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统计发展简况

 

一、科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二战以后,随着发展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普遍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制订相关政策和重大计划推动其发展,如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等大型项目。因此,这些国家的科技活动得到迅速发展,从大学实验室到政府或私立的研究机构再到企业办的技术开发组织,科技活动由个人行为到有组织的活动再到形成一定规模,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行业。为反映这个特殊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督促政府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并开展经常性的科技统计调查就成为必然的要求。

 

六十年代初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以《弗拉斯卡蒂手册》为标志的R&D统计规范。手册产生以后,在成员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定期的R&D统计调查制度,并有效地开展了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为各国政府宏观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后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补充完善,形成了《国际科技统计指南》,逐步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

 

R&D统计的侧重点是测量R&D投入,包括人员和经费投入。总量指标为国内R&D总支出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 /GDP)。通过测量R&D投入,重点反映政府和企业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努力程度。R&D统计范围最初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后来又逐步扩大到服务业,如日本等国家的R&D统计范围覆盖了一、二、三次产业的各个行业。统计范围扩大使科技统计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进行监测,为各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扶持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制定R&D统计规范以后,又陆续制定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生物产业分类标准》等统计规范,其成员国和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据此开展了技术创新调查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工作。

 

科技统计虽然是新兴的统计领域,但自创建以来,以其具有的创新性和鲜明时代特征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起定期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使得统计工作服务宏观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我国科技统计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各级政府以及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兴办了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需要建立科技统计调查制度。为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国内有关的专家学者就着手开展了科技统计方法研究工作,引进介绍了国外科技统计规范和调查方法,为在我国开展科技统计工作做了必要的准备。1985年由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了科技普查。在此基础上,由科技、教育和统计部门分别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报制度,正式开展了科技统计调查工作。1991年,国家统计局经过协调,在有关部门已有科技统计年报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制度,开始综合反映我国科技活动的总体情况,并于当年首次公布了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总量数据。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科技统计基本的总量指标得到规范,并能够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国际比较,成为我国科技管理和宏观决策的重要工具。

 

由于我国建立的是部门分别管理的科技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都存在差异,能够综合汇总的内容很少,科技统计整体效益不高;并且统计范围只局限于几个部门分管的行业,很多科研和技术开发相对活跃的行业没有开展调查,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科技活动的总体情况。

 

针对我国科技统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共同开展了科技统计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统计局于2000年初发布了我国第一部科技统计行政法规,即《科技投入统计规程(试行)》,对统一我国科技统计标准,提高科技统计整体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科技统计覆盖范围不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在已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报的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了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建筑业、运输仓储邮电业、农林牧渔业、地质水利业、医疗卫生业和国家级高技术园区企业,并按照扩大的范围和统一的口径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2000年公布了1991-1999年全国科技投入的总量数据,并在上述新扩大的行业建立起了五年一个周期的滚动调查制度,为全面核算科技投入提供了基础依据。

 

为适应国家制订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五”科技计划的需要,2000年,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等国务院七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一次全国R&D资源清查,清查范围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这次清查是中国统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普查,调查单位之多为国际上同类调查所鲜见,对我国科技统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清查首次取得了我国全面的科技统计数据及分布情况,并确定了“十五”期间科技统计主要指标的基数;明确了科技统计调查范围,建立了企事业单位名录库;统一了部门科技统计指标口径、分类标准和计算方法,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可以说第一次R&D清查基本解决了多年困扰我们的统计标准和统计范围上存在的问题,使科技统计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科技统计发展的热点开始转向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统计。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升级情况,国家统计局在研究引进国际技术创新统计规范的基础上,从1992年起尝试在部分城市、部分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调查。2007年正式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形成了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调查方案。2002年国家统计局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技术产业划分办法,制定颁布了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并开始编辑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建立起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工作的常规机制。

 

我国科技统计工作虽然起步晚、基础弱,但起点高,发展快。科技统计自建立起就与国际标准接轨,并紧密跟踪其最新发展,在服务宏观管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支撑统计事业发展的新的亮点。

    
 
版权所有: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电话:010-68782759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 邮政编码:100826