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07/09/21 13:33

|

Aa

字体:
|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快速增长

 

  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近两倍;四年年均增长26.1%,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15.7个百分点。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02870个,比2002年增加25753个,增长33.4%;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140亿元,增长1.2倍。

 

党的十六大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亿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3-2006

四年年均

增长(%)

 

20537.09

26395.02

33411.30

39927.54

120270.94

26.1

农林牧渔业

534.98

645.12

842.79

1118.16

3141.05

6.7

能源工业

5160.93

7504.80

10205.63

11826.30

34697.65

30.6

  其中:电力工业

3181.21

4680.15

6304.30

7042.62

21208.29

28.1

基础原材料工业

3465.36

4859.83

6172.94

6961.82

21459.94

50.1

交通运输业

5526.16

6875.82

8584.95

10832.54

31819.48

20.9

邮政业

27.46

28.76

16.91

21.01

94.13

-10.2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1602.05

1589.87

1490.17

1661.05

6343.14

-0.7

水利管理业

721.86

749.62

837.59

915.82

3224.88

3.4

环境管理业

263.77

258.91

318.65

419.54

1260.88

24.3

公共设施管理业

3234.53

3882.29

4941.68

6171.29

18229.79

19.3

 

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情况

 

 

 

  2006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68678个,占全国的66.8%,比2002年提高6.4个百分点;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9056亿元,占50.7%,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21178亿元,占53.0%,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20032006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1709亿元,年均增长29.6%,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

 

  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中西部地区四年的国家预算内资金为5573亿元,占全国的62.6%,比2002年提高6.1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其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这些地区投资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陕西宝鸡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极大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2006年的四年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产项目212461个,年均53115个,比2002年多8006个;累计新增固定资产69711亿元,年均增长17.9%

 

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

 

 

  通过四年的大规模建设,先后建成了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电东送工程截止2006年底已累计完成输送能力3420万千瓦,其中南通道完成六条交流、三条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超过1200万千瓦;中通道完成三条华中送华东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以及阳城送江苏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020万千瓦;北通道完成13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200万千瓦。

 

  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竣工投产和生产能力的建成使用,使我国电力等能源工业紧张状况得到缓解,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下一步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新增了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能力,国民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强

 

  2003年以来,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确保了农业高产稳产,连年丰收

 

  2003年到2006年,水库总库容增加247亿立方米;堤防长度增加7千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262万公顷;建设灌区203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299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新增380万公顷。2006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9748万吨,比2002年增产8.8%;棉花675万吨,增产37.2%;油料3059万吨,增产5.6%;糖料11032万吨,增产7.2%

 

  (二)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3908万吨/年,天然原油开采8174万吨/年,天然气开采373亿立方米/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亿千瓦。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3.73亿吨,原油产量1.85亿吨,发电量28657亿千瓦小时,分别比2002年增长72.0%10.6%73.3%

 

  (三)已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03年至2006年,累计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27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2002年的7.19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7.71万公里,增长7.2%

 

  2003年至2006年,新建公路217811公里,改建公路406590公里。公路里程由2002年的177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346万公里,增长13.0%2006年含农村公路,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至4.53万公里,增长80.5%,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明显改善。

 

  民用航空是我国发展较快的运输方式,到2006年底,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为211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29.1%

 

  2003年至2006年,新(扩)建港口码头吞吐能力66209万吨/年。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由2002年的12.16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2.34万公里。

 

  管道运输里程由2002年的2.98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4.82万公里,增长了61.7%

 

  (四)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以及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分布广泛的公用邮政网络

 

  目前我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从2002年到2006年,固定电话用户由21422万户增加到36779万户,增长71.7%;移动电话用户由20601万户增加到46106万户,增长1.2倍;互联网上网人数由5910万人增加到13700万人,增长1.3倍;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87亿门升至5.03亿门,增长75.5%;电话普及率从33.6/百人上升到63.4/百人。

 

  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邮政业务总量从5696亿元增加到15326亿元,增长1.7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从97.8%上升至99.4%

 

  (五)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03年至2006年,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1326公里,扩建面积276993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86389辆。2006年,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31.6万辆,比2002年增长28.5%;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9.1标台,比2002年增长35.8%;城市道路24.1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6.2%;城市道路面积41.1亿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48.4%;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1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39.2%;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32.1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2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53.7%

 

  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48345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817万吨/日。

 

  2006年,城市供水总量541亿吨,比2002年增长15.9%;用水普及率达到86.7%,比2002年提高8.8个百分点;城市供气管道长度18.9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65.8%;用气普及率达到79.1%,比200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快速增长

 

  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近两倍;四年年均增长26.1%,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15.7个百分点。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02870个,比2002年增加25753个,增长33.4%;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140亿元,增长1.2倍。

 

党的十六大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亿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3-2006

四年年均

增长(%)

 

20537.09

26395.02

33411.30

39927.54

120270.94

26.1

农林牧渔业

534.98

645.12

842.79

1118.16

3141.05

6.7

能源工业

5160.93

7504.80

10205.63

11826.30

34697.65

30.6

  其中:电力工业

3181.21

4680.15

6304.30

7042.62

21208.29

28.1

基础原材料工业

3465.36

4859.83

6172.94

6961.82

21459.94

50.1

交通运输业

5526.16

6875.82

8584.95

10832.54

31819.48

20.9

邮政业

27.46

28.76

16.91

21.01

94.13

-10.2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1602.05

1589.87

1490.17

1661.05

6343.14

-0.7

水利管理业

721.86

749.62

837.59

915.82

3224.88

3.4

环境管理业

263.77

258.91

318.65

419.54

1260.88

24.3

公共设施管理业

3234.53

3882.29

4941.68

6171.29

18229.79

19.3

 

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情况

 

 

 

  2006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68678个,占全国的66.8%,比2002年提高6.4个百分点;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9056亿元,占50.7%,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21178亿元,占53.0%,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20032006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1709亿元,年均增长29.6%,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

 

  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中西部地区四年的国家预算内资金为5573亿元,占全国的62.6%,比2002年提高6.1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其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这些地区投资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陕西宝鸡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极大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2006年的四年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产项目212461个,年均53115个,比2002年多8006个;累计新增固定资产69711亿元,年均增长17.9%

 

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

 

 

  通过四年的大规模建设,先后建成了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电东送工程截止2006年底已累计完成输送能力3420万千瓦,其中南通道完成六条交流、三条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超过1200万千瓦;中通道完成三条华中送华东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以及阳城送江苏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020万千瓦;北通道完成13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200万千瓦。

 

  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竣工投产和生产能力的建成使用,使我国电力等能源工业紧张状况得到缓解,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为下一步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新增了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能力,国民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强

 

  2003年以来,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确保了农业高产稳产,连年丰收

 

  2003年到2006年,水库总库容增加247亿立方米;堤防长度增加7千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262万公顷;建设灌区203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299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新增380万公顷。2006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9748万吨,比2002年增产8.8%;棉花675万吨,增产37.2%;油料3059万吨,增产5.6%;糖料11032万吨,增产7.2%

 

  (二)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3908万吨/年,天然原油开采8174万吨/年,天然气开采373亿立方米/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亿千瓦。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3.73亿吨,原油产量1.85亿吨,发电量28657亿千瓦小时,分别比2002年增长72.0%10.6%73.3%

 

  (三)已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03年至2006年,累计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27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2002年的7.19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7.71万公里,增长7.2%

 

  2003年至2006年,新建公路217811公里,改建公路406590公里。公路里程由2002年的177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346万公里,增长13.0%2006年含农村公路,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至4.53万公里,增长80.5%,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明显改善。

 

  民用航空是我国发展较快的运输方式,到2006年底,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为211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29.1%

 

  2003年至2006年,新(扩)建港口码头吞吐能力66209万吨/年。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由2002年的12.16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2.34万公里。

 

  管道运输里程由2002年的2.98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4.82万公里,增长了61.7%

 

  (四)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以及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分布广泛的公用邮政网络

 

  目前我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从2002年到2006年,固定电话用户由21422万户增加到36779万户,增长71.7%;移动电话用户由20601万户增加到46106万户,增长1.2倍;互联网上网人数由5910万人增加到13700万人,增长1.3倍;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87亿门升至5.03亿门,增长75.5%;电话普及率从33.6/百人上升到63.4/百人。

 

  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邮政业务总量从5696亿元增加到15326亿元,增长1.7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从97.8%上升至99.4%

 

  (五)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03年至2006年,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1326公里,扩建面积276993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86389辆。2006年,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31.6万辆,比2002年增长28.5%;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9.1标台,比2002年增长35.8%;城市道路24.1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6.2%;城市道路面积41.1亿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48.4%;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1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39.2%;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32.1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2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53.7%

 

  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48345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817万吨/日。

 

  2006年,城市供水总量541亿吨,比2002年增长15.9%;用水普及率达到86.7%,比2002年提高8.8个百分点;城市供气管道长度18.9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65.8%;用气普及率达到79.1%,比200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