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工业发展状况

2006/03/20 15:37

|

Aa

字体:
|

“十五”时期工业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是整个国民经济新一轮的上升期,同时也是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其间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但由于国家适时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避免了经济中的大起大落,工业经济朝着健康平稳较快的方向发展。

  一、“十五”的成就与变化

  (一)工业生产、效益均取得历史较好成绩

  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时期,尤其是后三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期,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6190亿元,比2000年增加36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7.5%,平均每年增长10.9%,比“九五”时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8%,比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6425亿元,比2000年增加42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6.7%。

  2、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三年保持在30-40%的速度增长,其增幅远远高于同期的生产增幅,速度效益型模式得到初步改善。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2000年增加10100亿元,增长2.4倍;销售收入244593亿元,增加162279亿元,增长2倍;资产240773亿元,增加116789亿元,增长94.2%。2000-2005年各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118%、122%、130%、147%、164%和177%,呈迅速上升之势,五年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3、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已基本实现“十五”目标

  “十五”时期,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工业行业产能增加较快,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5年末,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加11191亿千瓦小时;原油1.81亿吨,增加1800万吨;化肥5220万吨,增加2034万吨;钢3.52亿吨,增加2.24亿吨;水泥10.64亿吨,增加4.67亿吨;乙烯756万吨,增加286万吨;汽车571万辆,增加363万辆。其中部分产品已提前实现“十五”目标。

  (二)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时期,我国工业在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1、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五”时期,非公经济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按规模以上企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2005年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继续有所上升。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1.4%上升到2005年的46.5%,上升了25.1个百分点。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纯国有企业的比重继续下降,2005年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仅为11.7%,比“九五”末又下降了17个百分点。

  2、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1)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十五”正是我国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点比较明显。2005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45841亿元,比2000年增加31662亿元,所占比重达69%,比200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从工业经济总量看,排在前五位的仍是重工业,它们依次为电子通信、冶金、电力、化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总量比重39.6%,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2)煤电油运得到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瓶颈制约减弱。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02年逐步开始提速,近两年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煤炭产量不断增加。2000年原煤产量13亿吨,2005年21.9亿吨,五年时间增加了8.9亿吨。电力投资自2003年逐年增加,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5亿千瓦,比2000年增加了1.8亿千瓦左右。铁路营运里程由2000年的6.87万公里增加到7.5万公里,高速公路由1.63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长达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煤电油运紧张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3)高技术仍是我国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占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近80%的电子通信行业,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电子通信业实现销售收入2645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10.8%,比2000年又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成为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主要产品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生物产业也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航空航天产业全面推进,较为完整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

  “十五”时期,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达26228个,比2000年增加了4923家。其利润总额、销售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的72.7%、65.4%和70.9%,与2000年相比,利润总额增加了2.4倍,销售收入增加了2.3倍,资产总计增长了98.2%。

  4、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加大

  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和取缔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电石、焦炭、铁合金和小水泥生产线,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基本淘汰。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到40%左右,钢材板带材比重已接近40%。数控机床、30万千瓦以上发电设备、数字仪表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大型和成套机电设备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加快增长态势。

  二、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开始显现

  近两年随着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逐步显现。2004年,钢材生产能力4.7亿吨,产能利用率66.6%,还不包括在建的7000万吨、拟建的8000万吨生产能力。汽车生产能力869万辆,产能利用率58.5%,也不包括在建的220万辆,以及正在酝酿和筹划新上能力的800万辆。其他如铁合金、电解铝、电石、水泥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十五”时期,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国,消耗了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创造的GDP只占世界总量的4%。从资源利用率来看,我国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

  (三)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还处于落后位置。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71%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2003年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2%。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支出仅占0.66%。而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要占10%以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促进我国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抑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继续做好有关重点行业的清理整顿工作,抑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加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淘汰关闭力度。加快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主要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主,这对资源较为贫乏、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我国国情来说,是难以为继的。因此,要使我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较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

  (三)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成本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后随着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现有的竞争优势将逐步弱化,国际竞争难度加大。因此要想在世界经济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执笔:国家统计局工交司 隋秀芹)

“十五”时期工业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

  “十五”时期是整个国民经济新一轮的上升期,同时也是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其间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但由于国家适时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避免了经济中的大起大落,工业经济朝着健康平稳较快的方向发展。

  一、“十五”的成就与变化

  (一)工业生产、效益均取得历史较好成绩

  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时期,尤其是后三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期,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6190亿元,比2000年增加36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7.5%,平均每年增长10.9%,比“九五”时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8%,比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6425亿元,比2000年增加42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6.7%。

  2、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三年保持在30-40%的速度增长,其增幅远远高于同期的生产增幅,速度效益型模式得到初步改善。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2000年增加10100亿元,增长2.4倍;销售收入244593亿元,增加162279亿元,增长2倍;资产240773亿元,增加116789亿元,增长94.2%。2000-2005年各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118%、122%、130%、147%、164%和177%,呈迅速上升之势,五年间提高了59个百分点。

  3、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已基本实现“十五”目标

  “十五”时期,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工业行业产能增加较快,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5年末,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加11191亿千瓦小时;原油1.81亿吨,增加1800万吨;化肥5220万吨,增加2034万吨;钢3.52亿吨,增加2.24亿吨;水泥10.64亿吨,增加4.67亿吨;乙烯756万吨,增加286万吨;汽车571万辆,增加363万辆。其中部分产品已提前实现“十五”目标。

  (二)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时期,我国工业在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1、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五”时期,非公经济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按规模以上企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2005年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继续有所上升。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1.4%上升到2005年的46.5%,上升了25.1个百分点。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纯国有企业的比重继续下降,2005年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仅为11.7%,比“九五”末又下降了17个百分点。

  2、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1)重工业比重继续提高。“十五”正是我国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点比较明显。2005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45841亿元,比2000年增加31662亿元,所占比重达69%,比200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从工业经济总量看,排在前五位的仍是重工业,它们依次为电子通信、冶金、电力、化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总量比重39.6%,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2)煤电油运得到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瓶颈制约减弱。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02年逐步开始提速,近两年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煤炭产量不断增加。2000年原煤产量13亿吨,2005年21.9亿吨,五年时间增加了8.9亿吨。电力投资自2003年逐年增加,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5亿千瓦,比2000年增加了1.8亿千瓦左右。铁路营运里程由2000年的6.87万公里增加到7.5万公里,高速公路由1.63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长达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煤电油运紧张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3)高技术仍是我国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占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近80%的电子通信行业,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电子通信业实现销售收入2645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10.8%,比2000年又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成为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主要产品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生物产业也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航空航天产业全面推进,较为完整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

  “十五”时期,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达26228个,比2000年增加了4923家。其利润总额、销售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的72.7%、65.4%和70.9%,与2000年相比,利润总额增加了2.4倍,销售收入增加了2.3倍,资产总计增长了98.2%。

  4、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加大

  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和取缔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电石、焦炭、铁合金和小水泥生产线,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基本淘汰。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部水泥产能的比重达到40%左右,钢材板带材比重已接近40%。数控机床、30万千瓦以上发电设备、数字仪表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大型和成套机电设备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加快增长态势。

  二、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开始显现

  近两年随着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逐步显现。2004年,钢材生产能力4.7亿吨,产能利用率66.6%,还不包括在建的7000万吨、拟建的8000万吨生产能力。汽车生产能力869万辆,产能利用率58.5%,也不包括在建的220万辆,以及正在酝酿和筹划新上能力的800万辆。其他如铁合金、电解铝、电石、水泥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十五”时期,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国,消耗了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创造的GDP只占世界总量的4%。从资源利用率来看,我国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

  (三)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还处于落后位置。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71%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2003年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2%。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支出仅占0.66%。而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要占10%以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创新能力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促进我国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抑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继续做好有关重点行业的清理整顿工作,抑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加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淘汰关闭力度。加快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主要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主,这对资源较为贫乏、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我国国情来说,是难以为继的。因此,要使我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较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

  (三)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成本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后随着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现有的竞争优势将逐步弱化,国际竞争难度加大。因此要想在世界经济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执笔:国家统计局工交司 隋秀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