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

2006/03/20 15:52

|

Aa

字体:
|

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统计报告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通过及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灵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一定的行政手段,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特点

  (一)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投资比例上升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361.7亿元,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112.4%,五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3%、16.9%、27.7%、26.6%和25.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2%,仅次于“八五”时期的36.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的一个时期。

  “十五”时期城镇投资比例上升,农村投资比例下降。2001至2005年全社会投资中城镇投资分别是30001.2亿元、35488.8亿元、45811.7亿元、59028.19亿元和75096.48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80.6%、81.6%、82.4%、83.8%和84.8%,五年累计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124.7%,年平均增长21.7%;“十五”期间,农村投资分别为7212.3亿元、8011.1亿元、9754.9亿元、11449.25亿元和13507.8亿元,五年累计投资比“九五”期间增长67.4%,年平均增长13.6%。

  “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五年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53206.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8.6%,年均增长26.5%。

  (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较大

  从经济类型看,“十五”时期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1025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5.4%;集体经济投资30892.3亿元,增长92.7%;个体经济投资30364.7亿元,增长108.3%。“十五”时期国有、集体和个体投资比重分别为43.2%、12.1%、11.9%,国有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三)自筹资金是最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

  从资金来源看,“十五”时期国家投资15191.42亿元、国内贷款57113.95亿元、利用外资13090.78亿元、自筹及其他212255.53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1%、19.2%、4.4%和71.3%。与“九五”时期相比,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下降0.3和4个百分点,国家投资和自筹及其他两项分别增加0.6和3.8个百分点,自筹及其他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增长最快,已成为最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

  (四)一产、二产投资比重上升,三产投资比重近六成

  分产业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投资6938.3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8519.8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66395.7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5%、38.5%和59%;与“九五”时期比,一产、二产投资比重上升,但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内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接近六成,在各产业投资中仍处绝对优势。

  (五)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

  分地区看,“十五”时期东部地区完成167407.35亿元、中部地区64063.42亿元、西部地区57702.54亿元;近年来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逐年加快,“十五”时期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3%、23.2%和24.9%,地区差距略有缩小。

  二、“十五”时期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的影响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每年发行一定数量国债,促进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2001年-2005年,各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分别为1500亿元、1500亿元、1400亿元、1100亿元和800亿元。五年间总量达6300亿元国债的发行,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投资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十五”时期投资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成果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十五”期间将其推向深入。5年来,西部开发新开工重点项目达60个,投资总规模8500亿元,到2004年底,有23个重点工程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库43座,建设输变电线路9800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多公里,新建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线路4570多公里,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2.88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已经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1.9亿亩。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局良好

  “十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支持启动了197个调整改造项目,15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开始建设。加快了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和重点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旨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十五”期间辽宁与吉林的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24%和21.9%。

  (四)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

  针对2004年年初出现的投资高速增长,国家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使得2003年开始出现的钢铁、铝、水泥等部门行业投资过热现象得到遏制,2004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增幅比年初回落25.4个百分点;在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由1-2月的200%回落到1-12月的32.3%,同期水泥由163.3%回落至43.3%,铝业投资由第一季度的增长64.9%转为负增长。2005年针对房价过快增长的现象,国家又出台了8条措施,调控房价,使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以上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冷热兼治”,十分注意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的把握,显示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技巧日臻成熟。

  三、“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成就

  (一)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1、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在2002年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1240亿元;自开始建设至2005年年底,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123.8亿元,东、中线一期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完成投资23.43亿元和14.53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6116万方,完成混凝土浇筑101万方。

  2、西气东输工程在2004年10月1日全线投产,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其中管道工程总投资435亿元。该工程起于新疆塔里木油田,依次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最终到达上海,共经66个县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是我国投资最多、距离最长、管径最大、钢材级别最高、输送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地形地貌最复杂的管道工程。

  3、西电东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通道形成1300万千瓦输送能力、中通道形成750万千瓦、北通道形成1200万千瓦,累计已经形成输送能力3250万千瓦。

  4、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约330.9亿元,其中车辆购置37.48亿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5年9月实现全线铺通,完成投资254.35亿元,累计正线新铺轨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改建32公里,计划于2006年7月1日全线提前试运行通车。

  5、三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左岸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长江三峡工程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的目标,2004年长江三峡工程顺利转入三期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生产、边运行的阶段,左岸电站提前一年投产,建设规模1820万千瓦,累计完成投资1195.12亿元,累计投产14台发电机组,累计新增发电机组容量980万千瓦;右岸地下电站建设规模420万千瓦,累计投资5.75亿元。

  (二)“十五”时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

  “十五”时期,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7654.69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40666.38万千伏安、新建铁路投产里程7062.8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3556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5494公里、新建公路3511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64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5232万吨、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3254.2万门、新增光缆线路长度2141006公里、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5147.5万户。

  “十五“前四年,新增原煤开采24452万吨,天然原油开采10865万吨,天然气开采348.25亿立方米,钢铁36708.62万吨、电解铝4154110吨、水泥28289.64万吨、汽车制造3601789辆,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51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3104.64万吨、城市道路31204.81公里。 

  (三)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53206.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8.6%。施工房屋面积1604934.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63722.3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899127.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80542.37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底的20.3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24.8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7.9平方米。

  “十五”时期全社会住宅投资达55167.6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4.5%。“十五”时期住宅投资年均增长速度12.7 %,比“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加快2.9个百分点。

  (四)建成投产大批项目。十五时期城镇累计共有新开工项目733914个,投产项目566248个,项目建成投资率为54.8%。

  四、“十五”时期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行业投资超常增长。“十五”时期,尤其是2002年以来,重工业和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投资增长,也同时导致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现象的出现和部分生产能力过剩。

  2、部分地区商品房价上涨过快。“十五”时期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较快,分别为3.5%、3.7%、5%、16%和9.7%。个别地区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过快,2005年西安上涨39.9%、天津33.1%、无锡30.4%、宁波25.9%。

  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十五”时期东、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6.7%、21.7%和19.5%,从绝对量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

  城乡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十五”时期各年全社会投资中城镇投资分别是农村投资的4.2、4.4、4.7、5.2和5.6倍,“九五”时期这一指标是3.7倍,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部分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十五“期间内蒙、江西、重庆、山东山西等地区投资年均增长41%、36.1%、30%、29.1%和29%,都超过全国投资平均增长速度。

  4、投资效益有所下降。“十五”时期城镇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施工项目个数为1033612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为56624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仅为54.8%,而“九五”时期该指标为61%,相比下降6.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前四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1.5%,比“九五”期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5%)下降20个百分点。

  5、石油及天然气、运输投资增长较慢。“十五”期间,在城镇投资中,交通运输29654.27亿元,其中铁路完成投资4419.16亿元,公路完成10278.47亿元;石油及天然气5125.16亿元;五年间年均投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16%,铁路4.6%,公路8.4%,石油及天然气8.8%,都低于全社会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五、对“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投资增长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和降低消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1、促进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多方引进和加大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度。要加大国家对农村电网、水利、道路、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抑制房价上涨幅度,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2005年国家出台的控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部分解决了房价上涨幅度过大问题,投机性炒房得到初步遏制。但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宏观调控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商品房价上涨的幅度依然较大。因此,要继续实施现行的各项政策,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投资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扩张的冲动特别是地方投资冲动仍然较强,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可能反弹。要继续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既要防止反弹,又要防止过度紧缩,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5、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管理体制,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6、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必须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转变粗放型投资增长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这是“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在投资领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必然要求。

  注:2005年为初步统计数。

(执笔: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高毅)

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统计报告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通过及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灵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一定的行政手段,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特点

  (一)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投资比例上升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361.7亿元,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112.4%,五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3%、16.9%、27.7%、26.6%和25.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2%,仅次于“八五”时期的36.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的一个时期。

  “十五”时期城镇投资比例上升,农村投资比例下降。2001至2005年全社会投资中城镇投资分别是30001.2亿元、35488.8亿元、45811.7亿元、59028.19亿元和75096.48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80.6%、81.6%、82.4%、83.8%和84.8%,五年累计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124.7%,年平均增长21.7%;“十五”期间,农村投资分别为7212.3亿元、8011.1亿元、9754.9亿元、11449.25亿元和13507.8亿元,五年累计投资比“九五”期间增长67.4%,年平均增长13.6%。

  “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五年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53206.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8.6%,年均增长26.5%。

  (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较大

  从经济类型看,“十五”时期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1025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5.4%;集体经济投资30892.3亿元,增长92.7%;个体经济投资30364.7亿元,增长108.3%。“十五”时期国有、集体和个体投资比重分别为43.2%、12.1%、11.9%,国有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三)自筹资金是最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

  从资金来源看,“十五”时期国家投资15191.42亿元、国内贷款57113.95亿元、利用外资13090.78亿元、自筹及其他212255.53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1%、19.2%、4.4%和71.3%。与“九五”时期相比,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下降0.3和4个百分点,国家投资和自筹及其他两项分别增加0.6和3.8个百分点,自筹及其他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增长最快,已成为最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

  (四)一产、二产投资比重上升,三产投资比重近六成

  分产业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投资6938.3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8519.8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66395.7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5%、38.5%和59%;与“九五”时期比,一产、二产投资比重上升,但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内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接近六成,在各产业投资中仍处绝对优势。

  (五)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

  分地区看,“十五”时期东部地区完成167407.35亿元、中部地区64063.42亿元、西部地区57702.54亿元;近年来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逐年加快,“十五”时期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3%、23.2%和24.9%,地区差距略有缩小。

  二、“十五”时期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的影响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每年发行一定数量国债,促进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2001年-2005年,各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分别为1500亿元、1500亿元、1400亿元、1100亿元和800亿元。五年间总量达6300亿元国债的发行,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投资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十五”时期投资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成果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十五”期间将其推向深入。5年来,西部开发新开工重点项目达60个,投资总规模8500亿元,到2004年底,有23个重点工程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库43座,建设输变电线路9800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多公里,新建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线路4570多公里,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2.88亿亩,退牧还草工程已经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1.9亿亩。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局良好

  “十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支持启动了197个调整改造项目,15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开始建设。加快了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和重点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旨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十五”期间辽宁与吉林的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24%和21.9%。

  (四)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

  针对2004年年初出现的投资高速增长,国家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使得2003年开始出现的钢铁、铝、水泥等部门行业投资过热现象得到遏制,2004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增幅比年初回落25.4个百分点;在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由1-2月的200%回落到1-12月的32.3%,同期水泥由163.3%回落至43.3%,铝业投资由第一季度的增长64.9%转为负增长。2005年针对房价过快增长的现象,国家又出台了8条措施,调控房价,使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以上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冷热兼治”,十分注意调控力度、时机和节奏的把握,显示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技巧日臻成熟。

  三、“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成就

  (一)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1、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在2002年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1240亿元;自开始建设至2005年年底,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123.8亿元,东、中线一期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完成投资23.43亿元和14.53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6116万方,完成混凝土浇筑101万方。

  2、西气东输工程在2004年10月1日全线投产,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其中管道工程总投资435亿元。该工程起于新疆塔里木油田,依次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最终到达上海,共经66个县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是我国投资最多、距离最长、管径最大、钢材级别最高、输送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地形地貌最复杂的管道工程。

  3、西电东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通道形成1300万千瓦输送能力、中通道形成750万千瓦、北通道形成1200万千瓦,累计已经形成输送能力3250万千瓦。

  4、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约330.9亿元,其中车辆购置37.48亿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5年9月实现全线铺通,完成投资254.35亿元,累计正线新铺轨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改建32公里,计划于2006年7月1日全线提前试运行通车。

  5、三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左岸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长江三峡工程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的目标,2004年长江三峡工程顺利转入三期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生产、边运行的阶段,左岸电站提前一年投产,建设规模1820万千瓦,累计完成投资1195.12亿元,累计投产14台发电机组,累计新增发电机组容量980万千瓦;右岸地下电站建设规模420万千瓦,累计投资5.75亿元。

  (二)“十五”时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

  “十五”时期,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7654.69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40666.38万千伏安、新建铁路投产里程7062.8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3556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5494公里、新建公路3511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64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5232万吨、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3254.2万门、新增光缆线路长度2141006公里、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5147.5万户。

  “十五“前四年,新增原煤开采24452万吨,天然原油开采10865万吨,天然气开采348.25亿立方米,钢铁36708.62万吨、电解铝4154110吨、水泥28289.64万吨、汽车制造3601789辆,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51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3104.64万吨、城市道路31204.81公里。 

  (三)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53206.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8.6%。施工房屋面积1604934.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63722.3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899127.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80542.37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底的20.3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24.8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7.9平方米。

  “十五”时期全社会住宅投资达55167.6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4.5%。“十五”时期住宅投资年均增长速度12.7 %,比“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加快2.9个百分点。

  (四)建成投产大批项目。十五时期城镇累计共有新开工项目733914个,投产项目566248个,项目建成投资率为54.8%。

  四、“十五”时期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行业投资超常增长。“十五”时期,尤其是2002年以来,重工业和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投资增长,也同时导致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现象的出现和部分生产能力过剩。

  2、部分地区商品房价上涨过快。“十五”时期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较快,分别为3.5%、3.7%、5%、16%和9.7%。个别地区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过快,2005年西安上涨39.9%、天津33.1%、无锡30.4%、宁波25.9%。

  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十五”时期东、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6.7%、21.7%和19.5%,从绝对量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

  城乡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十五”时期各年全社会投资中城镇投资分别是农村投资的4.2、4.4、4.7、5.2和5.6倍,“九五”时期这一指标是3.7倍,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部分地区投资增长过快。“十五“期间内蒙、江西、重庆、山东山西等地区投资年均增长41%、36.1%、30%、29.1%和29%,都超过全国投资平均增长速度。

  4、投资效益有所下降。“十五”时期城镇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施工项目个数为1033612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为56624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仅为54.8%,而“九五”时期该指标为61%,相比下降6.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前四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1.5%,比“九五”期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5%)下降20个百分点。

  5、石油及天然气、运输投资增长较慢。“十五”期间,在城镇投资中,交通运输29654.27亿元,其中铁路完成投资4419.16亿元,公路完成10278.47亿元;石油及天然气5125.16亿元;五年间年均投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16%,铁路4.6%,公路8.4%,石油及天然气8.8%,都低于全社会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五、对“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投资增长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和降低消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1、促进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多方引进和加大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度。要加大国家对农村电网、水利、道路、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抑制房价上涨幅度,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2005年国家出台的控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部分解决了房价上涨幅度过大问题,投机性炒房得到初步遏制。但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宏观调控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商品房价上涨的幅度依然较大。因此,要继续实施现行的各项政策,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投资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扩张的冲动特别是地方投资冲动仍然较强,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可能反弹。要继续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既要防止反弹,又要防止过度紧缩,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5、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管理体制,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6、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必须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转变粗放型投资增长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这是“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在投资领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必然要求。

  注:2005年为初步统计数。

(执笔: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高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