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全国城镇居民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2006/03/20 15:42

|

Aa

字体:
|

“十五”时期全国城镇居民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协调发展,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超过“九五”时期,城镇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向富裕扎实迈进。

  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九五”时期,收入来源多样化

  (一)收入快速上升,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十五”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9.6%,比“九五”时期的5.7%高出3.9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2000年的6280元增加了421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5年实际增长58.3%。

  (二)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构成发生较大变化。

  “十五”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扩宽,为城镇居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城镇居民获得收入的渠道趋向多元化,收入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薪收入以外的经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工薪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上升。2005年,城镇居民的全部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9%,比2000年下降2.3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0%,比2000年上升2.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1.7%,比2000年下降0.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23.4%,比2000年上升0.5 个百分点。

  1、工薪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7798元,比2000年增长74.0% ,年均增长11.7% 。

  2、非公经济发展迅猛,经营净收入高速增长。“十五”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经济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非公经济给予更大的优惠,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高速增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80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5%。

  3、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各级政府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给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2651元,比2000年增长84.0%,年均增长13.0%。

  二、城镇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在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支出也全面增加。各类消费支出均呈增长态势,消费结构趋于优化。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用品类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和稳定;万元级的电脑、十万元级的小汽车、商品房,逐步进入百姓家庭;旅游、无线通信以及服务性消费成为“十五”时期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和亮点,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43元,比2000年的4998元增加了2945元,扣除物价因素,5年实际增长50.5%,年均实际增长8.5%,比“九五”时期的5.0%高出3.5个百分点。

  (一)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十五”时期,城镇居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膳食结构,追求科学的、平衡的和合理的膳食。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914元,比2000年增长47.8%,年均增长8.1%。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5年的36.7%,减少了2.8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主要食品消费量看,主食消费略有下降,肉、油、蛋、奶等食品消费显著增加,营养结构有所改善。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在外用餐支出迅速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607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 

  (二)汽车开始进入百姓家庭,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十五”时期,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快速进入居民家庭,至2005年底,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4辆,比2000年底增加了2.9辆,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45.9%。与之相应的交通支出也有大幅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500元,比2000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20.8%;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3%,比2000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

  (三)旅游消费增长快速,外出旅游成为居民享受生活的体现。

  居民休闲时间增加,利用节假日外出,领略祖国的大好风光或异国风情成为居民享受生活的重要体现。“十五”时期三大黄金周的推行,为上班族外出旅游创造了条件。城镇居民黄金周的出游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增长。据旅游专项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城镇居民国内出游总人次为4.96亿人次,比2000年增加了1.67亿人次,增长50.9%。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为736.5元,比2000年增长了8.5%。

  (四)通信和网络快速发展,信息消费成为亮点。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使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和网络消费保持着旺盛的购买力和较高的增长水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497元,比2000年增加了264元,年均增长16.3%。每百户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37部,比2000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了47.7%。每百户居民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数达32.2台/部。

  (五)居民保健意识增强,支出增长迅猛。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城镇居民对自身的保健愈加重视,各类健身器材、保健器材和滋补保健品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使保健消费支出迅猛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保健支出为86.2元,比2000年增长了1.8 倍,年均增长率为22.7%。

  (六)文化娱乐支出及社会化家庭服务消费支出增势强劲。

  收入的增长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多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十五”时期的繁荣,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增势强劲。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为526元,比2000年增长72.0%,年均增长11.5%。其中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从2000年的88元猛增至2005年的246元,年均增幅达到22.8%。

  随着社会服务行业和家政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居民家庭花钱雇保姆,请钟点工,将家务劳动社会化,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224元,比2000年增长了94.1%,年平均增长14.2%。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体现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转变。

  (七)居住支出增加,居住质量提高,向“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逐渐迈进。

  “十五”时期,随着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进,住房货币化的全面实施,出现了购新换旧以及购房投资的热潮。2005年底,住宅中房屋产权私有率为88.6%,比2000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离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一方面,居民用于购房建房的支出增长迅速,2005年人均713元,比2000年增长56.8%,人均归还住房贷款187元,比2000年增长了5.2倍。

  另一方面,居民住房的配套设施、使用面积和住宅式样都发生了质的飞跃。2005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为21.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3.3平方米。2005年,有2.9%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栋住宅,比2000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有33.1%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有6.8%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平房,比2000年下降12.8个百分点。同时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住宅内无卫生设备的家庭比重为5.5%,比2000年下降9.8个百分点;有87.6%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气,比2000年提高9.9个百分点;有99.2%的城镇居民家庭能饮用洁净水,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八)衣着支出比重及家庭设备用品支出趋于稳定。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1%,与2000年持平。家庭设备用品也由于前期的积累,普及率较高,基本进入饱和期。居民家庭用于购置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减少。购买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6%,比2000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三、“十一五”时期仍然需要关注的问题

  “十五”时期,在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并逐步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存在着平均消费倾向低、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一五”时期必需认真研究解决。

  (一)平均消费倾向走低。

  “十五”时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有逐年下降的态势。2005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5.7%,比2000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呈相反的趋势。按居民家庭收入从高到低排队,相对等分成10组,10%的低收入组在2005年的消费倾向为99.3%,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而10%的高收入组的消费倾向为66.6%,比2000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表明一方面低收入阶层的收支基本相抵,有旺盛消费需求但无购买力;另一方面有强盛购买力的高收入群体,其基本消费需求已满足,收入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

  (二)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

  “十五”时期,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之势。2005年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的2.7倍(2000年为2.1倍)。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的29.9%(2000年为42.2%)。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00年的5.0倍扩大为9.2倍。“十五”时期最高10%收入户的收入名义增长1.2倍(九五时期为61.9%),最低10%收入户的收入名义增长18.2%(九五时期为22.3%),最高10%收入户的收入增长明显高于最低10%收入户。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并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好途径就是增加就业机会。“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并坚决贯彻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和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政府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供优质就业服务,让更多的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大力消除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障碍,努力拓宽消费领域,在促进消费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要切实注重社会公平,强化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调整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困难。

  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将尽可能多的从业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中来,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一方面要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的运行机制。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难题。

(执笔:国家统计局城市司 董雅秀)

“十五”时期全国城镇居民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协调发展,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超过“九五”时期,城镇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向富裕扎实迈进。

  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九五”时期,收入来源多样化

  (一)收入快速上升,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十五”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9.6%,比“九五”时期的5.7%高出3.9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2000年的6280元增加了421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5年实际增长58.3%。

  (二)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构成发生较大变化。

  “十五”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扩宽,为城镇居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城镇居民获得收入的渠道趋向多元化,收入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薪收入以外的经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工薪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上升。2005年,城镇居民的全部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9%,比2000年下降2.3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0%,比2000年上升2.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1.7%,比2000年下降0.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23.4%,比2000年上升0.5 个百分点。

  1、工薪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7798元,比2000年增长74.0% ,年均增长11.7% 。

  2、非公经济发展迅猛,经营净收入高速增长。“十五”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经济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非公经济给予更大的优惠,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高速增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80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5%。

  3、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各级政府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给低收入家庭和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2651元,比2000年增长84.0%,年均增长13.0%。

  二、城镇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在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支出也全面增加。各类消费支出均呈增长态势,消费结构趋于优化。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用品类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和稳定;万元级的电脑、十万元级的小汽车、商品房,逐步进入百姓家庭;旅游、无线通信以及服务性消费成为“十五”时期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和亮点,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43元,比2000年的4998元增加了2945元,扣除物价因素,5年实际增长50.5%,年均实际增长8.5%,比“九五”时期的5.0%高出3.5个百分点。

  (一)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十五”时期,城镇居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膳食结构,追求科学的、平衡的和合理的膳食。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914元,比2000年增长47.8%,年均增长8.1%。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5年的36.7%,减少了2.8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主要食品消费量看,主食消费略有下降,肉、油、蛋、奶等食品消费显著增加,营养结构有所改善。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在外用餐支出迅速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607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 

  (二)汽车开始进入百姓家庭,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十五”时期,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快速进入居民家庭,至2005年底,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4辆,比2000年底增加了2.9辆,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45.9%。与之相应的交通支出也有大幅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500元,比2000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20.8%;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3%,比2000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

  (三)旅游消费增长快速,外出旅游成为居民享受生活的体现。

  居民休闲时间增加,利用节假日外出,领略祖国的大好风光或异国风情成为居民享受生活的重要体现。“十五”时期三大黄金周的推行,为上班族外出旅游创造了条件。城镇居民黄金周的出游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增长。据旅游专项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城镇居民国内出游总人次为4.96亿人次,比2000年增加了1.67亿人次,增长50.9%。人均用于旅游的花费为736.5元,比2000年增长了8.5%。

  (四)通信和网络快速发展,信息消费成为亮点。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使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和网络消费保持着旺盛的购买力和较高的增长水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497元,比2000年增加了264元,年均增长16.3%。每百户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37部,比2000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了47.7%。每百户居民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数达32.2台/部。

  (五)居民保健意识增强,支出增长迅猛。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城镇居民对自身的保健愈加重视,各类健身器材、保健器材和滋补保健品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使保健消费支出迅猛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保健支出为86.2元,比2000年增长了1.8 倍,年均增长率为22.7%。

  (六)文化娱乐支出及社会化家庭服务消费支出增势强劲。

  收入的增长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多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十五”时期的繁荣,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增势强劲。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为526元,比2000年增长72.0%,年均增长11.5%。其中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从2000年的88元猛增至2005年的246元,年均增幅达到22.8%。

  随着社会服务行业和家政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居民家庭花钱雇保姆,请钟点工,将家务劳动社会化,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224元,比2000年增长了94.1%,年平均增长14.2%。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体现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转变。

  (七)居住支出增加,居住质量提高,向“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逐渐迈进。

  “十五”时期,随着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进,住房货币化的全面实施,出现了购新换旧以及购房投资的热潮。2005年底,住宅中房屋产权私有率为88.6%,比2000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离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一方面,居民用于购房建房的支出增长迅速,2005年人均713元,比2000年增长56.8%,人均归还住房贷款187元,比2000年增长了5.2倍。

  另一方面,居民住房的配套设施、使用面积和住宅式样都发生了质的飞跃。2005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为21.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3.3平方米。2005年,有2.9%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栋住宅,比2000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有33.1%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有6.8%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平房,比2000年下降12.8个百分点。同时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住宅内无卫生设备的家庭比重为5.5%,比2000年下降9.8个百分点;有87.6%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气,比2000年提高9.9个百分点;有99.2%的城镇居民家庭能饮用洁净水,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八)衣着支出比重及家庭设备用品支出趋于稳定。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1%,与2000年持平。家庭设备用品也由于前期的积累,普及率较高,基本进入饱和期。居民家庭用于购置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减少。购买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6%,比2000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三、“十一五”时期仍然需要关注的问题

  “十五”时期,在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并逐步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存在着平均消费倾向低、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一五”时期必需认真研究解决。

  (一)平均消费倾向走低。

  “十五”时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有逐年下降的态势。2005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5.7%,比2000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呈相反的趋势。按居民家庭收入从高到低排队,相对等分成10组,10%的低收入组在2005年的消费倾向为99.3%,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而10%的高收入组的消费倾向为66.6%,比2000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表明一方面低收入阶层的收支基本相抵,有旺盛消费需求但无购买力;另一方面有强盛购买力的高收入群体,其基本消费需求已满足,收入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

  (二)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

  “十五”时期,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之势。2005年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的2.7倍(2000年为2.1倍)。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的29.9%(2000年为42.2%)。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00年的5.0倍扩大为9.2倍。“十五”时期最高10%收入户的收入名义增长1.2倍(九五时期为61.9%),最低10%收入户的收入名义增长18.2%(九五时期为22.3%),最高10%收入户的收入增长明显高于最低10%收入户。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并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好途径就是增加就业机会。“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并坚决贯彻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和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政府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供优质就业服务,让更多的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大力消除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障碍,努力拓宽消费领域,在促进消费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要切实注重社会公平,强化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调整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困难。

  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将尽可能多的从业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中来,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一方面要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的运行机制。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难题。

(执笔:国家统计局城市司 董雅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