1402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11.9倍,年均增长 13.6%,占世界份额的2.5%,居全球第11位。在这期间出口结构有所改善,199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11.2%,比1981年下降了35.4 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53.4%上升到1998年的88.8%。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7 位相比,中国对外贸易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到1978年外汇储备也仅有8.4 亿美元,远低于同期的韩国(27.4亿美元)、泰国(19.7亿美元)和菲律宾(17.5亿美元)外汇储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外汇收入制约着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利用外资的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外汇收入开始好转,特别是1993年以后,外汇储备更是迅速上升,到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50 亿美元,居世界第 2位(仅次于日本)。1997年和1998年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底分别达1398.9亿美元和1449.6亿美元,稳居世界第 2位。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为抵御金融风险、维护国际信誉以及保持经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吸收外资总额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建国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50年代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苏联低息向我国贷款74亿旧卢布(折合19亿美元);6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是第二阶段,主要是靠中国银行在港澳吸收存款;第三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现在。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利用外资十分有限,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四年累计利用外资仅有124.6亿美元。改革开放至199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4069.1 亿美元,其中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585.6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增长较快的是1993年至1998年,累计3080.7亿美元,占1979-1998年利用外资总额的75.7%。自1990年以来,中国吸引外国长期资本总额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3年后,中国吸引外国资本总额已连续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和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

    在中国引进外资来源中,亚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 90%,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省的资本占了中国历年来引进外资的70% 左右;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也都是中国外资的重要来源。外资的引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办好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调整外资政策,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政策力度,做好对外工作,积极吸引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七位

    建国50年来,我国国际旅游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1954年就建立了国际旅游接待部门——中国国际旅行社,1964年又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国际旅游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际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 。1978年,中国接待外国游客 、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180.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仅2.6亿美元。199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6348万人次,比1978年扩大34倍;199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为 126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47倍,年均增长 21.4%,位居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7位,比1980年提高24个位次。

科教文卫事业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而中国仅为30%左右。截止到1997年底,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66.6 万人,居世界首位;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0.64%,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低于韩国(2.8%)和印度(0.8%),更低于发达国家 2%的平均水平。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5年中国成人识字率为 1.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7.6%);1996年中国小学粗入学率为120.4%,高于世界( 100.4% )和发展中国家(100.0%)的平均水平;中学粗入学率为70.7%,高于发展中国家(50.4%)和世界平均水平(58.9%);但大学入学率为5.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7%),甚至低于印度(6.9%)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9.6%)。中国初、中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高等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仍不高有关。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仍很艰巨。

    1997年,中国出版图书12万种,比1952年扩大近8 倍,居世界前列,平均每百万人97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0种),但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5 种);平均每天发行日报5110万份,平均每千人42份,接近发展中国家(44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6份)。

    中国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保健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目前,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1岁,比1960年提高23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3.6岁);1997年,中国有各类医生198.5万人,是1952年的4.7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万人医生数为16.1人,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旧中国社会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许多人终年劳累而不得温饱。解放以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居民消费从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人民币提高到1998年的297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近 6倍。其中,1953—1978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3%,1979—1997年为7.3%,增速居世界前列。从居民消费支出看,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分别占57.5%和67.7%,至 1998年已下降到44.5%和53.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在食品消费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5年中国居民平均每天食物热值为2708大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702大卡);蛋白质含量71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73克);脂肪含量67克,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克),但低于世界总体水平(71克)。在耐用消费品方面,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用彩色电视机 105台,农村家庭拥有电视机96台,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1978年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彩色电视机,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电视机。居住条件方面,1998年中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3.7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 9.3平方米,分别是1978年的2.9倍和2.6倍,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住房质量有待提高。应在扩大住房面积的同时,努力提高住房质量和配套装修质量,提高液化气普及率,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在交通和通讯方面,中国人均小汽车和人均电话机拥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